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昨天的藍天白雲與36.5℃的高溫,讓人一時有了要出梅的感覺。實際上,只是錯覺。今天,「梅姑娘」就帶著大雨又回來了!
剛剛突如其來的大雨,你被淋到嗎?讀者飯小月半爆料說,他在新天地這裡突然遇到了大雨,大約持續了十分鐘。
根據杭州氣象臺最新消息,今天我市出現陣雨局部雷雨天氣,局部有短時大到暴雨。08時至20時全市面雨量15毫米,36個測站降雨大於50毫米,單站最大臨安昌化鎮白牛村81.5毫米,最大小時雨強臨安昌化鎮白牛村33.2毫米;新安江流域面雨量10.4毫米,上遊黃山地區18.2毫米,衢州面雨量19毫米,金華1.7毫米;東苕溪流域面雨量12.7毫米。
預計今天夜裡全市陰有時有陣雨或雷雨,部分雨量中等,局部大雨到暴雨;明天上午多雲到陰有時有陣雨或雷雨,下午起陰到多雲。
後天白天,杭州的雨水減弱,但夜裡到後天又會迎來一次較強降水過程。目前來看,雨水將會一直持續到本周五!
好消息是,受雨水影響,周五前氣溫都不會太高。雙休日的天氣也不錯,會以多雲天氣為主,但雨一停,氣溫又會上升到30℃以上。
杭州的梅雨已經持續了一個半月,到現在還沒有出梅的跡象,估計很多小夥伴都想問,為什麼今年的雨水那麼多,究竟要下到什麼時候,未來的極端天氣是不是會越來越多?中央氣象報就此採訪了多位氣象專家多角度詳解了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今年雨水不是一般多,是真多!
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800毫米。
僅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重慶、湖南、江西、上海、廣西、四川等省份共計85站的累計降水量,都超過年降水量的一半。與此同時,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369.9毫米,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另據水利部信息,6月以來,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後發生1號洪水。
而受持續南方強降雨影響,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全線告急。
7月12日零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這標誌著我國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近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江西省氣象局利用2010年以來近10年的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並結合近60年氣象觀測數據,對江西省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狀況進行了科學監測評估,結果顯示:截止到7月8日18:00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而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今年的雨水為什麼那麼多?
主要是因為梅雨,厄爾尼諾也有助力
據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分析,引發此次持續性強降水過程的就是梅雨。具體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戰場」——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由於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並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線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
此外,由於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由此,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也明顯偏多。
今年的雨究竟要下到什麼時候?
16日前長江中下遊地區還有一場大到暴雨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在此期間,主要強降雨區域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重慶東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17日至21日,主雨帶東段將有所北抬,但西段仍維持在四川盆地東部和湖北一帶。黃淮中南部、江漢、江淮、江南西北部、四川盆地東部及雲南西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50~100毫米;其中,河南南部、蘇皖中北部、湖北、四川東部、重慶、湖南西北部、雲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150~200毫米、局部可超過300毫米。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提醒說,即使7月中下旬雨帶東段北抬,長江流域防汛的壓力並不會減輕,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明顯降水依然會給水位高位運行的江河庫湖帶來威脅。
未來極端天氣會愈加頻發嗎?
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確實在增多增強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在接受中央氣象報採訪時表示,「雖然目前很難將單獨的一次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增多增強。」
以事實為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發生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1961年至2019年全國暴雨日數歷年變化 圖/國家氣候中心
1961年至2019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歷年變化 圖/國家氣候中心
與此同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也指出,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