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田德祥:發展核能可有效減少大氣汙染

2020-12-01 環保在線
  【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

當前,淨化器淨化的目標汙染物重點是PM2.5,室內環境受室外大氣環境影響明顯,那麼大氣環境如何改善是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各級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環境教育研究室主任田德祥就核電、燃煤與大氣環境治理髮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北大教授田德祥:發展核能可有效減少大氣汙染

當前,淨化器淨化的目標汙染物重點是PM2.5,室內環境受室外大氣環境影響明顯,那麼大氣環境如何改善是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各級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近顧為東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國霧霾形成特殊機理研究》引起不小的議論,我認為是件好亊,我希望有更多的學者關注霧霾的形成機理,提出治理的辦法和方案,為改善大氣環境提高公眾的健康水平做出貢獻。當然,辦法和方案的提出也沒有那麼容易,不僅要有環保專家,氣象專家,能源專家共同分析研究,還要有政府的支持。

我想從能源的角度談點看法,我國大氣汙染如此嚴重原因很多,其中能源結構極不合理是重要因素,2010年能源結構:我國火電約佔72.99%,水電佔22.62%,風電3.19%,核電佔1.11%,太陽能發電佔0.09%。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佔全國能源消費比重達63.7%。

環保部長陳吉寧認為:」煤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主導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很難發生根本變化」。

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說:「據我知道到2050年中國的煤作為能源比重還要超過50%左右,煤的清潔利用是關鍵」。

儘管各地治霾效果明顯,但大氣汙染物超過環境承載力的根本矛盾遠沒有改變!如河北邢臺,市區周邊有133家大的燃煤企業,形成「工業圍城」、「汙染圍城」局面。

2015年338個地級以上城市有265個城市PM2.5不達標,平均超標天數比例達23.3%。

「北京和河北的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需在現有基礎上削減75%以上,才能大幅度消除重汙染天氣,這至少需要25年」。

我們煤的耗量是全世界的二分之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包括溫室氣體,我國都是世界排放大國。

2012年開發利用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排放量分別佔全國汙染物總量的93%、60%和67%,煤炭對一次性PM2.5產生的貢獻率達63%,二次性達到了61%。煤、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作燃料燒掉非常可惜。同時,大量燃燒煤炭和石油嚴重地汙染了環境,危及生態平衡。

中國核電技術飛躍發展,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迄今為止中核集團已累計向7個國家出口6臺核電機組、5座微型反應堆、2個核研究設施及1座研究堆。

一座1000百萬瓦的核能電廠一年只需30公噸的鈾燃料,一航次的飛機就可以完成運送。1克鈾235完全發生核裂變後放出的能量,相當於燃燒2.5噸煤所產生的能量。節約大量運輸費用!

我國核工業30年輻射環境質量評價表明:核工業對評價範圍內居民產生的集體劑量小於同一範圍內居民所受天然輻射劑量,核設施周圍關鍵居民組(指所受劑量中的大者)所受劑量基本上均小於天然本底。

核燃料我們有重大發現,內蒙古兩個千噸級鈾礦大基地建設也實現了戰略突破,並在全球在自然界發現天然金屬鈾。我曾在演講中多次呼籲加快發展核電。

再看世界核電在各國的比例,我國核電所佔比例顯然與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國很不相匹配。

 

總之,發展核能是減少大氣汙染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經濟有效手段,核能是我國未來能源構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源於《中國空氣淨化》月刊總第80期,文/北京大學田德祥

原標題:核電、燃煤與大氣環境治理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核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核能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理應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核能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核能是大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普遍選擇,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
  • 擴大核能利用減少碳排放
    北極星大氣網訊:經過60多年的發展,核能已廣泛應用於清潔電力、熱力生產等領域,成為全球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核能發電已成為全球電力供應的三大支柱之一。近期,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裡亞諾·格羅西表示,應進一步擴大核能利用,以減少碳排放。此外,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目標也需要大量使用核能。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本文提出未來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創新思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清潔高效,低碳少汙,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問題導向、目標引領,弄清大氣汙染來源成因,為科學治汙提供堅實基礎;清潔生產,全程控制,顯著減少汙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屬地責任,聯防聯控,改善局地質量,降低區域間相互影響;智慧監控,數據歸真,強化汙染源監管。
  • 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汙染的措施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高發的霧霾,引發社會公眾對空氣品質和環境汙染問題的高度關注。2013年1月底,全國霧霾面積就達到143萬平方公裡。2014年2月20日起,濃重的霧霾在北京及華北大部分地區持續7天不散。專家稱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淺析核能發電的優缺點
    發展核能的優點  核能應用作為緩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一種有效的措施是有許多的優點的:他的燃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體積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4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一座100萬千瓦的大型燒煤電站,每年需原煤300~400萬噸,運這些煤需要2760列火車。
  • 推進「十四五」期間有效治霾,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召開 | 綠會...
    為使未來五年的治理更加有效,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分析了近年來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大氣汙染治理的短板,並直面當前霧霾治理領域的爭議和分歧,希望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基於這一目的,特別組織召開了「大氣汙染精準治理(第二次)座談會」。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解決大氣汙染短期看主要是節能、提高能效、減少汙染物排放等,解決能源,特別是煤炭粗放利用產生的大氣汙染、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長遠看,根本措施是轉變粗放型的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產業、能源結構,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中國鋼鐵行業對大氣汙染的貢獻及減排措施
    然而,我國鋼鐵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鋼鐵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對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加快促進我國鋼鐵行業的健康發展,鋼鐵行業必須要在綜合分析其潛在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減排措施,促進鋼鐵企業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為我國鋼鐵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 李遠哲院士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
    據「中央社」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15日表示,若下決心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是一個選項,不能把某項技術排除在外。核能發電技術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也應做很大的改變。   李遠哲表示,從科學觀點來看,目前95%核原料發電的能量最後會變成核廢料,是相當不理想的情況,但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觀點,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2014年5月,美國白宮發布的《全方位能源戰略:通往經濟可持續增長之路》提出,美國鼓勵包括核能在內的各種清潔能源的發展。2014年4月,日本發布的《第四次能源基本計劃》認為,核能仍然是重要的基荷電源,但出於安全性的考慮,還是應當儘量減少對核能的依賴程度。此後,日本於2015年開始重啟核電機組,不過在民間反核力量的制約下,重啟核電的工作進展非常緩慢,目前只有兩臺核電機組恢復了運行。  三問 發展核能面臨什麼機遇與挑戰?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傳遞著「綠色經濟」正在興起的信息,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新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將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的全面發展。   根據中國中長期能源規劃,2020年之前,中國基本上可以依賴常規能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將日益突出,屆時需要可再生能源提供數億噸乃至十多億噸標準煤的能源。
  • 企業大氣汙染減排在行動(三)
    企業大氣汙染減排在行動(三)——新能源替代潛力與發展前景12月04日,「鹹陽市重點企業大氣汙染減排培訓會」在鹹陽市秦都區彩虹一路彩虹賓館三樓會議室順利召開。會議開始,主持人介紹了此次培訓會的情況,本次培訓旨在通過公開面向企業傳播大氣汙染防治知識、減排方法培訓和專家優化建議,促進企業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為鹹陽市企業大氣汙染減排提供及時、有效、全面的改進建議和技術支持。
  • 朱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定位區域發展方向與規模,加強大氣汙染...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京津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保護紅線,為區域總體規劃的編制提供約束性指標和服務,從區域層面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及產業發展模式,切實加強「源頭控制」,構建區域防控體系。  將汙染減排與環境質量掛鈎,切實推進目標容量總量控制  將汙染減排與環境質量達標掛鈎,實現指令性總量控制向目標容量總量控制的轉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汙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第二條 防治大氣汙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防治大氣汙染,應當加強對燃煤、工業、機動車船、揚塵、農業等大氣汙染的綜合防治,推行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
  • 《全球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即將問世:全球核電產業發展面臨...
    由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主編的《國際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提供了一份客觀、獨立、基於第三方視角的核能產業研究報告。藍皮書以「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為指導方針,旨在為我國政府決策部門在中國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布局、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以及制定核能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前瞻性建議和參考依據。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因此,空氣汙染減少了陽光進入海洋,意味著海水溫度變低,光合作用減少,兩項因素共同作用從而減緩了珊瑚礁的生長。  研究人員探討了珊瑚礁怎樣易受大範圍威脅,包括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珊瑚礁徑向發展和白化事件。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加快核能產業技術創新,助推綠色發展核電不僅能供應電力,同時又為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解決,提供了有效選擇路徑。2020年1-9月,全國核電累計上網發電量2700.1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的5.0%,相當於替代煤炭消費7755.2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318.7萬噸。當前,清潔供能、低碳發展已成了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趨勢,在清潔能源比重日益增多的未來,核電通過供應可靠、可調度電力,對發電波動性強、不易調度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或太陽能)形成了很好的補充,有助於電力結構優化配置。
  • 科學家:核能並不能解決環境危機 可再生能源更省錢
    許多人認為核能能有效減少碳排放量,其實不然,核能的鈾礦及其燃料的燃燒過程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實際上,在所有減少碳排放的能源中,核能是最昂貴的。與核能相比,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及太陽能更能節省資金,並且易於安裝、安全高效,人們不必擔心車諾比事件或福島核洩漏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還是道德方面。
  • 核能和太陽能的比較
    人類有兩大基本問題,一個叫做生存問題,一個叫做發展問題。生存問題的關鍵是吃飯問題,所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能源,能源是發展的先導。因為人不能只靠糧食來支付能量的支出,一定要運用自然界所蘊藏的能量。需要發展的規模越大,耗能一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