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來自喜馬拉雅的河流
孟加拉國是從喜馬拉雅山開始的。
如果沒有喜馬拉雅山脈,孟加拉就不會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孟加拉正是喜馬拉雅山脈的水流衝積而成的。
每年春天,山上積雪融化,冰水就順流而下衝刷泥土匯入河流,並最終奔向大海。
當這些河流流經低地時,就會減慢速度,從而使泥土沉澱形成一個三角洲。這亙古以來的過程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孟加拉國的領土,這片領土每年都因新的泥沙沉澱而將大海向後推一點。
這片三角洲非常巨大,因為幾乎所有從喜馬拉雅山這座世界最高山脈流出的河流都要流經此處。
在南部,無數小溪與河流匯聚到一起形成了水勢浩大的恆河(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其向東流經數百公裡的印度領土而後進入孟加拉國西部,在那裡它被稱為博多河。
在喜馬拉雅山北部,一條同樣水勢浩大的河流: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形成。
它同樣也向東奔流,經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之後急轉,穿越崇山峻岭,遠至印度的東北角。其後向西流動進入孟加拉國北部,在那裡它被稱為賈木納河。在孟加拉國中部,它與恆河相匯並一起流進大海。
這兩條河流都是非常巨大的:恆河有近8公裡寬,而布拉馬普特拉河竟然有18公裡寬。
另外,還有許多河流在孟加拉國交匯。例如第三大河:梅克納河,它從東部進入孟加拉。還有五十多條河流從印度越過邊界流進孟加拉國。它們在河道、沼澤和湖泊中不斷地匯流、分流、再匯流。
歷史上,水流有逐漸轉往更東部的河道的趨勢,而三角洲的西部河段(在印度境內)有變得更為乾涸的趨勢。這些河流匯聚在一起後沉積成了深厚的肥沃土地,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谷三角洲。
雖然,並非所有的泥土都最終沉積在孟加拉。每年有十億多噸泥沙被衝入印度洋,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下三角洲,亦即孟加拉扇形地。
孟加拉三角洲東、北、西三面為高地和群山環繞,它就像一個漏鬥的狹窄底部,通過這裡,一個超出其面積十倍的區域每年都要排出令人難以置信的6500億立方米的水。5至10月,當河水上漲的時候,幾乎所有這些高含沙水都要流經這個三角洲。
這些巨大的力量塑造了孟加拉的自然環境,並且繼續對今天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貳:捉摸不定的雨水和海水
但這些宏偉的河流並非水源的唯一來源。還有兩種水一直在孟加拉起著重要作用:雨水和海水。
每年6月河水暴漲時,孟加拉的天空就會發生變化。冬季的天空是蔚藍的,且很少下雨。但是在5月末或6月初,隨著氣溫的上升,在南部會形成巨大的雲團。當其從海上逐漸漂浮過來時,將會造成傾盆大雨,並一直時斷時續直到9月下旬。
當溼季風到來時,這片熱帶亞洲地區將變得非常壯觀。持續數日的大雨不僅將鬆軟的土地變為齊膝深的泥濘之地,並且大量的水湧出孟加拉的景象也令人驚嘆。正是降雨使乞拉朋齊(乞拉朋齊是以地名命名的一種自然現象)成為在全世界氣象學家中廣泛使用的詞。
這個恰好在孟加拉國東北部和印度交界地方的小村莊據說是世界上最潮溼的地方。這裡,季風雲團受到梅加拉亞群山的阻擋會形成長達數月的降水。這裡的年降水量令人震驚,達到11米。曾經記錄下的最高降水量是在24小時內超過了1米。
海水是孟加拉生活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在旱季,孟加拉灣的海水將倒灌入內陸達100公裡,地勢較低的三角洲就成為海澤之國。
此外,處於低處的三角洲非常平坦:其海拔位於海平面以上不到3米。結果便是不得不屈服於熱帶季風所帶來的湧潮,這個季風每年都會登陸一次。這些對於孟加拉海岸邊緣的許多島嶼和淤泥地區尤為艱難。
覆蓋著沿海三角洲的紅樹林松達班提供了一些保護,但這片樹林從18世紀開始就因為人類活動而減少。而且,這片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並未能全然抵抗熱帶颱風的力量。其在2007年遭受了颱風的直接襲擊,許多植物遭到摧毀。
這三種形式的水:河水、雨水和海水,給予了孟加拉一副天然的雅努斯之面(雅努斯:古希臘的神,有兩副面孔)。
冬天,河水縮在河床裡,天空蔚藍,海水也溫柔地流淌。大自然顯得善良而溫順。
然而一到夏天,自然便失去了控制,孟加拉就變成一片水陸兩棲的土地。河水泛濫,大量降雨和海上風暴將會阻礙所有這些水的排出。其結果便是洪水的爆發。
夏季洪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個國家每年約有20%的地區被淹沒,主要是因為降雨。河流也可能造成洪澇。大型河流通常在不同的時候達到洪峰水位,但如果洪峰在同一時期出現,河水就會漫出河堤,淹沒平原。
河流就是以這種方式在三角洲的地方創造出新的河道。當一條河流多年在同一河道裡流淌時,會因為泥沙沉積而變淺,流速也將減緩甚至出現阻塞。
兩邊的淤泥堤岸將使河流保持在同一條河道裡流動,即使河床會逐漸升高,接近或高過周圍的泛濫平原。但在水量特別大的情況下,大水將衝出自己的道路,河堤逐漸被侵蝕,那時河水就會漫出來,尋找一個更低的新河道。
而原來的河道則可能成為一個牛軛湖或為植物所覆蓋。孟加拉的土地上便點綴著這樣一些遊蕩性河流的遺蹟。雖然大多數的洪水是因降雨和三角洲河流泛濫所造成的,但也有由於山區大量降雨之後衝擊到三角洲的山洪或熱帶風暴潮所造成的洪水。
降雨、河流泛濫、山洪和風暴潮組合的影響使孟加拉夏季的洪水無法控制。即使在今天,洪水的時間、位置和廣度都非常難以預測,更不必說加以控制了,並且洪水每年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每隔幾年就會發生大洪水,偶爾發生特大洪水時,整個國家的70%都被淹在水裡。
從人們生活的角度來看,洪水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每年的洪水給土地持續帶來一些最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則總是能使種植物生長繁茂,並使早收和成功的農業生產成為可能。
但洪水不受控制的本性,以及平均每十年左右必會發生的嚴重洪澇,對於人們的生活也是一場浩劫。
然而,並非是水量決定了洪澇破壞的程度。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孟加拉人很早就適應了處理這種定期的泛濫。一些洪災造成比其他洪災更具破壞性的影響,取決於洪水的推進力量和停留在陸地上的天數。因此山洪和風暴潮的破壞力相當巨大,即使其水量及所影響的區域並不非常大。
1991年,一次颱風襲擊了孟加拉國東南部的吉大港。巨浪穿過河道衝上陸地,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儘管進行了早期預警並疏散了300萬人,沿海村莊仍有70%的人口受災。根據官方統計數字,有將近14萬孟加拉人死亡。
1970年的傷亡人數更加觸目驚心,當時還沒有全國颱風預警系統。颱風在諾阿卡利海岸登陸,據信其風暴潮至少造成了32.5萬人喪生。
和這些具有極大破壞性的風暴洪水相比,降雨或河流造成的洪水雖然影響面積大得多,但如果只持續幾天的話,造成的破壞就很小。事實上,在這樣的洪水之後總會迎來一次大豐收。
但長期的淹沒卻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1988年的大洪水在長達15至20天的時間裡淹沒了孟加拉國60%的土地,使農作物、財產、漁業資源和其他資源遭受了巨大損失,並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十年後,又一次大洪水淹沒了這個國家60%的土地,因為這次洪水持續了65天,其危害也更嚴重。
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中生活,就等於生活在常年移動的水陸邊界上,而正是這種移動的邊界對孟加拉國的長時段歷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儘管經常遭受挫折,人們還是相當成功地利用了危險的三角洲環境中的各種資源。
今天,孟加拉國每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生活著11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泛濫平原大約佔全國領土的80%,完全主導了孟加拉人的生活,人民不得不直接面對洪水和風暴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