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張黎萍):6月28日下午6點,10餘名貧困留守兒童正在資陽市樂至縣方廣村的「兒童之家」參加「五點鐘」義教。這些爸媽不在身邊的孩子放學後來到這裡,在志願者「老師」看護教育下,或看書做作業、或學習才藝,既有益於學習成長,更化解了「無人看管」的諸多問題,深受貧困村民的擁護。
「五點鐘」義教室裡的留守貧困學生 攝影 劉理科
「五點鐘」義教室裡的留守貧困兒童們 攝影 魏前程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堅定不移著眼貧困留守兒童,這是縣委、縣政府立足長遠長效的扶貧決策之一。」樂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曉霞說,「除了貧困留守兒童,我們還專門針對留守婦女加大了扶貧措施。婦女和兒童問題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才更有可持續性。」
正在「五點鐘」義教室做作業的留守兒童 攝影 魏前程
方廣村村民在車間餵蠶 攝影 張川
在方廣村的「五點鐘」義教室,周圍的書櫃裡,擺滿了各式各樣兒童們喜歡的書籍;孩子們有的在複習功課,有的在做家庭作業,還有的在老師帶領下學習畫畫;不時有孩子向身邊志願者「老師」請教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樂至縣餐桌上的桑葉美食 攝影 劉理科
當天的值班志願老師是村第一書記陳偉,他介紹說:「『五點鐘』義教開辦之前,貧困留守兒童普遍不愛自習、沉迷於遊戲、安全隱患突出,若不採取措施,他們將來可能成為新一代貧困者。現在,我們每年組織近1000人次留守兒童參加『五點鐘』義教,困擾留守貧困家庭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沒有了,大家都很欣慰。」
祠堂村村民正在採摘蘑菇 攝影 魏前程
抓「兒童」的同時,樂至縣又千方百計抓起了「婦女」的增收工作。資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代小平說:「樂至縣正在打造蠶桑產業之都,這裡面既有產業基礎優越的原因,也有解決貧困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深意,蠶桑產業的興起,讓廣大婦女特別是留守貧困婦女搖身一變成了脫貧增收的主力軍。」
祠堂村留守貧困婦女在車間勞作 攝影 劉理科
截至目前,方廣村共種植桑樹1960畝,年養蠶1080餘張,年收入達160餘萬元,每年有近2000餘名貧困戶人員在車間務工,惠及周邊數個鄉鎮,其中大部分是貧困留守婦女和老人。
適合「婦女」就業的除了蠶桑產業,還有食用菌種植。在該縣祠堂村,2017年才建起的聚農食用菌專合社,現在年產菌菇達20萬斤、年產值100萬元,帶動100戶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增收。
「登高望遠」的扶貧理念,有力促進了樂至縣的整體脫貧。2019年,樂至縣不僅實現了所有貧困村退出和所有貧困人口脫貧,而且還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