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老專家撰文批評科研「忽悠」 「核5G」再受質疑

2020-09-19 第一財經

9月18日,至少兩個核能行業的微信公眾號轉發了一篇題為《吳宜燦院士:請不要再忽悠了!》的文章,對核能行業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和批評,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標題提到的吳宜燦,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前段因為該所出現集體辭職事件而被捲入輿論風潮。

上述文章的作者署名為陳叔平。9月18日當天,陳叔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確認文章為其所寫,「不過,我原來的文章標題是《請不要再忽悠了!》,並沒有針對任何人,但文章流出來後,被別人改了標題,而且標點符號也不對,應該是『,』寫成了『:』變成吳宜燦院士寫的了。」

他特別強調,自己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並沒有別人的主意,就是因為核行業近年出現不少不正之風,出於一輩子搞核反應堆產生的感情,儘管已經退休多年,忍不住想說幾句。「現在的風氣不僅不利於事業發展,還會害了很多年輕人。」

第一財經記者聯繫到陳叔平後得知,今年86歲的陳叔平曾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還曾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快堆工程處處長,曾領導中國實驗快堆設計建造工作。他同時也曾擔任「863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反應堆主題組組長。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創建於1950年,是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和基礎性、綜合性核科研基地。基地建成後,以第一座反應堆和第一臺加速器的建成為標誌,新中國進入了原子能時代。以此為基礎原子能院在中國「兩彈一艇」研製攻關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近幾年不時從網上看到:國內又有人在搞什麼新型反應堆了,而且只要三五年就可以建成!還吹什麼這是『第五代』,使我這個搞了一輩子核反應堆的老頭子忍不住要來說幾句!」陳叔平在文章開頭寫道。

陳叔平在文章中介紹:「我國最早建成的重水反應堆,是蘇聯把他們完全成熟的技術搬了過來,從1956年動土到1958年國慶前建成,歷時三年……潛艇核動力堆從1958年開始設計,到1970年陸上模式堆達到臨界,花時12年……我國第一座秦山核電堆728,從1972年開始設計,到1993年建成發電,歷時21年……」

陳叔平通過一系列的核反應堆發展歷史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只有已經成熟的反應堆翻版建造,才有可能三五年內建成。如果有所改進和創新,哪怕還有其他參考資料和關鍵設施提供,起碼也要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多年,以至它們也往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調概」。

「為什麼會這樣?」陳叔平在文章認為,核反應堆的燃料、材料、冷卻劑、慢化劑等多種多樣,排列組合可以變出許多花樣,即各種堆型,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必須經受這樣「磨鍊」:反應堆物理、反應堆熱工流體力學、反應堆控制、反應堆材料、反應堆燃料、反應堆屏蔽、專用設施、反應堆安全審查。

他認為,一座新反應堆,光是通過反應堆安全審查,沒有三四年是下不來的。「剛建成了一條新冷卻劑的堆外迴路,剛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應堆,就聲稱馬上要建成新一代的先進反應堆了!就好比萬裡長徵還沒有離開江西,就聲稱快到延安、革命就要勝利一樣!不覺得太可笑嗎?」

「我們現在第四代核電還沒搞成,談什麼第五代?」陳叔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核電的「代」,安全性、經濟性都是有國際公認的定量指標的,籠統地說什麼「靈活性、親近性、智能性可能成為「『核5G』的重要特徵」也是一種忽悠的手段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陳叔平的這篇文章,最初是發在他的微信朋友群,群裡有上百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所的退休員工,都是多年從事反應堆設計建造的各方面的專家。大家對他的觀點表示贊同。「老所長用有理有據實實在在的大實話,告誡那些說大話的人……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才是正道!」在群裡,有人這樣說。

而在微信群外,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眾多行業人士也表達了對該文章的認可。

「他(陳叔平)的觀點是對的。」有著名核能專家這樣對第一財經說,「一個堆型(核反應堆)的研發,需要相當長的積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因為在某一方面有一點突破,就認為馬上就要成功了,這就誇張了。」

(點擊圖片查看全文)

雖然陳叔平的這篇文章沒有提到吳宜燦本人,但核能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文章說的「請不要再忽悠了」其實也包括吳宜燦等人。

吳宜燦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於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久前,該所發生90餘人集體離職事件,作為所長的他備受爭議。

今年七月,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一事,至今尚未有公開的定論。

據中國核網報導消息,8月27日,吳宜燦在全國反應堆物理大會上發表學術演講時提出了第五代核能系統(下稱「核5G」)的主要特徵,認為其將成為未來核能的主要發展方向。他提出並闡述了第五代核能系統的初步概念,認為『核5G』將基於『從源頭確保核安全』的基本理念,未來會在多元化應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該報導稱,吳宜燦還介紹了其團隊的超小型移動式先進核能系統「核電寶」的研發概況,稱「核電寶」是對「核5G」的探索與實踐。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出現90餘人集體離職後,今年七月,有業界知情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吳宜燦及其團隊正在研發的「核電寶」核反應堆,原創並非是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同時該所對該反應堆的定位也不明確。「業界都知道,像這種新成立的所,要研發新型反應堆,同時要工程化,是不太現實的。」

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洩漏事故後,國內專家呼籲重視核安全基礎研究。在前後兩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白春禮院士等領導持續推動下,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得以啟動,吳宜燦研究團隊負責「鉛鉍冷卻反應堆」項目。同年9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揭牌,吳宜燦被任命為籌建負責人。

按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設想,「核電寶」這種小型核能反應堆可以裝在一個貨櫃裡,同時可以移動,未來在內陸上使用,提供能源。目前,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國家電投等三大核電集團也在研發類似的小型核能反應堆,並打算在海上使用,也就是海上核電站。

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三大核電集團獲悉,它們研發的小型核能反應堆技術都是基於多年來發展成熟壓水堆技術,而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研發的「核電寶」反應堆。

多名核能業界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核電寶」反應堆要工程化,還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還有眾多技術瓶頸需要突破。「總的來說,這個被稱之為『核電寶』的小型核反應堆,何時研發成功並實現工程化,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他們中有人這樣說。

「奉勸某些同志,想想我在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工作,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愛惜自己的聲譽,不要再忽悠了!」在文章的最後,陳叔平這樣說。

相關焦點

  • 核能老專家批評科研「忽悠」,「核5G」再受質疑
    9月18日,至少兩個核能行業的微信公眾號轉發了一篇題為《吳宜燦院士:請不要再忽悠了!》的文章,對核能行業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和批評,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標題提到的吳宜燦,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前段因為該所出現集體辭職事件而被捲入輿論風潮。  上述文章的作者署名為陳叔平。
  • 專訪|清華核能專家王革華:"核"有何懼?
    【中國數字科技館|文/包若冰、趙錚】導語:在公眾眼中,「核能」似乎是一個自帶神秘感的領域,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核武器」「核電站」等詞彙,但對其原理和應用卻知之甚少,歷史上出現的幾次重大核事故更是讓人心有餘悸,對其安全性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然而,「核」真的那麼可怕嗎?它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被核災難嚇破膽?曾被寄予厚望的核能丟了一些民心
    長期以來,核能支持者始終在嘗試說服懷疑論者,這些人擔心發生意外事故以及放射性廢物的長期危害。再加上當前市場上傾向於支持廉價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的力量正在復興,花費巨資修建新核電站的阻力越來越大。原子分裂能繼續嗎?核能能在21世紀存活下來嗎?
  • 核能科技創新:民用核能第一國的做法與啟示
    近年來,受低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衝擊,美國部分處於開放電力市場中的核電站在壽期內提前關閉,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的新建核電站因工程和成本問題嚴重受挫。在當前市場條件下,現有核電技術已無法有效支撐美國核能可持續發展。過去幾屆美國政府的政策導向都是支持並推動核能發展,加強核能技術創新理所應當成為了美國核能發展的核心要務。
  • 【科普活動】「 科普中國,綠色核能 」——首屆全國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
    中國核學會 四川省科協 四川省譯協關於舉辦「科普中國 綠色核能——首屆全國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的通知各相關單位:為貫徹落實中國科協、國家能源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核安全局舉辦的「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活動」,中國核學會、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翻譯協會決定聯合舉辦「科普中國,綠色核能——首屆全國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
  • 國核示範助力優化膠東能源結構——勇當「核能綜合利用」排頭兵
    原標題:國核示範助力優化膠東能源結構——勇當「核能綜合利用」排頭兵   10月15日,國核示範電站有限
  • 【動態】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成功舉辦科普中國「綠色核能——首屆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選拔賽
    為紀念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30周年,同時為貫徹落實中國科協、國家能源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核安全局舉辦的「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活動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帶著種種問題,我們約請中國社科院的兩位研究專家撰文,請他們從科學的角度解讀分析  一問 如何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從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到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再到日本福島核洩漏,每一次嚴重的核事故都會在核電發展的道路上投下陰影,也警醒人們更加關注核電站的安全。
  • 將科學、民意全部政治化 袁國勇「研究成果」再受質疑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其團隊,發表就新冠肺炎抗體進行的研究,結果遭到質疑。該團隊以此估算湖北省5900萬人口中可能有220萬人曾感染新冠病毒;在流行病暴發期間,估計湖北省有97%曾受感染的患者因沒有明顯病徵而從未確診。該研究在醫學期刊《刺針》上發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發文質疑稱,袁國勇以「不懂政治」包裝政治主導科學、再以「科學」包裝「不懂政治的政治」;他用400多個樣本就能推算220萬人受感染,以此計算,14億中國人口不是有5300萬人受感染?!
  • 南非民用核能培訓項目啟動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南非民用核能培訓項目啟動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清華新聞網4月25日電(通訊員 劉灃漪)4月22日,南非民用核能培訓項目啟動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培訓項目由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和南非核能集團共同主辦,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核安全中心等單位共同承辦。  啟動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國家核電公司董事長王炳華向來自南非的朋友和學員表示熱烈的歡迎。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回顧了兩國政府間推動民用核能領域雙方合作的歷程。
  • 中科院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後續:已低調處理,涉事所長添重要職務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集體離職事件引發關注,90多名科研人員在6月集體離職,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
  • 他們為何反對發展核能
    編者按:1月下旬,受德國政府邀請,多家中國媒體派遣記者赴德國採訪。其間,本報記者對德國綠党進行了專訪,與其議員圍繞環保問題展開對話。
  • 核能解釋:核能原理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輕水反應堆
    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  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
  • 臺「立法院」刪廢核條文 網友諷:蔡英文剛去遊行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臺「立法院」刪廢核條文,網友諷:蔡英文不是剛參加廢核遊行嗎[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臺「立法院」7日通過一項「電業法」修正條文,將其中廢止核能發電(下稱「廢核」)的相關條文刪除。臺「立法院」資料圖(圖片來源:臺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7日報導,臺「立法院」當天對「電業法第95條文」的「修正案」進行「三讀」並通過,配合去年底「以核養綠公投」,刪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的相關條文。
  • 2020寧夏社會工作者備考:核能發電的優點
    考點一核能發電基本工作原理是什麼?   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核心設備是核反應堆。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將原子核裂變能轉化為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
  • 美國核能對華新政有什麼影響?專家深度剖析
    【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10月23日,筆者代表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參加了國家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組織的《美國核能對華新政對我國核能發展和核安全監管的影響分析與對策建議》研討會。   除了核安全中心課題組成員外,參加會議的還有來自中核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以及核能行業協會的代表。
  • 核能發電:抵禦災難性氣候變化的關鍵
    在本月早些時候,大西洋導航者號(Atlantic Navigator)貨輪駛抵美國巴爾的摩港。導航者號上載有蘇聯在冷戰時期製造的一批核武器。在過去20年間,有19000個俄羅斯核彈頭經過拆卸處理,運往美國,在核反應堆中發電。事實上,在這20年裡,為美國100座核反應堆供能的鈾燃料中,有超過一半來自這個核武器再利用計劃。
  • 【公基備考】核能與中國的核安全
    從此人類開始將核能運用於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日本、以色列等國相繼展開核能應用研究。(一)原子與原子核原子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分為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 北大教授田德祥:發展核能可有效減少大氣汙染
    北大教授田德祥:發展核能可有效減少大氣汙染當前,淨化器淨化的目標汙染物重點是PM2.5,室內環境受室外大氣環境影響明顯,那麼大氣環境如何改善是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各級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當然,辦法和方案的提出也沒有那麼容易,不僅要有環保專家,氣象專家,能源專家共同分析研究,還要有政府的支持。我想從能源的角度談點看法,我國大氣汙染如此嚴重原因很多,其中能源結構極不合理是重要因素,2010年能源結構:我國火電約佔72.99%,水電佔22.62%,風電3.19%,核電佔1.11%,太陽能發電佔0.09%。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佔全國能源消費比重達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