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活動期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演藝術家除了在劇場演出外,還深入到社區和校園等地,為市民獻演節目,讓市民在家門口也能領略到精彩的木偶藝術。圖為來自澳大利亞「夢想劇團」的木偶藝術家在結束演出後向孩子們展示木偶。(張九強 張雯 攝)
文化交流的本質,是心靈的交流。昔日萬商雲集、文明交融的千年古港泉州,在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期間,再次迎來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景象。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隨著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第三屆「文化的力量」論壇、國際文化之都TED論壇等活動的展開,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穿越大洋大陸,共赴一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會。他們走街串巷,撫觸湧動於這座千年古城中的多元文明;他們各抒己見,展開互補共贏的交流對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此次活動主題具有濃厚興趣,熱切希望能分享此次活動的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在賀信中如是說。而正如《泉州共識》中所描述的那樣,在「維護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和建設共生共榮亞洲文化生態」的道路上,這次藝術節已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本報記者 朱娟娟
談泉州 文化輸出的「大碼頭」
文藝學者的眼光,格外敏銳而細膩。
他們對泉州的觀察極其細緻。
天后宮、李贄故居、林廉平海蠣殼厝、蘇家花園……專家學者們一步一個腳印,丈量著古城的肌理。談李贄、論弘一法師,品鐵觀音、聊「勤佛日」禮俗……專家學者們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著對古城靈魂的領悟。
「一次看不夠的,還要再去一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夢溪拄著拐杖兩度探訪了李贄故居。「家鄉人對李贄身懷敬仰,並修繕故居,紀念祭祀,這是泉州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一種具體可感的表現。」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感慨。而談起文廟時,日本茶道裡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玄室大宗匠則表示,「泉州是歷史悠久、地域文化和生活文化內涵都非常豐富的城市。」
他們對泉州的特質極為驚嘆。
「一個下午走了幾個廟宇,儒教、道教、伊斯蘭教、民間信仰,在一條街上比肩而立,而且在廟宇裡都可以看到各種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泉州文化的包容性超乎想像。」莫言驚嘆泉州是一個文明薈萃之地。
而古城一門一移景的風情,則讓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連嘆「開眼界了」。「走在鯉城的古巷中,像是聽到了歷史的迴響,餘韻嫋嫋,心曠神怡。」這位見多識廣的文學大家,對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和李贄故居這三處重要文物古蹟竟然是「老鄰居」表示驚訝和讚嘆。「一定好好保護好這些重要的文物古蹟,留住老城的根,並將它們的文化底蘊完美呈現給世人。」
他們對泉州的評價極富感情。
「泉州處處都是寶貝啊!泉州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市民之福,也是中華文化之福!」在走訪了文物古蹟、文創新區,觀看了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梨園戲、南音演出後,莫言如是說。「泉州有這麼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後人,首先要保護好,其次是要對文化遺產有充分的理解宣講,讓大家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然後把蘊含其中的藝術、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的生活當中,為我們當下以及今後的創造提供豐富的營養。」大師殷殷叮嚀。
「泉州是大碼頭,它出去的東西不僅是貨品和船舶,它其實就代表了很多文化。」在餘秋雨看來,泉州是一個藝術碼頭,又是一個世界精神享受的碼頭。他期待中國文化通過「一帶一路」輸送到整個世界,讓亞洲國家互相確認,在確認過程中提升。
而在多場論壇舉辦期間,「我們要感謝泉州」,「泉州值得驕傲」,「希望將來能有機會來泉州好好走走看看」……類似這樣的聲音不絕於耳,「泉州」二字,成為專家學者心中關於多元文化的一座鮮明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