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忽悠局」是一個廣大軍迷津津樂道的杜撰出來的「部門」,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其主要任務是擾亂各方視線,隱藏我國的真實實力,引導國內外輿論。美國也有「戰略忽悠局」,而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場「戰略忽悠」戰爭。
美國「戰略忽悠局」的原型叫戰略情報局,該局有兩大重要職能,第一是掩蓋重要事實,並將其變成永久塵封的秘密,第二是儘可能地誇大事實,從而達到預定目的。早在美蘇冷戰初期,戰略情報局就開始大展身手,彼時赫魯雪夫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我們都知道,赫魯雪夫最熱衷於種玉米,呼籲蘇聯上下都大力種玉米,對航母卻嗤之以鼻。
這正中美國下懷,為了能夠讓赫魯雪夫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美國媒體開始發力,發表大量文章指明:航母就是移動的棺材,潛艇才是制勝的重器。在美國的一通忽悠下,赫魯雪夫對「航母無用論」更加深信不疑,在他看來,航母就是既燒錢又沒用的東西,於是下令蘇聯海軍大力發展潛艇,水面艦艇編隊的核心思路就是為潛艇部隊提供掩護和支援。在蘇聯對航母嗤之以鼻的同時,美國卻開足馬力建造航母,當時美國正在研製10萬噸級別的「尼米茲」級核航母,「企業」號航母正在環球航行以測試適航性。
一直到1988年,蘇聯才開始幡然醒悟,開建排水量8萬噸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航母,然而這一切都晚了,彼時的蘇聯已經孱弱不已,「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航母預計完工時間是1994年,然而1991年蘇聯就解體了,這艘航母歸了烏克蘭所有。
如果烏克蘭能夠堅定信念,那麼「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航母一定可以順利問世,然而並沒有如果,因為美國再次使用戰略忽悠,派出一家鋼材企業,向烏克蘭承諾高價收購這艘航母,一噸鋼材價格是500美元,近30000噸鋼材價格約1500萬美元,這對當時經濟孱弱的烏克蘭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誘惑,於是烏克蘭就拆解了這艘航母,之後興衝衝地向美國要錢,不成想美國來了一個翻臉不認人,表示合同無效不予收購,烏克蘭吃了一個啞巴虧。可惜的是,這艘代表了蘇聯航母巔峰水平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航母「胎死腹中」,硬生生被美國給忽悠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