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是由感染愛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一種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疾病。HIV病毒將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從而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感染HIV病毒的人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能誘發惡性腫瘤。由於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缺乏根治愛滋病的有效藥物,所以目前人們對愛滋病仍是以預防為主,而相對較高的病死率更是使人們對其聞之色變。愛滋病人除了要面對身體疾病,還要承擔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這是因為曾經相當一段時間內乃至現在仍有一部分人對愛滋病人是有著各種偏見的:有的人直接將愛滋病與賣淫、吸毒等罪惡活動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愛滋病有且只有三種傳播途徑: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傳播,由於母嬰傳播屬於先天性的,嬰兒只能作為被動接受方,因此不可能進行預防。只有針對血液傳播和性傳播兩種傳播途徑是可以進行一定預防措施的。首先儘管愛滋病不一定是通過賣淫、吸毒等活動傳播的,但這些行為的確有可能導致愛滋病的傳播,所以應該潔身自愛,對賣淫、吸毒等活動堅決說不;輸血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己擅自輸血或與他人共用注射器;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鬚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避免直接與愛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觸。
只要做到了上述預防措施,只是單純和愛滋病人握手、對話、進餐......是不會感染愛滋病毒的。2007年1月27日下午巴東縣委書記龍世洪、副縣長向鳳英曾走訪過巴東三坪村部分因愛滋病致貧的家庭。2015年11月30日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與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陳平財,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向繼玲,縣衛計局局長王德曙,縣疾控中心主任譚建國一行又走訪慰問了茶店子鎮三坪村的愛滋病患者。陳行甲為愛滋病患者送上慰問金並與他們共進午餐。飯後陳行甲還與兩名和自己同歲的愛滋病患者坐在一起合影。
這些領導幹部的行為就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破所謂愛滋病毒接觸傳播的不實謠言。事實上國家相關的醫療主管部門多年來一直在強調愛滋病毒只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傳播三種途徑,然而始終有一部分人就認定與愛滋病人接觸會導致傳播。這些人不願相信科學調查的結論,他們只相信他們先入為主願意相信的東西。網上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謠言:因為在酒店睡了愛滋病人睡過的床導致全家被感染。這樣謠言連邏輯都解釋不通,即使不需要任何醫學專業知識也能發現這種說法存在的邏輯漏洞。我們不妨設想如果這個傳言是真的意味著什麼。
既然睡了愛滋病人睡過的床會導致感染,那麼被感染的就不該是這一家人,而是住過這個房間的人都會被感染。就算我們假設被感染的這家人剛好就是在愛滋病人退房後就入住的,那麼既然身體接觸會導致感染,請問這家人辦理退房手續時會不會和酒店工作人員有接觸啊?酒店工作人員和其他客人會不會有接觸啊?如果身體接觸會導致傳播,那麼如果在大街上不小心碰到一個愛滋病人豈不是也會被傳播?這樣的風險簡直防不勝防。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地球上的人口恐怕會比現在少得多。有人會說在街上碰到一個愛滋病人的概率畢竟很小。
在街上碰到一個愛滋病人的概率的確很小,可如果B君在街上因為碰到愛滋病人A君而被感染,那麼B君就完全可能把病毒傳染給與自己有接觸的C君。儘管B君在街上碰到愛滋病人的概率是很低,然而B君感染之後就成為了新的傳染性,如果照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那麼又意味著什麼呢?所謂的接觸傳播顯然在邏輯上就是站不住腳的荒誕言論,然而就是這樣荒誕的說法偏偏人相信。所以愛滋病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事實上所謂的接觸傳播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感染這種病毒。然而即使在做好一切預防措施之後人們還有一層擔憂。
這種擔憂就是蚊子能否傳播愛滋病毒呢?目前人類已發現瘧疾、黃熱病、絲蟲病、乙型腦炎、登革熱等數十種疾病可以通過蚊子傳播,事實上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不是毒蛇,不是猛獸,不是鯊魚,因為這些動物和人類發生交集的時候很少,所以儘管看似恐怖,但其實真正喪命於這些動物的人少之又少,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殺人最多的動物正是看似不起眼的蚊子——每年全世界由於被蚊蟲叮咬而患病致死的甚至比死於戰爭的人還多。考慮到愛滋病的恐怖性,如果蚊子能傳播愛滋病豈不是太可怕了嗎?即使我們再怎麼小心也不敢保證不被蚊子叮咬。
愛滋病的傳播途徑中有一條血液傳播,那麼萬一蚊子在叮咬了愛滋病人之後再去叮別人會不會導致後者感染愛滋病呢?表面上看既然和他人共用注射器可能導致感染愛滋病毒,那麼蚊子在叮咬人時它的口器是否會像針頭一樣把愛滋病患者的血液帶到正常人身上呢?事實上蚊子的口器和針頭存在一個本質的區別:注射器是抽血和輸血兩用都可以的,然而蚊子實際上是不會把它從上一個人身上吸到的血注射到下一個人身上的。站在人的立場上看:蚊子是挺討厭的;可站在蚊子的立場上看:人家辛辛苦苦冒著生命危險吸來的血還給你注射一部分不成?
事實上通過蚊子傳播的疾病並不是由於蚊子攜帶了病人的血液,而是蚊子在叮咬人時「嘔吐唾液」造成的。這意味著病原體必須能在蚊子體內生存並佔據蚊子的唾液腺,只有這樣才能使蚊子所「嘔吐」的唾液具有傳染性。以瘧疾為例: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而瘧原蟲能在蚊子體內存活9~12天。因此在蚊子吸血時含有瘧原蟲的唾液就會汙染叮咬部位,從而造成瘧疾的傳播。然而HIV病毒並不能在蚊子體內生存——蚊子吸血後HIV病毒很快就會被蚊子體內的消化酶破壞掉,自然也就無法進入蚊子的唾液腺。這樣蚊子嘔吐的唾液內就不會含有HIV病毒,自然也就不可能使被叮咬者感染了。
這樣說也許大家還有一個疑問:蚊子不會向被叮咬者的身體注射血液,蚊子的唾液中也不含有HIV病毒,可蚊子吸血的那支「針」上是否沾有HIV病毒呢?如果蚊子正在吸血的時候被一巴掌拍死了,那麼被蚊子吸進去還沒被消化酶破壞掉的HIV病毒不會導致被叮咬者感染嗎?如果非要較這個真,那麼理論上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存在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其實人體對任何細菌、病毒都是具備一定抵抗能力的,要使人患病的基本前提是致病微生物的數量必須達到一定規模。即使蚊子的口器上有殘存的HIV,但其數量也是極其極其微小的,遠遠達不到引起人體感染的規模。
根據現有的數據分析顯示:要使一個健康人感染HIV需要數千萬隻剛叮過愛滋病患者的蚊子一起上才行,而這樣的低概率事件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迄今為止全世界尚沒一例因蚊子叮咬而感染HIV的報告。如果有人非要較真認為:這還是不能完全排除理論上的風險,那麼說實話我們坐車、坐飛機不都有風險嗎?被幾千萬隻剛叮過愛滋病患者的蚊子同時叮咬有多大可能性呢?如果還不放心,那麼我們不妨再從邏輯上分析:如果蚊子能傳播愛滋病毒,那麼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感染,然而目前全世界卻沒一例因蚊子叮咬而感染HIV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