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雋副教授授權刊登 | 原文發表於《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6年 第24卷 第5期
本文為同濟「精神分析與人文」系列研討會—11月14日「精神分析與催眠」主題研討補充資料(主講:高雋副教授)
我國對催眠的認識和態度:
大眾和專業人員的比較
曲文祥,高雋(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上海 200433)
【摘要】目的:使用兩個研究考察並比較國內專業和大眾領域對催眠的理解和態度。方法:研究一檢索近十年和催眠有關的心理學文獻並對其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二採用自編問卷調查了172名大眾和50名專業人員對催眠的可能誤解。結果:研究一發現,專業文獻中的催眠定義可分為「過程取向」和「狀態取向」,療效研究包括團體輔導和個體治療兩類涵蓋促進自我發展、緩解焦慮等主題,個案報告涵蓋貪食症、睡眠障礙等主題;大眾文獻對催眠的定義存在兩處主要錯誤。研究二發現,大眾組在1/3題目上的回答正確率低於隨機水平,且對半數題目的回答正確率低於專業人員。結論:大眾對催眠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誤解;專業人員對催眠的認識更準確,但仍有一定偏差。
【關鍵詞】催眠;文獻回顧;問卷調查;態度
中圖分類號:R395.5
DO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6.05.043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Hypnosis:Comparing the Public with Professionals in Chin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Objective: Using two studie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hypnosis between Chinese public and professionals. Methods: Study1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s about hypnosis in the past decade; Study2 used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possibl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hypnosis in 172 general people and 50 professionals. Results: Study1 foun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hypnosis quoted by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Process-oriented』or『State-oriented』versions.Outcome studies mainly explored the efficacy of hypnosis using group counseling format(with topics such as promoting self-development and decreasing anxiety) or case study (with topics such as bulimia,sleep disorders and others).There were two major misunderstandings in popular literature when defining the hypnosis. Study2 found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group demonstrated low correct rate on 1/3 of the questions and had lower correct rate than professional participants on half of the items. Conclusion: The general public hold four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ypnosis. For professionals,they have more correct attitudes towards hypnosis but also demonstrate certain misunderstandings similar to the general public.【Keywords】Hypnosis; Literaturereview; Survey; Attitude在所有心理諮詢和治療方法中,催眠或許是最能引發大眾和臨床工作者興趣及誤解的一種;而對於催眠本質、其生理-心理機制及個體差異性的研究在過去半個世紀裡也引發了眾多學者的興趣[1-4]。作為一種心理幹預方法或研究主題,對催眠的理解和使用都在不斷演化,但至今圍繞「催眠」的界定及其本質和機制究竟為何仍存在爭議[5,6]。例如,有研究者認為,催眠是一種有獨特生理標記物的生理心理現象,在這一立場下,一種相對主流的觀點認為,催眠是一種轉換的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以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主觀感知覺的改變為顯著特徵;另一種觀點認為,催眠是一種特殊的解離狀態。另一些研究者更關注催眠師和被催眠者之間的互動,以及這一互動的特殊性質,在這一立場下,催眠或被認為是一種聚焦的、有治療意義的社會互動的結果,或被認為是發生在特定人際情境中的社會認知現象,而並非某種特殊的狀態。另一方面,舞臺催眠表演和影視文學作品中對催眠的誇大或錯誤描述,以及在我國專業催眠教育和培訓的相對缺乏,也使得大眾,甚至是臨床工作者往往難以獲得關於催眠的正確知識,從而對催眠有錯誤的認識和態度,進而影響其對接受專業催眠治療(培訓)的意願和療效。已有研究顯示,對催眠持消極態度的來訪者會更多的排斥催眠,而對催眠療效不切實際的期望則會導致來訪者脫落[7,8]。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對催眠的理解、態度和可能的誤解,並對比專業人員和大眾在這些方面的異同,從而為普及對催眠的科學態度,以及為如何在催眠的臨床實踐和培訓中更有效地澄清專業人員和來訪者的誤解和期待提供參考。本研究包括兩部分,首先是檢索並整理近十年國內與「催眠」相關的文獻,以此了解國內和催眠有關的認識及研究現狀,並著重比對專業和大眾期刊中對催眠的理解和描述上的異同。研究二則以研究一的結果為基礎,設計相關的態度問卷,考察專業人員和大眾對催眠的理解和態度。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 1795-1860)
1842年布雷德根據希臘文hypnos,用英文hypnosis作為催眠的定義
對國內近十年以「催眠」為主題的公開發表的心理學文獻進行回顧,並按照文獻的來源和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著重分析文獻中對「催眠」的定義,催眠實證研究及臨床應用狀況。在中國知網(www.cnki.net)心理學資料庫中,以「催眠」為主題檢索詞,檢索 2005年至2014年間的文獻,共得到218篇文獻,經過初篩剔除57篇與催眠無直接關係的文獻,剩下161篇有效文獻。無效文獻的內容包括研究催眠藥物的醫學文獻以及有關催眠治療的培訓通知和廣告等。1.3.1 發表情況 按文獻來源將其分為兩類:「專業文獻」指以論文格式書寫並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獻;「大眾文獻」指無固定書寫格式並發表在報紙或大眾期刊上的文獻(見圖 1)。圖1 2005-2014年國內催眠相關文獻的發表和分類情況75 篇專業文獻中,收錄於各類學術期刊和會議摘要集的論文58篇(77.33%),碩 士論文14篇(18.67%),博士論文3篇(4.00%)。其中實證研究25篇(33.33%)、問卷編制/修訂6篇(8.00%)、個案研究14篇(18.87%),文獻綜述32篇(42.67%),其中部分學位論文兼有實證和個案研究。86篇大眾文獻因缺乏明確寫作主題,故嘗試對其內容進行分析(存在一篇多主題情況,故編碼有重複)。結果顯示,54篇(62.79%)介紹催眠相關概念、定義或應用等知識;14篇(16.28%)介紹現代科學催眠歷史;15篇(17.44%)探討催眠產生的生理機制;11篇(12.79%)專門就大眾關於催眠的困惑或誤解做解答;19篇(22.09%)介紹了催眠的特定方法或技術(介紹自我催眠技術11 篇);5篇(5.81%)描述作者個人的催眠體驗;21篇(24.42%)記錄或描述了催眠治療過程。另有28篇(32.58%)描述了表演性催眠(呈橋效應或舞臺魔術等);12篇(13.95%)涉及文學影視作品中對催眠的描寫。1.3.2 對催眠的界定和可能的誤解 根據專業文獻中所引用的催眠的定義,按照其側重於將催眠界定為「互動過程」還是「特異狀態」,將其劃分為「過程取向」和「狀態取向」兩類。屬於「技術取向」的催眠定義主要有三種:Orne對於催眠的操作化定義,希爾加德對催眠的定義及埃裡克森對於催眠的定義[5,9-11]。其共同點在於將催眠理解為一種過程,特別強調催眠師與被催眠者之間的交互關係。而專業協會在定義催眠時則傾向於「狀態取向」,例如美國心理學協會、英國醫學會和第十三屆世界催眠大會對催眠的定義[11-13]。狀態取向的催眠定義無一例外都將催眠描述成一種轉換的意識狀態,並強調在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的注意、感知覺、記憶以及受暗示性的改變。在包括催眠定義的27篇專業文獻中,15篇(55.56%)提及「過程取向」的定義,21篇(77.78%)引用了「狀態取向」的定義。分析大眾文獻中對催眠的定義後發現,其主要錯誤體現在:①將催眠與睡眠相混淆;②認為催眠會讓個體失去自控力/被他人控制。1.3.3 催眠的實證研究和臨床應用情況 實證研究主要分為四類:催眠療效研究(14)、催眠狀態下的腦電研究(2)、催眠對各種心理認知功能的影響(6)和其他(3)。在14篇療效研究中,10篇為和團體輔導結合的療效研究(9篇為隨機對照組設計);4篇為以臨床症狀改善或痊癒為標準的個體治療的療效研究。涉及的臨床主題包括:促進自我發展[9]、緩解焦慮[13]、幹預學習適應不良[14],提高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15]和急性應激的綜合幹預[16,17]等。另有14 篇個案報告,涉及到的臨床主題包括:貪食症[9]、睡眠障礙[18]、焦慮症[19]等十四種。有21篇大眾文獻同樣描述了催眠個案,包括的主題有:各類軀體症狀[20-22]、抑鬱症[22,23]、學習障礙[24,25]等十種。絕大部分療效研究中都報告催眠對特定臨床問題有顯著的療效,但在強迫症及其相關症狀的療效上有很不一致的結果。例如,武成莉[26]和劉丹鳳[27]各自報告了一例成功個案,而吳承紅和邰啟揚[28]發現在75例個案催眠治療中有10例無法進入催眠狀態,而這些個案均系具有強迫症狀;陳斌[29]則報告了一例強迫症患者接受催眠治療後脫落的案例;呂小利[30]也發現催眠團體輔導對於改善大學生的SCL—90 強迫症狀因子得分沒有幫助。1.3.4 「大眾文獻」中提到的「大眾對於催眠的困惑 與誤解」 鑑於國內專業期刊中未檢索到有關對催眠的態度和誤解的研究,而在大眾期刊中則有相關內容,故對這些文獻進行回顧後發現,作者推測大眾對於催眠主要存在以下八種困惑:①催眠是否等同於睡眠/是否會喪失意識;②是否會被催眠師控制;③進入催眠狀態後是否會「卡」住而醒不過來;④是否人人都能被催眠;⑤是否都像舞臺表演那樣具有 無所不能的超能力;⑥是否主要依靠催眠師的力量發揮作用;⑦是否能幫助找回過去記憶;⑧是否必須依靠某些儀式進行。19世紀,法國神經學家讓-馬丁·沙可在醫學課上使用催眠2 研究二 專業人員和大學生群體對催眠的理解和態度調查研究一從文獻整理和分析的角度比較了我國專業和大眾領域對催眠的界定和理解,總結了專業領域對催眠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狀況及大眾對催眠的態度。研究二則在其基礎上使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考察並比較專業人員和大眾對於催眠的理解和態度 上的異同。2.2.1 被試 被試分為大眾組(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學生)和專業組(心理諮詢師)。共發放並收回222份有效問卷,其中本科生/研究生146人,均為非心理學專業學生(19.49±1.75 歲,18~25 歲);成人教育學生26人,均為教育學專業(年齡缺失);心理諮詢師50人,均為參加中德催眠連續培訓課程的新學員(37.71±7.72 歲,23~52 歲);平均從業時間7.66± 5.22 年(0~20 年)。2.2.2 問卷設計 分大眾和專業版,兩版中有關催眠的理解和態度的問題相同,乃基於研究一的結果並參考以往國外催眠文獻中描述的有關催眠的常見誤解編制而來,為「是」或「否」兩點計分,共15題,正確答案均為否,答對一題計1分。此外,大眾版中詢問了兩類問題:之前是否接觸過催眠和其具體途徑/渠道;是否有意願接受催眠/催眠治療和其理由,均為開放性問題。專業人員版則詢問了專業人員的基本臨床資質和是否在臨床中使用催眠。2.3.1 態度問卷的結果 兩組被試的基本答題情況見表1。除去回答不完整的問卷後,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大眾組(n=171)的平均總得分(8.14±2.14,4~14 分)顯著低於專業組(n=44)(11.07±2.03,5~14分);t=-5.931,P<0.001。分別統計每題的正確率(正確率=答「否」的人數/有效回答總人數),並使用卡方檢驗考察兩組在具體問題上的答題異同。非參數檢驗結果發現:大眾組在第一、六、十一、十二和十五題上的正確率顯著低於隨機水平(P< 0.01);第八題的正確率與隨機水平無差異(P=0.493)。專業組僅在第一題上的正確率顯著低於隨機水平(P<0.01);在第八(P=0.885)、十二(P= 0.888)、十五題(P=0.480)上的正確率與隨機水平沒有差異。卡方檢驗顯示,專業組在第三、六、七、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題上的正確率顯著優於大眾組(P<0.05)。2.3.2 大眾了解催眠的主要渠道和接受程度 76.71%的大眾組曾聽說或目睹過催眠,除在大學課堂上首次聽說催眠的人以外,接近九成主要通過影視和文學作品以及網絡等非專業渠道,僅少數是從專業書籍和初高中心理課中接觸到催眠。61.64%的大眾組願意體驗催眠,其原因主要在於「好奇」、「想體驗一下」、「作為一种放松的手段」;而拒絕的原因主要有「對催眠的原理和科學性存疑」、「不想被控制」、「害怕洩露秘密/隱私」以及「沒有需求」。當被問及是否願意接受治療性的催眠幹預時,69.18%表示願意,其中大多數人都相信「催眠 對於治療能夠起到幫助作用」;而拒絕原因則和上題類似,主要是擔心催眠可能產生副作用或對催眠持不信任態度。電影《催眠大師》劇照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大眾對催眠抱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這不僅體現在近十年裡,每年發表的以催眠為主題的專業論文和大眾期刊文章的數量基本持平,也表現在第二個研究中發現,超過六成的人願意嘗試催眠體驗和治療性催眠幹預。但鑑於大眾主要是通過影視文學作品以及網絡等渠道了解催眠,而這些渠道往往無法清晰一致地提供對催眠的科學界定,誇大催眠的神奇效果,且強調了催眠師的操縱能力。從對大眾文獻的內容分析和催眠態度調查中均可見,大眾對催眠的誤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催眠中會睡著或失去意識」,「被催眠後會說出或做出違背自己意志的話或事情」,「催眠必然包括某種儀式」以及「催眠是某種特殊的心理治療學派」。這和國外相關調查結果類似,例如,Johnson 和Hauck[31] 調查了美國普通大眾對催眠的信念和看法,發現「被催眠者會對周圍發生的事一無知」及「通過催眠,催眠師會控制我的想法」是常見的誤解。鑑於對催眠的態度和認識會影響來訪者進行催眠治療的意願和效果[7],加之本研究也發現,在拒絕體驗催眠或接 受催眠幹預的受訪者中,主要原因是「懷疑催眠的科學性」、「不想被控制」以及「害怕洩漏隱私」,以上結果提示,在今後的催眠科普和臨床實踐中,教育者和 臨床工作者都可著重詢問和澄清這些普遍的誤解,且除詢問來訪者之前的催眠經歷和期待外,也可以使用類似本研究中使用的問題清單,從而對來訪者有關催眠的態度有更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還發現,專業人員相比大眾而言對催眠有更準確的認識,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專業受訪者都對催眠抱有正確認識,在「催眠不會給人帶來傷害」,「催眠必然會包含儀式」以及「催眠是一種特定的流派」上,近半數受訪者做出了錯誤的回答,而近九成的專業人員錯誤認為「催眠具有神奇的力量」。上述結果體現出專業人員對催眠持某種「神化」的態度。鑑於本次受訪者均是參加中德催眠連續培訓課程的新學員,或許對催眠療效的高期待是這些專業人士願意進入催眠培訓的原因之一。需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被歸類為「大眾期刊」的文獻也是從專業心理學庫中搜索到的科普性文章,其作者或也具有一定專業背景,但其文章中所反映出的對催眠療效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誇大和不實之處。誠然,專業人員對自己採用的幹預方法和其療效持有信心,並能將這種信心傳遞給來訪者,這的確被發現可通過促進積極的治療同盟形成來提升幹預效果[32],但若專業人員對某種幹預方法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且忽視可能的副作用或潛在風險,則很有可能降低療效。綜上,本研究結果提示,在專業人員中對催眠「去神秘化/神奇化」的任務也同樣迫切。當然也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採用了文獻分析和態度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並對比了專業人員與普通大眾對催眠的態度,且主要集中在對催眠的誤解上,因此在研究的深度上有一定限制,也未涉及對催眠的積極的、有建設性的信念和預期。此外,鑑於研究一選取的是專業資料庫中的文獻,研究二選取的被試是參與國內一流專業催眠培訓的專業人員和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群體,因而本研究結果很可能過於樂觀,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專業從業人員群體和國內社會大眾對催眠所持有的態度。但這一「高估」也更突顯出,在國內專業和大眾領域中都仍需要為催眠正名,以更為科學的態度去理解、研究和實踐催眠。
1 Dermen D, London P. Correlates of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65, 29(6): 537-5452 Spanos NP, Churchill N, McPeake JD. Experiential response to auditory and visual hallucination suggestions in hypnotic subjec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6, 44(5): 729-7383 Capafons A, Mendoza ME, Espejo B, et al.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hypnosis: A multicultural study. Contemporary Hypnosis, 2008, 25(3-4): 141-1554 Vanhaudenhuyse A, Laureys S, Faymonville ME. Neurophy- siology of hypnosis. Neurophysiologie Clinique/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14, 44(4): 343-3535 王慧良,張慶林. 催眠與記憶. 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8):158-1606 Yeh VM, Schnur JB, Montgomery GH. Disseminating hypnosis to health care settings: Applying the RE-AIM framework. Psychology of Conscio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 1(2): 213-2287 Spanos NP, McPeake JD. Involvement in everyday imaginative activities, attitudes toward hypnosis, and hypnotic suggest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5, 31(3): 594-5988 Kirsch I, Silva CE, Comey G, et al. A spectral analysis of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in hypnosis: Empirical disconfirmation of the two-factor model of hypnotic respon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1): 167-1759 張亞. 催眠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與治療中的應用探索.碩士論文.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510 周愛保,王志丹. 哈佛群體催眠感受性量表A式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度和效度.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1,25(3):223-22711 楊燕紅. 大學生特質感恩的現狀及其團體催眠幹預研究.碩士論文. 揚州:揚州大學,201412 單家銀. 催眠衝突管理研究. 博士倫文. 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200813 周愛保,姜豔斐,袁彥,等. 團體催眠對高三學生考試焦慮的改善作用.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2,26(5):363-36714 胡娟,唐菁華. 學業適應不良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診斷和治療初探. 人類工效學,2011,17(3):46-4815 王志超,林舉達,劉慶榮. 催眠恢復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研究. 心理科學,2006,29(2):415-41816 沈興華,葉小飛,彭雲麗,等. 地震災區茂縣成人震後急性應激心理反應及幹預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4):479-48117 沈興華,葉小飛,彭雲麗,等. 地震災區茂縣兒童,中學生震後急性應激心理反應及幹預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4):481-48318 王志丹,姜豔斐,楊亞萍. 一例運用催眠療法治療失眠症的案例報告. 社會心理科學,2010,8:110-11419 周愛保,王志丹,謝璐,等. 催眠療法治療考試焦慮症一例. 校園心理,2010,6:423-42520 王為民. 催眠的心理效應. 心理與健康,2005,9:46-4721 邰啟揚. 解除心理陰影的催眠方法. 科學大觀園,2007,5:22 蔣方田,楚逸,王水,等. 催眠改變生活?. 東方養生,2007,7:118-12923 煦凌. 用「催眠」救贖心靈. 分憂,2009,10:48-4924 阿緣. 處處都可「催眠」你. 環境,2013,5:77-7925 李雪. 催眠是個精密的技術活. 環球人物,2014,13:70-7226 武成莉. 催眠結合認知治療強迫症一例. 見:李其維. 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 北京:中國心理學,2005. 57827 劉丹鳳. 催眠療法治療強迫症1例. 人民軍醫,2008,50(12):781-78128 吳承紅,邰啟揚. 75例個案催眠治療的實證研究.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3):38-4129 陳斌. 催眠療法在抑鬱大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和個案治療中的應用初探. 碩士論文. 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0830 呂小利. 對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催眠幹預研究. 碩士論文. 揚州:揚州大學,201031 Johnson ME, Hauck C. Beliefs and opinions about hypnosis hel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1999, 42(1): 10-2032 Roth A, Fonagy P. What works for whom: a critical review of psychotherapy research.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5. 447-479
◆ 點擊這裡了解研討會詳情 ◆
報名直接掃描以下二維碼加入群聊
屆時會在群內發直播連結
各群發布的內容相同,請勿重複加群
後續研討會詳情將通過本公眾號發布,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