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2009 PQ1將於8月5日晚最大限度接近地球

2020-09-03 太空冒險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前發布消息稱,小行星2009 PQ1將於8月5日晚最大限度地接近地球。據專家評估,該行星直徑為84至190米。

專家指出,這顆小行星對地球不構成任何威脅,因為它掠過地球時距離非常遠。

小行星2009 PQ1將於北京時間22時35分在400萬公裡遠處飛掠地球,這個距離是地月距離的7倍。該行星下一次接近地球的時間是2137年。該小行星於2009年8月14日被發現,屬於阿波羅型,也就是其飛行路徑橫穿地球軌道。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物理技術學院教授、該校隕石考察工作負責人維克託·格羅霍夫斯基表示,這種小行星之所以被認為具有潛在危險,正是因為它們橫穿地球軌道。同時他指出,目前已發現大約1.5萬顆這樣的小行星,一直處於觀測之中。

相關焦點

  • 一顆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於8月6日接近地球
    據美國宇航局的消息,一顆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於8月6日接近地球。比足球場大的小行星「 2009 PQ1」直徑為84至190米。2009年8月6日凌晨2:35,PQ1將從地球經過約1130萬公裡。小行星「 2009 PQ1」於2009年被發現。以前,據報導,一個研究小組檢查了NASA克卜勒望遠鏡的存檔數據,發現其系外行星最類似於地球。
  • 9月24日晚,小行星在地球附近通過
    一個假想的小行星經過地球附近的圖畫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研究所(JPL)透露,小行星「 2020 SW」將在日本時間2020年9月24日晚在地球附近通過。據說最接近時的2020 SW的高度約為22,000 km,地球距靜止軌道約14,000 km,高度約為36,000 km,地球靜止氣象衛星(例如「 Himawari No. 8」)和通信/廣播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會越來越近。最近的進近時間是日本時間9月24日20:12,預計將經過南太平洋東部。
  • 美國航天局發現:一顆直徑190米的小行星將於8月5日靠近地球
    雖然地球運行穩定,處於相對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當中,但是時不時也會有一些小行星飛掠或靠近地球,給地球帶來未知的危險。據俄衛星通訊社近日消息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某下屬機構網站發布消息稱,一顆直徑在約為190米的小行星將於8月5日靠近地球。
  • 小行星8日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可排除相撞危險
    2010年4月觀測到的2005 YU55行星據美國媒體報導,本月8日將有一顆體積龐大的小行星從地球身邊飛過。不過好在「有驚無險」,可以排除撞擊的可能性。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8日晚23時28分前後到達同地球的最近距離點——32.5萬公裡,這個距離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還要近!
  • 小行星將於11月接近地球 如何做好小行星監測工作?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測,一顆名為「2018V-P-1」小行星將於今年11月2日接近地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表示,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6.5英尺(約合1.98米),是聖地牙哥縣帕洛瑪天文臺在2018年11月首次發現的。
  • 小行星將於11月接近地球 如何做好小行星監測工作?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測,一顆名為「2018V-P-1」小行星將於今年11月2日接近地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表示,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6.5英尺(約合1.98米),是聖地牙哥縣帕洛瑪天文臺在2018年11月首次發現的。
  • 美宇航局警告:一顆直徑190米的小行星,將於8月5日逼近地球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樂園,但這個樂園並不絕對安全。除了環境汙染和全球變暖外,我們還要預防一些來自外太空的威脅。自從科學家發現,小行星撞擊是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元兇後,每一顆划過天際的小行星,就都充滿了危險。
  • 美宇航局警告:一顆直徑190米的小行星,將於8月5日逼近地球
    如果一顆直徑超過50米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的某個大城市,那將會造成毀天滅地的災難,況且宇宙中直徑幾百米上千米的小行星不計其數。據科學家們統計,目前已經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數量就超過了2000顆,而在8月5日,就有一顆即將逼近地球。美國宇航局最近發布消息,稱有確鑿證據顯示,一顆直徑約為190米的小行星將在8月5日19時35分時接近地球。這顆小行星是一顆穿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每隔一百多年,它就會跟地球擦肩而過。這次之後,它下一次光臨地球就要等到22世紀。
  • 本周有2顆直徑408米的小行星衝向地球,預計1月6日和1月9日接近地球
    小行星編號2020YP4將於1月3日接近地球,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為219.10萬千米,這顆小行星直徑為22米,預計運動速度達到了6.8千米每秒。小行星編號2003AF23將於1月3日接近地球,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為703.45萬千米,這顆小行星直徑為235米,預計運動速度達到了15.8千米每秒。
  • 8月5日首次被發現,一顆直徑51米的小行星明日掠過地球
    美國宇航局日前透露,一顆兩周前首次被發現的小行星將於明天上午與地球擦肩而過,這顆被命名為2019PK的小行星於今年8月5日首次在太空中被發現。自首次觀測以來,美國宇航局已經對這顆小行星進行了39次跟蹤,以確定它的大小、速度和軌道。
  • 打響地球保衛戰?小行星差點撞上地球,俄專家提議用核武摧毀
    本月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消息稱,一顆代號為2009 PQ1的小行星將於8月5日晚最大限度地接近地球專家評估,該行星直徑為84—190米,但對地球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因為它掠過地球時距離非常遠。專家指出,該行星下一次接近地球的時間是2137年,不排除這顆小行星有衝擊地球的可能。如果小行星真的衝撞地球,人類又該如何避免危險呢?對此,俄羅斯專家想到了好辦法。
  • 一個小行星即將掠過地球,專家:不構成威脅
    作者:文/虞子期在太陽系內,可以說存在無數顆小行星或者太空巖石,而近些年來,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還是存在的,而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消息指出,又有一顆小行星接近我們地球,名叫「2009 PQ1」。報告稱,該小行星將在8月5日晚最大限度接近我們地球。
  • 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
    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時間:2020-08-23 20: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美國暴力衝突乃至騷亂此起彼伏之時,又正當大選季,一顆小行星正在朝我們飛來
  • 一顆房車大小的小行星接近地球,比月球更近
    距離地球27000公裡!小行星將和地球擦身而過!據最新消息,本周四(9月24日),一顆小行星將非常接近地球,當它飛過我們的星球時,它比月球的軌道還近。據此前的有消息稱,小行星2020 SW將在不久的將來撞擊地球。小行星2020 SW實際上被稱為近地天體,即其軌道接近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
  • 小行星13日接近地球
    諾查丹瑪斯在其著作《諸世紀》(Les Propheties)中提及了2021年可能發生的幾件重大事件,其中之一是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或擦身而過。他在這本預言書中寫道:「人們在天空中看到火焰與長長的火花。」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一顆被命名為2020 WU5的近地小行星便會掠過地球,並在世界協調時間(UTC)1月13日最接近地球。
  • 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2日左右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僅0.41%
    來源:網易財經綜合【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2日左右接近地球NASA:撞擊概率僅0.41%】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測,一顆名為「2018V-P-1」小行星將於11月2日接近地球。
  • 時速4萬公裡的小行星呼嘯而來,10月25日接近地球
    美國宇航局證實,一顆比吉薩大金字塔大7倍的小行星正飛向我們的星球。這顆壯觀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小行星1998HL1,它正在接近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小行星跟蹤器估計,這塊太空巖石將於10月25日掠過地球。當小行星接近地球時,太空巖石的速度將超過40200公裡/小時,那麼關於小行星HL1我們知道些什麼呢?
  • 小行星27日晚與地球擦肩而過,最近距離0.014天文單位
    小行星27日晚與地球擦肩而過,最近距離0.014天文單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驚出一身冷汗——一顆小行星3月27日傍晚與地球擦肩而過!
  • 美大選跟小行星誰先到?美宇航局:小行星將在11月2日撞擊地球
    8月25日,美國宇航局稱,一顆危險的小行星可能在美國選舉日前一點點撞擊地球,但又說,可能不會對地球造成重大破壞。如果你認為,2020年不會再有更大的戲劇性事件出現,那就再反思一下吧……8月25日,英國獨立報、美國CNN、美國環境觀察等媒體報導了,來自美國宇航局的消息。NASA剛剛計算了一顆近地小行星的軌道,這顆危險的的天體將在11月2日,也就是美國大選日的前一天,無限接近我們的星球。
  • 「2020 VT4」太空隕石被發現 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這顆被命名為「2020 VT4」的太空隕石,是夏威夷莫納羅亞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預警系統在其最接近地球15小時後發現的。如果它再靠近一些,這個16-33英尺(5-10米)寬的天體——根據它的亮度估計——將會在南太平洋上空的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使它與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國際空間站,這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