戰略擠壓或成「安全困境」(國際視點)

2020-12-03 人民網

  核心閱讀

  美國接連兩天在波蘭和羅馬尼亞啟動飛彈防禦系統相關事項,引發了俄羅斯的擔憂。輿論認為,雙方或因此重新陷入軍備競賽。但也有分析指出,這是美國對俄羅斯「強勢回歸」和歐洲盟友力不從心的被動回應,兩國在許多國際事務中依然需要合作。

  

  預計在2018年完成部署

  5月13日,美國在中東歐地區的第二個飛彈防禦系統在波蘭正式啟動建設,預計將於2018年底建成。屆時,美國10年前提出的歐洲飛彈防禦系統將最終完成,整個系統將從格陵蘭島延伸至亞述爾群島。此前一天,羅馬尼亞境內舉行了北約第一個飛彈防禦系統的正式啟用儀式。

  2009年9月,美國提出飛彈防禦系統的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共分4個階段,從2011年開始實施。2015年9月,美國與羅馬尼亞籤訂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的協議,這是飛彈防禦系統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的第二階段。

  據波蘭廣播電臺12日報導,波蘭境內的反導基地屬於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的第三階段。波蘭萊基科夫反導基地佔地440公頃,建成後,將部署10枚SM—3 IIA和IB型飛彈,同時駐紮150到300名美國士兵。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12日表示,只要伊朗繼續開發和部署彈道飛彈,美國將與盟友、夥伴一起保護北約及其盟國免受這一威脅。沃克說,這是一個防禦系統,針對歐洲大西洋區域之外的中短程飛彈,不是針對俄羅斯,「不是為了削弱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能力」。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也強調,將同俄方保持對話。

  俄羅斯將之視為威脅

  但美國的說辭未能令俄羅斯信服。俄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12日表示,美國在靠近俄邊境地區部署反導系統,毫無疑問對俄羅斯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美國的行為違反《中導條約》。俄外交部防擴散和軍控問題司司長烏裡揚諾夫強調,伊核問題已經解決,伊朗的飛彈射程不超過2000公裡,並未對歐洲的北約成員國造成威脅,不足以作為部署歐洲反導系統的理由。另外,據路透社報導,儘管美國和北約官員堅稱飛彈防禦系統旨在應對來自中東的威脅,但對於是否將在爆發衝突時重新調整雷達和攔截工具的參數以防禦俄羅斯的攻擊,美國和北約表態模糊。

  飛彈防禦系統能夠測量飛彈軌跡,並在其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將其摧毀。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擔心歐洲飛彈防禦系統在戰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俄核武庫,為美國備戰贏得時間。俄軍事專家涅特卡喬夫稱,在距離俄本土僅有一步之遙的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建立反導系統意味著俄部署在西部和中部的戰略飛彈都面臨風險。

  本月初,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俄國防部將在年底前在西部新建三個師對抗北約東擴。飛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又讓俄羅斯各界紛紛表態,要採取措施作出回應。俄戰略火箭部隊司令卡拉卡耶夫稱,俄將採取包括換裝、研製新型飛彈系統在內的多種手段應對。俄外交部則表示,俄或考慮退出新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據俄媒報導,俄已在與波蘭和立陶宛交界的加裡寧格勒部署具備核打擊能力的「伊斯坎德爾」飛彈系統,並將在今年夏天試射新型重型洲際飛彈。

  輿論認為反導系統是雙刃劍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最近在東歐地區加強了軍事存在,針對俄羅斯的意圖明顯。無論是美國國防部長卡特還是華盛頓的智庫人士,最近都明確表示俄羅斯是對美國具有威脅的主要國家之一。關於歐洲存在「不穩定之弧」的說法也重新被華盛頓決策圈人士提起。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德裡克·喬萊特曾表示,軍事力量與盟國儲備力量將在歐洲得到「強勁顯示」,以讓俄羅斯意識到北約盟友正在提升軍事能力。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已從向中東歐國家提供「再保證」轉向「遏制」俄羅斯,那將意味著在歐洲會有更多的軍隊和裝備,更長時間的軍事部署,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及北約和美國部隊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持續存在」。今年7月初在華沙舉行的北約峰會上,「東西」問題,即西方與俄羅斯關係將成為峰會主要議題之一。

  分析認為,跨大西洋關係仍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美國離不開歐洲盟友的支持。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呼籲歐洲盟友加強防務投入。怎奈歐洲經濟恢復不力、難民問題日益突出,再加上歐洲人已經習慣於美國這把「保護傘」,美國的呼籲只是一次次口號而已。針對俄羅斯的「強勢回歸」和歐洲盟友的力不從心,美國不得不有所動作。

  波蘭雅蓋隆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雅採克·杜爾卡萊茨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在羅馬尼亞和波蘭等中東歐國家部署和建設反導系統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抵禦可能發生的飛彈襲擊威脅,遏制俄羅斯的「擴張政策」,增強相關國家的「安全感」。但與此同時,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俄羅斯的反對,並惡化中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俄羅斯方面隨之採取的應對措施,最終將會讓這些國家更加沒有「安全感」。

  有專家認為,俄羅斯與北約已經陷入為保證自身安全而威脅對方安全的「安全困境」。然而,無論在敘利亞問題上還是其他國際事務方面,美國都離不開俄羅斯的合作。克裡米亞重新歸入俄羅斯版圖,即被認為是對俄戰略擠壓太甚而釀成的苦果。

  (本報華盛頓、華沙、莫斯科5月1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4日 11 版)

相關焦點

  • 戰略焦慮致「安全困境」 俄與西方仍問題纏身?
    馮玉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  沈驥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列昂尼德·古謝夫(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  左鳳榮(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哈桑·納法(埃及開羅大學政治系教授)  安東尼·科德斯曼(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學者)
  • 中國崛起困境:同美國競爭國際安全市場
    總之,現有的這些可能的解釋,都難以完滿地解釋冷戰後霸權國和崛起國之間的戰略互動。「大國無戰爭」時代我認為,國際政治在近幾十年裡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大約自1945年起,大國與大國之間很難再有戰爭,特別是不再會有全面戰爭。
  • 安全困境VS螺旋模型的解釋維度:無政府狀態、攻防平衡、人工智慧、聯盟困境
    儘管赫茲最初認為安全困境是無處不在的,但也明確指出希特勒德國和其他國家並不存在安全困境,反駁了巴特菲爾德安全困境是所有人類衝突背後的原因的主張。他認為邪惡意圖的存在將使得安全困境不再存在。安全困境的起源必須是非故意的。(三)羅伯特·傑維斯是將安全困境帶入主流(結構)國際關係理論中最重要的學者。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與「安全困境」,指一國追求安全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不安全一樣,「崛起困境」也揭示了一國謀求崛起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難崛起。崛起國一方面要將自身不斷增長的物質實力轉化為體系影響力,一方面要儘可能地緩解其他國家對其的制衡,而這往往是種兩難。由是觀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崛起國權力的增長。
  • 中國安全困境劇變 若與美競賽或陷冷戰
    儘管中國的這種政策選擇主要是關於中國的內部發展,但對國際關係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是有效地遏制了國際政治中稱之為「安全困境」的問題浮上檯面。這裡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中國的開放政策既有利於自身,也有利於西方國家。中國實行「請進來」和「接軌」政策,不僅主動向西方打開自己的市場,而且願意改革自己的制度和國際體系接軌。這種通過和世界融合的政策,促使中國的高速發展。
  • 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缺少機制使得「安全困境」惡化亞洲的這種局面已經惡化了國際關係文獻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安全困境」,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自私安全行為,導致了另一個國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體地說,這個安全困境表現在兩個互相關聯但又可相對區分開來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中美兩國關係,即兩國之間存在著的安全利益的衝突。第二個層面是小國和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原標題:中國應如何突破「安全困境」)總結50年的大國興衰歷史,一個大國在崛起時都會面臨安全環境的變化,以及可能導致的「安全困境」。如何進行戰略選擇?看法不一,實踐不同。中國選擇的是和平發展道路,國崛起也是和平崛起。
  • 大國崛起的「安全困境」:以國家建設為首要目標
    在當前諸大國中,中國的戰略境遇是最為嚴峻的,需要兼顧海陸,照應南北。眾多的陸上鄰國,漫長的海域邊界,需要龐大的力量來守衛,其他國家也有機會從中找到運籌的縫隙。  中國正面臨著大國崛起過程中特有的「安全困境」。面對挑釁,如果中國不顯示軍力和意志,那些有所企圖的國家就會不斷侵蝕中國的利益,「以小欺大」;如果中國顯示軍力和意志,那些國家就會宣稱「中國威脅論」。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中國崛起正面臨「安全困境」
    國際安全形勢總體動蕩幅度激烈2014年,國際戰略格局動蕩激烈,各種安全挑戰重疊,各國安全利益犬牙交錯,任何一個重要的戰略力量都難以靠獨自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在國際安全格局互動中,相互借重、聯合其他力量甚至通過妥協、合作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各個大國的戰略政策選項。
  • 美俄擺脫「安全困境」需摒棄冷戰思維
    韋進深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研究員隨著美俄相繼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國際社會關於美俄做法恐將導致軍備競賽升級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然而,從國際安全發展的視角看,美俄暫停履行條約義務並藉機發展武器裝備的做法,是國際關係的倒退。這表明美俄之間的戰略懷疑在增加,並試圖通過提升軍備水平的方式來提升自身安全感,其結果必然是美俄之間軍備競賽的升級。因此,可以說在冷戰結束近三十年後,美俄之間仍未擯棄冷戰的思維和邏輯,其結果恐將是美俄深陷「安全困境」泥潭而難以自拔。
  • 網絡戰山雨欲來 安全困境亟須破局
    此次網絡戰演習是北約範圍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意圖也較為明晰,重點在於檢驗北約部隊的網絡作戰能力,以及對俄羅斯形成有效戰略威懾。毋庸置疑,網絡戰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並且在現代化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次網絡演習中管中窺豹,也足見西方國家正在不斷加強對網絡戰部隊的建設,全球範圍也日益聚焦這一新的戰爭形態。
  • 爭鳴| 「地板」、「天花板」與中國糧食安全困境
    完不成任務,就要扣獎金、甚至下課。結果這些中、西部地區最優質耕地的減少速度是「後來居上」、變本加厲。這說明「比較優勢」理論指導的「主產區」、「主銷區」、「基本平衡區」的糧食安全格局實際上完全失敗。在1992年以後的20多年裡,全國消失的2億多畝耕地幾乎都是最優質的耕地。著名的成都平原,歷史上一直就是最適合糧食生產的風調雨順、旱澇保收的大平原地區。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內容摘要:崛起國能否在不改變現行國際秩序的情況下實現對守成國的實力趕超和國際秩序領導權的轉換是學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在現行秩序下,崛起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與守成國的實力差距,但「崛起困境」理論告訴我們,崛起國與守成國的實力差距越小,守成國對崛起國施加的壓力越大。
  • 中東安全論壇在京開幕,「中國方案」助力破解中東安全困境
    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中東安全論壇27日在京開幕,論壇為期兩天。來自中東及域外有關國家的近200名中外代表圍繞「新形勢下的中東安全:挑戰與出路」主題,共商熱點解決之道,共議安全合作之計,共謀穩定發展之策。
  • 世界和平論壇|中美韓專家激辯薩德背後的東北亞「安全困境」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所研究員李開盛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美韓專家的立場實際上是一種策略,但是中方反對「薩德」的立場不會改變。「中美韓意志的較量」自去年7月美韓共同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結構更深陷「安全困境」的怪圈。
  • 觀察|高新科技運用於軍事領域:先行者優勢與安全困境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來判斷近年陸續出現的高新軍事技術是否具有明顯的「先行者優勢」特徵,但是,大量的研究文獻以及一些國家的官方文件的說法反應出各國的決策者、研究者或多或少已經產生了對「先行者優勢」的焦慮,這種焦慮可能推動安全困境走向嚴重,使得國際社會上出現高新軍事技術的軍備競賽。
  • 黃仁偉:「新安全觀」為中國解決安全困境提供思路
    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 楊牧)國際關係學院21日在京舉行「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學者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在發言人中指出,中國面臨安全困境,解決得不好將走上與守成大國對抗的老路,而中國「新安全觀」則致力於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延伸閱讀】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強起來的關鍵一仗新興國家挑戰老牌強國時產生的困境,被外國學者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
  • 國際戰略形勢研討:新世紀新戰略新篇章
    來自各個方面的專家學者就當前國際形勢分專題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本專欄刊登其中部分觀點。 ·我安全形勢面臨四大挑戰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孟祥青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安全環境可以概括為總體穩定,局部緊張,形勢複雜化。未來我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有幾點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