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將有雷雨搞「突襲」 但是「梅姑娘」可能本周要退場了 「知了、知了」 夏日裡知了這些事你還記得嗎?
昨天,杭城的溫度不是很高,卻給人一種「黏糊糊」的悶熱感。到了中午,濱江上空一聲驚雷,隨後大暴雨傾瀉而下,把不少人都堵在了路上。
在濱江新月路附近上班的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王先生說,下午1點半,他下樓想買些吃的,結果還沒走到便利店,就下起了暴雨。
「我當時趕緊到邊上的公交車站避雨,哪裡想得到雨越下越大,半點沒有停的意思。」王先生說。王先生避了一會雨,又怕雨一時半會停不了,直接跑回了公司,結果還是被雨淋了個透心涼。
積水:濱江多地積水嚴重
積水點基本三小時內排盡
在濱江上班的小蔡對這場暴雨印象很深,她說,感覺只下了五分鐘的暴雨,但月明路公交車站這邊就出現積水了。
暴雨後,月明路、濱盛路等道路局部積水較為嚴重,不少小夥伴都在「前線」發來雨情。
下午5點左右,濱江區城管局通報稱,下午2時-3時,西興區域降雨量達到85.6毫米,其中2時-2時30分期間降雨量達到61毫米。瞬間雨量極大,為全杭州市最大降雨區域。由於瞬間強降雨,雨水邊井無法第一時間收集外排,雨量區域非常集中,全部集中在西興區域。
同時,該區域施工工地集中,有地鐵、過江隧道等,因建設需要管網遷改,形成排水不暢。雨水管網建設時間較早,標準偏低,造成局部道路積水嚴重。
針對積水情況,濱江區防指辦於下午2時20分啟動防汛三級應急響應,派出全區環衛265名作業人員,打開雨水邊井,實施作業轉換;6支管網養護單位、80餘人,趕赴現場進行排水;3支應急分隊27人到達積水嚴重的地方進行應急處置。下午3時08分,經搶險濱江主要道路實現暢通,5時20分,除2個路段非機動車道有積水,其餘已經全部恢復正常通行。
除濱江外,杭州中心城區靠北區域,德勝小學、三裡亭、餘杭塘河附近也出現了30-50毫米的短時暴雨。下午3點以後,餘杭受到雷陣雨光臨,崇賢街道、南莊兜、超山風景區,也是短時暴雨,雨量達到了40-60毫米。
天氣:明天起梅雨暫歇
最快本周出梅
暴雨後的濱江,涼爽多了,從下雨前的33.1℃,下降到24.9℃。昨天晚上杭州大部分地區市民也都過上了個清涼的夜晚。而讓大家最為關心的颱風「派比安」,也在昨天加速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影響的地區主要是日本和韓國交界的海域,對杭州沒有直接影響。
那麼接下來的天氣如何?市氣象臺說,未來三天午後仍然多陣雨或雷雨,颱風雖然不直接影響我國,但是颱風的出現打亂了原有的梅雨天氣形勢。副熱帶高壓因為颱風而減弱東退,未來三天杭州處於梅雨期的一個尷尬時期,雨會不會下,降雨量多大,具體的降雨地點等都很難預測。
不過,照目前的形勢來看,今天的降雨條件是這三天中最好的,而且極有可能同昨天一般,短時雨量可達大雨到暴雨的強對流天氣。
市氣象臺說,今天的氣溫也可能是接下去一周或者半個月最低的,在24℃-30℃之間,但悶熱感仍是少不了的!明後天起杭州以多云為主,最高氣溫在34℃左右。
最近杭州的天氣有點尷尬,想出梅,但又沒有盛夏酷暑。不過說起來,今年杭州入梅以來,總的面雨量已經接達到了200毫米左右,梅雨期也逐漸進入了尾聲。如果早的話,本周杭州就會出梅,晚一點可能會推遲到7月中旬。
正常情況如果杭州出梅,那最高38℃左右的晴熱高溫酷暑天氣就會來臨,但本周還不是這樣的天氣,最高氣溫預計也就35℃上下。所以具體何時出梅,大家還需要再耐心等等哦。
提醒:積水太多
電力設備會不會漏電?
接下來杭州還將會出現強降雨天氣,一旦降雨後道路積水嚴重,路邊的一些電力設備會不會漏電呢?昨天,記者諮詢了杭州電力部門。
電力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電力設備主要分幾塊,一塊是地下的電纜,這些電纜線都是有絕緣層的,即使在水裡,也不會漏電。另外,一塊是水泥杆和鐵塔上的電線,這些電纜沒有絕緣層,是帶電的,但只要沒人為破壞、本身電纜有故障等原因,是不會發生漏電的。
「在汛期來之前,也就是今年5月底,電力部門對配網進行了隱患排查。另外,在迎峰度夏前,也對城市道路周邊、人群密集處進行了排查。」負責人說。
電力部門提醒,如果在積水區域,發現有電纜掉落、電箱被打開,一定不要走進帶電區域,立即撥打95598聯繫電力部門。
萬一電線恰巧斷落在離自己很近的地面上,首先不要驚慌,不能撒腿就跑,應該單腿跳躍或雙腳併攏跳著離開現場8米以外,以免跨步電壓傷人。
小故事:你抓過知了嗎?
知了、知了猴 傻傻分不清
夏天到了,知了這個「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小夥伴,又出來和大家捉迷藏了。
可能對於不少70後、80後來說,約上幾個好友,在樹叢裡比賽抓知了,就是夏天最有意思的事了。
一聽說要抓知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一件捉知了「神器」——竹竿。拿著竹竿去屋簷下的蜘蛛網上繞上幾圈,或者簡單綁上粘蚊貼,看準了樹上的知了,迅速靠上去,一粘一個準!
一旁的同事笑著說,要是不怕麻煩,可以用上麵筋,那簡直是所向披靡。
這時,一位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湊了過來,捉知了?哪有捉知了猴好玩!
大家面面相覷,知了?知了猴?傻傻分不清。
什麼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蛻變前的幼蟲。那又為何取名為知了猴?幼蟲時期的知了,還沒有長出翅膀,只能依靠爬行,它從土中出來,爬到樹上蛻變為知了的過程,就像是猴子上樹,於是有個知了猴的名字。
抓知了猴可比抓知了簡單多了,他饒有興致地講道,抓知了猴要選在傍晚時分,這是它出土的時間之一。在經常有知了猴出土的地方,會看到地上有很多小洞洞,如果洞有手指頭那麼粗,說明它已經爬走了,但如果發現的是綠豆大小或者玉米籽大小的洞口,那就有戲了!
只要用手輕輕一撥土,洞口就會變大,然後用鏟子輕輕地挖洞口邊緣,躲在裡面的知了猴就會現身了。
還有同事聽到了,笑著說,找洞多累呀,晚上才是最佳時機呢!到了晚上七八點,帶上手電筒,在灌木叢或者樹木的主幹上,就能發現正在經歷最後一次蛻皮的知了猴,將手慢慢伸過去,輕輕一捏就能抓住。不過知了猴蛻皮變成知了的時間非常短,想要抓到知了猴,動作可要快哦!
在昆蟲專家於偉的研究中,在杭州出現的知了有十幾種,最常見的就是黑蚱蟬、蟪蛄和鳴鳴蟬,而黑翅紅娘子和草蟬則是其中的「顏值」代表。
不過,知了能夠陪伴我們的日子並不長遠,以黑蚱蟬為例,為了能和大家見面,它在泥土裡靜靜等待了5、6年,在出土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在完成培育下一代的使命後,它將帶著明亮的記憶,毫無遺憾地離開夏天。
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樹叢中找一找,說不定能發現不同品種的知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