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關於「轉胎丸」的故事又引發了一番熱議,起因是微博一個兩性畸形的孩子在網上求救(兩性畸形即身體同時擁有兩套器官),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想讓她做手術割掉子宮成為男人,事實上她的心裡性別認知是女人。
接下來就有網友說可能是轉胎丸導致,儘管很快就被原博否認了,但是轉胎丸三個字還是引起了我不小的震驚,我沒有想到,真的有人會為了生兒子,而去服用藥物。
轉胎丸,顧名思義,就是肚子裡是女孩,吃了以後能變成男孩,這種轉胎丸輕則沒有用處,重則導致孩子以及母親身體問題。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相信「轉胎」這件事出現,事實上,在我國古代文人的筆下,早就寫過類似「轉胎」的故事,雖然講的也是「轉性別」,但是在古人的故事裡,對於孩子性別的問題,竟然要比部分現代人開明很多。
故事是來自於清代李漁所寫的《無聲戲》中《變女為兒菩薩巧》。
地主無後,哭求菩薩
在揚州有個地主叫做施達卿,這施達卿是販鹽的,其實若是評價他的話,他的風評還算不錯,人做生意還算是誠懇,也不惡意欺騙他人,借錢也能按時還上,人還努力,比起惡貫滿盈的地主,要好到不知道哪裡去。
不過他畢竟是商人,無商不奸,肯定要往利字上面靠,哪有不剝削人的道理?總不能自己當老闆的,和員工平分家產,於是自己賺錢後拿得多了些,幫自己燒鹽的就拿得少了些,自己住的房子好了些,田產多了些,其他人沒房沒錢——某種程度上,和現代沒有什麼差別。
然而施達卿雖然是個地主,也有不快樂的事,他最煩的就是自己沒有後代,他妻子偏還是個醋缸子,不許他有小妾。直到妻子五十歲那年,眼見著沒發生了,才允許施達卿討幾房小妾,只為了有後。
除了討小妾以外,施達卿平日裡做的最多的就是拜菩薩,為了一個子嗣,施達卿可謂是誠誠懇懇,誠懇到了什麼地步呢?從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月十天的齋日。
他四十歲以前聞得人說,準提菩薩感應極靈,凡有吃他的齋、持他的咒的,只不要祈保兩事,求子的只求子,求名的只求名,久而久之,自有應驗。
一個月就三十天,三分之一的日子都在吃齋,可見施達卿是一片虔誠。
不過心雖然是虔誠的,施達卿行動上總是「背叛」自己,每到吃齋日的時候,施達卿總會被一些親朋好友邀請赴宴,赴宴一個高興就忘記吃齋的事情,大魚大肉下了肚,第二天就後悔了。
當時還算年輕的施達卿見妻子肚子沒有動靜,估計是自己經常忘記吃齋惹的禍,於是在四十歲那年起,一天齋日都不曾忘,堅持吃齋念佛,一連堅持了二十年,比某些和尚都要虔誠。
然而在施達卿六十歲那年,他的小妾肚子還是沒有動靜。
於是這位六十大壽的老人沒有多少喜悅之色,而是跪在菩薩面前痛哭流涕,表達自己的無子之痛:
那一日是他六十歲的壽誕,起來拜過天地,就對著準提鏡子哀告道:「菩薩,弟子皈依你二十年,日子也不少了;終日燒香禮拜,頭也嗑得夠了;時常苦告哀求,話也說得煩了。就是我前世的罪多孽重,今生不該有後代,難道你在玉皇上帝面前,這個小小份上也講不來?」
當天痛哭過後,施達卿半夜睡覺的時候做夢,這菩薩還真的入夢了。
救濟窮人,而後反悔
晚上,施達卿在夢中見到菩薩,白天的委屈又一股腦地上來了,放聲大哭。
這菩薩勸慰施達卿不要哭,並告訴施達卿,其實他命裡本無子嗣,不過念在他虔誠,於是給他了一個機會。只是他過去太重利益,只要把他的家財散盡十分之七八,那就可以心想事成。
第二天醒來,施達卿就立刻按照菩薩說的去做,改變自己先前吝嗇的模樣,不但對於員工加薪,對大家可謂是各種救濟:
以後地方上凡有窮苦之人,荒月沒飯吃的,冬天沒棉襖穿的,死了沒棺材盛的,都來對我講,我察得是實,一一舍他,只不可假裝窮態來欺我;就是有什麼該砌的路,該修的橋,該起建的廟宇,只要沒人侵欺,我只管捐資修造,煩列位去傳諭一聲。
施達卿突然的轉變,讓各路人齊齊叫好。短短時間,施達卿家裡的資財就散去了十分之二。
而正如菩薩所說的,施達卿的一個通房肚子裡有了動靜,經過郎中診斷,的確是懷了孩子。
多年的夙願成真,施達卿難免興奮,不過興奮沒有多久,他就開始思索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他還要不要繼續散財?
施達卿散財是為了有後,如今夢想成真,自己家產也散去了十分之二,如果繼續這麼散下去的話,難道自己將來的兒子或者是女兒要喝西北風去?
想到這裡,施達卿散財的袖口又縮了起來。
本來受到救濟的窮人突然又在施達卿那裡再次被拒,窮人也知道施達卿不是無緣無故做善事,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後代,於是紛紛詛咒施達卿懷孕的小妾,期盼這小妾早產,讓施達卿落個空歡喜。
施達卿對於這些詛咒不去理會,只期盼著孩子出生。
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盼到孩子出生的那天。施達卿家門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產婆把孩子抱出來的時候,施達卿卻傻了眼:
孩子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擁有男孩的特徵,也擁有女孩的特徵。
放在現在看,也就是兩性畸形。但是作者在書中把這個兩性畸形的孩子,算成了女孩。
廣散家財,變女為兒
古代自然是不懂兩性畸形這種知識的,施達卿對著孩子傻了眼,十分憤怒,連連叫道菩薩為何如此懲罰他,讓他有了一個妖孽孩子。甚至要把孩子處理掉,好在他的妻子可憐孩子,說這孩子難道這淹死不成?挽救了孩子一命。
一連數日,施達卿都不再碰孩子一下。
某日晚上做夢,菩薩又入夢來,施達卿對著菩薩哭訴,說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都可以,但菩薩為何讓自己的孩子是個怪物?
菩薩冷笑道:「我讓你做善事,你糊弄我,那我也就糊弄你。如果你繼續做善事,事情會有轉機。」
施達卿聽後,如同握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樣,思索著為自己留點財產,恰逢饑荒,施達卿乾脆開了自家糧倉,讓窮人上門領糧食。
如此,家產真的散了十之七八了。
施達卿見家產散盡,忙問幾個小妾肚子有沒有動靜,小妾們的回答全部令人失望。施達卿嘆了口氣,也就不抱希望了。
恰好,有人抱著自己先前那個孩子路過,施達卿因為孩子的特殊,所以一直不願意看孩子一眼,如今無意看一眼,發現孩子長得甚是好看,不由得也就心軟了,他接過孩子,自己抱了起來,又想看看孩子下半身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施達卿把孩子的襁褓打開以後,他意外地發現孩子的下半身變化了,已經從一個半男半女的孩子,變成了男孩。
施達卿意識到這是菩薩的話顯靈,連連謝菩薩,給孩子取名奇生,並且時刻謹記著樂善好施,即便是孩子出生,施達卿也繼續施捨窮人,後來逢瘟疫,施達卿還給病人們準備了藥物,同時給不幸因病去世的人準備棺材,得到了當地人民一致的認可。
其實從這個故事看來,有些想法是我國從古到今不變的古老想法,比如說不能生孩子是作惡太多的懲罰等因果報應的言論。
但是相比較現代人的轉胎丸,李漁這個生活在五百年前的古人,對於男女甚至比某些現代人看得還要開明,這也變相地印證了在當時的背景下,社會對於孩子性別的普遍態度。
雖然題目是《變女為兒菩薩巧》,可是單看故事內容,施達卿本人並不是很嫌棄女兒的存在,在故事裡,施達卿在只可能擁有一個孩子的條件下,都沒有要求性別,可以說是足夠公平的。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施達卿也是考慮了男女兩種情況:
明日生出來的無論是男是女,總是我的骨血,就作是個女兒,我生平只有半子,難道不留些奩產嫁她?萬一是個兒子,少不得要承家守業,
施達卿言語之間只是想要個孩子,男女無所謂,他覺得如果是女兒,也沒有不可接受,反而要留財產給自己的女兒做嫁妝。
這似乎才是世人印象中父親對於女兒應該有的態度。
當然,故事裡對於雙性嬰兒的一些描述還是有些偏見,可能是作者在當時的背景下,也沒有足夠多的知識,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故事裡,也涉及到了性別的「轉」,但是作者在文末也提到了,自己寫性別的「轉」是因為自己需要故事有起伏:
若竟施捨到頭,明明白白生個兒子出來,就索然無味。
也就是說作者還沒有愚昧到真的認為現實中能「變女為兒」,只是小說筆法而已;而有些處在先進科技中的現代人,卻依舊相信能有藥物真實做到這些。
說起來太過荒謬。
李漁小說裡,五百年前的地主施達卿都沒有強求一個兒子繼承家產,反而想著若是有了女兒,更要攢錢置辦嫁妝;反而五百年前後的某些人卻以為自己家裡有個皇位,非要有個兒子來繼承,即便肚子裡是女兒,也要想方設法讓其變兒子。
如此看起來,某些重男輕女的現代人,在孩子性別觀念方面,還需要向五百年前的古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