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測,一顆名為「2018V-P-1」小行星將於今年11月2日接近地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表示,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6.5英尺(約合1.98米),是聖地牙哥縣帕洛瑪天文臺在2018年11月首次發現的。據悉,2018V-P-1將於11月2日左右接近地球大氣層,但是它與地球發生撞擊的概率很小,只有0.41%。
根據NASA,把小行星風險等級進行了分類:
白色(0):無危險,說明該天體撞擊地球的機會率是零;
綠色(1):需要監測,說明該天體在數十年間撞地球的機會與其他相近大小的天體接近;
黃色(2-4):需要關注,說明有微乎其微的撞擊機會,天文學家會注意及加緊觀測,這類天體最終常是有驚無險的「歸零」處理;
橙色(5-7):威脅,說明撞擊機會更高,帶有深遠威脅性的撞擊會造成區域性的嚴重毀壞,如果該天體10年內可能撞擊地球,各
國政府可被授權採取緊急應對計劃;
紅色(8-10):危險,說明天體撞擊將會發生,並將造成較大規模破壞。
監測不安分小行星任務:
目前國際上有數個致力於近地小天體的巡天任務,比較著名的有LINEAR、Spacewatch、ATLAS等。美國的「哨兵」系統是一套自動化的預警系統,列出接下來一百年內可能對地球產生威脅的情況。
當有潛在撞擊可能時,此系統會立刻根據都靈指數對結果進行分析,並將結果在NASA的哨兵系統網站上進行公布。與該系統相互配合的是位於義大利比薩的「偵查員」系統。兩個系統之間數據互相比對結果,提高了兩個系統的高效性和可信性。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紫金山天文臺盱眙等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正在夜以繼日的關注著這些地外「危險分子」的行蹤。
盤點地球經歷過的重大小行星撞擊事件:
奇克蘇魯布隕星坑
這次撞擊事件因滅絕恐龍而著名,6500萬年前它在尤卡坦半島海岸附近撞擊了地球,這是地球史上的一次大規模小行星撞擊事件。由於撞擊地點在水下,所以對於隕石坑的實際大小存在一些爭議,直徑約為100~180英裡。可以相信在短短幾天內,這顆直徑近10英裡的小行星撞擊造成了全球範圍內的嚴冬,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因此而滅絕。撞擊之後發生的使哺乳動物迅速崛起,很快成為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生命形式。
波皮蓋隕石坑
大約3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西伯利亞留下了一個62英裡寬的隕石坑,形成了一種叫做「衝擊鑽石」的東西,它撞擊地球的力量產生了數十億克拉的鑽石。
索德柏立盆地
大約18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地區,留下了世界上第三大隕石坑,它至今仍是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大規模撞擊之一,這次撞擊只留下了一個81英裡的隕石坑。
面對小行星撞擊危機我們能做什麼?
未知的東西,只能說去時刻密切的關注。無論是核冬天、小行星撞擊,還是在大約75億年後太陽膨脹後逐漸變成灰燼。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地的天文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星空,我們現階段不會受到任何「宇宙訪客」的傷害。我們應該關注地球上現在所面臨的更真實的危險,未雨綢繆固然好,但也要解決現階段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