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屁股上長個小桃心,稀奇罕見,難怪是瀕危動物

2020-11-16 望天雁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保護的旗艦型動物,它體型較小,毛色棕黃色,腹部毛色白色,屁股的毛也是白色,長成可愛的小桃心,雄性頭上長著一對犄角,角尖相對,現在只能在青海湖看見它們身影。

看!普氏原羚屁屁上的小桃心

普氏原羚常集群活動,這裡是一群母羊

普氏原羚是以沙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發現並命名的,是我國的特有物種。過去,廣泛分布在我國內蒙,甘肅,寧夏及青海一帶,現在種群數量銳減,僅在青海湖一帶還有分布,屬於珍稀物種。大多數分布在海晏縣甘子河、湖東一帶,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喜歡棲息在荒漠草原深處的沙地丘間地。所以當地的牧民也叫它「灘黃羊」。

青海湖邊活動的普氏原羚

湖邊溼地的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性情機敏,奔跑速度很快,常常三五成群集群活動,冬季來到湖濱越冬,青海湖北岸的草場就成了普氏原羚的棲息場所。

青藏鐵路邊活動的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進到牧民的圍欄裡啦

由於人類活動影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現在的分布範圍大約75平方公裡,草場被圍欄分割成一個個狹小的區域,限制了普氏原羚的遷移和活動範圍,對種群繁衍造成不利影響。當地政府採取降低圍欄高度,打開動物遷移通道的保護措施。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專家建議將它改名為中華對角羚,以彰顯普氏原羚的特有性,現在普氏原羚的保護狀況已經大為改觀。

相關焦點

  • 新疆珍稀野生動物第9集:以外國人命名的野生動物-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學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別名灘原羚、黃羊,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發現並命名。普氏原羚體型似蒙古原羚,但體形比蒙古原羚略小,體長大約為110釐米左右,肩高約50釐米,雄羚長有一對具有環稜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內彎,角長約30釐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嘴唇黑色,頜下白色。成年體重雄性個體重約27公斤,雌性個體重約23公斤。尾巴較短,不足11釐米。
  • 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現身青海大草原
    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現身青海大草原 2021-01-14 1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藏原羚為啥長了個「白屁股」?中國綠髮會西藏生物多樣性考察札記
    藏原羚又叫西藏黃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雄性藏原羚頭上長著一對細細的角,向後彎成一個弧,看起來像一把鐮刀。在黃草萋萋的原野中,藏原羚亮晃晃的 「白屁股」十分好辨認,那是藏原羚獨有的心形白色臀斑。藏原羚奔跑跳躍時,雪白的屁股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身上懸掛著一面鏡子,因此又俗稱它為「鏡面羊」。藏原羚為什麼長著一個「愛心白屁股」呢?有動物學家分析,棕色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應該不是偽裝色。因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來求偶的。
  • 青海湖畔監測到:普氏原羚10年增幅近4倍
    普氏原羚2744隻,比2018年增加了709隻。據了解,此次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青海師範大學、中科院地理所、清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共同開展,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繁殖後期水鳥監測、普氏原羚產羔期監測、植被監測、遙感監測。
  • 盤點五種珍稀動物,有的甚至極度瀕危!
    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華南虎僅在中國分布,是中國特有的虎亞種。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飼養華南虎數量共有110隻左右。
  • 青藏高原特有一動物,有千裡眼順風耳,常被誤認成藏羚羊
    這裡有聞名遐邇的雪豹、藏羚羊、金錢豹等動物。也有名不見經傳,但卻一樣多次多彩的動物,比如藏原羚,它是高原的精靈,很多人會把它誤認為是藏羚羊。然後然後拿出手機咔咔咔,鏡頭一拉近,才發現這群「藏羚羊」長得有點不太一樣,細細看來,原來是藏原羚。藏原羚最好辨認的就是它那個雪白的桃心型臀部。藏原羚毛色棕黃,只有腹部底下和和臀部長白毛。臀部的白毛恰好是一個桃心的形狀。藏原羚的腿倒是細長優雅,也被網友戲稱為「長腿柯基」。藏原羚一條黑色的尾巴在心形白屁股中間擺來擺去,跑動起來倒是挺有趣的。
  • 我科學家研究動物種群生存力有新解
    由動物研究所蔣志剛研究員和宋延齡研究員主持的「遺傳漂變和棲息地空間結構對種群生存力的影響」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重要目標在於揭示棲息地空間結構與小種群遺傳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研究基因流和局部種群生滅動態與棲息地結構之間的關係,探索進行遷地保護需要的最小可生存種群;為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管理、遺傳管理、遷地保護等的關鍵問題,提供理論依據;推動中國保護生物學的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瀕危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
  • 世界上最瀕危的10大動物,第十個動物鱗片極其昂貴
    世界上最瀕危的10大動物,第十個動物鱗片極其昂貴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工廠是越來越多,汽車也越來越多,導致汙染越來越嚴重,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差,很多動物的棲息地被霸佔,它們成了無依無靠的生物,甚至無法在現在的環境上生活下去。
  • 科學家成功克隆出瀕危生物普氏野馬,但這可能是痛苦的開始
    近日,美國聖地牙哥,科學家公布了世界第一隻克隆的普氏野馬(蒙古野馬)Kurt的視頻。Kurt是科學家們用40年前冷凍保存的遺傳物質克隆出來的。普氏野馬是全球瀕危生物,它原產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和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普氏野馬演化史長達五六千萬年,比大 熊貓、鴨嘴獸等「活化石」更具動物 演化研究價值。
  • 不被「看見」的草原圍欄:對野生動物產生負面效應
    在國際上,現有的圍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劃定土地持有或政治邊界的邊界圍欄;牲畜圍欄,用以控制家畜;隔離圍欄,用以保護公共安全和個人及公共資源;專門為了保護瀕危物種所設的圍欄。  文章指出,從這些圍欄設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來看,前三種圍欄主要產生的是負面效應,而即使是用來保護一些重點物種的圍欄,也可能對其他物種產生負面影響。
  • 知馬:普氏野馬
  • 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在新疆-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體長約210釐米,肩高約110釐米,尾長90釐米,體重350千克。
  • 真實存在的麒麟獸 寮國亞洲麒麟瀕危滅絕
    頭頂長有兩隻長達半米的尖角,狀似羚羊,而側臉看時好像只有一隻角,因此又被稱為「亞洲獨角獸」。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動物,喜歡吃無花果樹和灌木的葉子,有季節性繁殖的現象,於1992年在越南安南山脈首次發現,它的發現當時被認為是20世紀最驚人的動物物種發現之一。
  • 聖地牙哥動物園成功克隆瀕危野馬品種
    但是這匹兩個月大的馬是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原產於中亞,現已在野外滅絕,目前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僅存約2000匹。庫爾特的誕生標誌著普氏野馬被首次成功克隆,這是繼2000年代初克隆兩種瀕臨滅絕的牛種Gaur和Banteng之後,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全球動物項目迄今為止克隆的第三個物種。該組織儲存了來自1100多個物種和亞種的10000個細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