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5日電 唐駿「學歷門」事件,張悟本事件,高校學術論文抄襲問題,相親節目出現拜金女現象……正在召開的全國青聯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這些受到青年人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也引起了全國青聯委員的關注,委員們紛紛針對此類反應社會浮躁現象的話題展開討論。
輿論導向不能「把青年人往火炕裡引」
全國青聯委員、詞作家、策劃人王平久對於目前社會上那些藉助打「口水戰」炒作出名的低級手段尤其不屑,「很多人靠罵別人出名,不管這種出名是好名聲、壞名聲,他只要出名就好,哪怕是詆毀別人聲譽也好。」
畢業於普通軍校的他對於學歷造假的現象感到不解,「一個人有沒有本事不是靠學歷、文憑來看的,而是靠真才實學。做假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
他指出,當下社會表現出的種種浮躁現象,一定程度上與個別媒體的錯誤引導有關,「有些媒體喜歡看你吵,不管你講的是不是事實,不管當事人有沒有受到傷害,它報導了再說。要知道,有的年輕人可能原來覺得拜金不好、做假不好,但看了你的節目、你的報導會覺得原來大家都這樣拜金,進而會認同這種做法。」
曾經從事過新聞工作的他坦言,媒體的錯誤引導,有時就等於「把青年人往火坑裡引」。
全國青聯委員、首都青年編輯記者協會秘書長史斌對王平久的觀點表示贊同,「媒體首先應當克服自身的浮躁。」
史斌說,一些完全市場化的媒體,尤其是地方性電視臺,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開始片面追求收視率,盲目迎合受眾趣味,正在逐步喪失媒體社會責任感和弱化輿論引導職能,「從前些年有的地方媒體製造假新聞開始,到近年來媒體締造選秀節目、相親節目一夜走紅的神話,給本來已經很嚴重的社會浮躁問題推波助瀾。」
在全國青聯會場上,史斌結識了很多在各行各業成就卓越、勤勞致富的有為青年,他說:「媒體應該多從正面引導,推出那些心態平和、努力奮鬥的青年典型,應該創新各種形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年養成平和心態。」
創業、研究,無捷徑可循
林東,全國青聯委員、杭州綠盛集團董事長、杭州市大學生創業聯盟主席、浙江省僑聯副主席,曾受邀登上歐洲管理學院講堂、事跡登上英文《Forbes》雜誌。
一連串光鮮抬頭的背後,這個年僅36歲的青年企業家也曾有過一段年少輕狂的創業經歷。
「年輕人浮躁不是壞事,我小時候也這樣,渴望成功,而且渴望很大的成功。」林東的觀點與大多數人不同,他覺得年輕人表現浮躁並不可怕,「關鍵是要走在正路上,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能帶去良性的影響。」
但是,創業必須腳踏實地,沒有捷徑可循。在創業過程中的急於求成,曾一度讓林東吃盡苦頭,「那時20歲剛出頭,業界流行一種『廣告+產品=成功』的說法,我想著賺大錢,就上電視臺猛投廣告,最後虧了70多萬,賠了家裡的錢不算,還負債40多萬。」
創業10餘年來,他始終堅持做實業,「年輕人多少都會有些浮躁、急於求成的心態,創業時期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會有失敗,沒關係,但必須走在正路上,才能走得遠。」
在全國青聯社會科學界別,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事長張冠梓針對學術界的浮誇風氣做出呼籲,「青聯委員應該獨善其身,帶頭做榜樣,引起全社會對這類問題的關注。」
張冠梓說,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研究界存在著一股「剪刀+漿糊」的不正風氣,「青年學生,甚至有的教師求捷徑,抄襲,甚至作假。這背離了學術研究的初衷,敗壞了學風、社風、教風。」
他建議高校在職稱評級、學位授予、課題評審等制度設計上下功夫,重質量、不重數量,重真實、不重抄襲,從源頭上治理學術環境,「學術研究走不了捷徑,坑蒙拐騙、作假抄襲最終只會毀了自己的名聲。」
奢華拜金,於成功無益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年輕人每個月掙三五千元,花起錢來還不把一千兩千當回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北京更香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和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很看不慣目前社會上一些年輕人奢華拜金的行為,「賺了錢不是去想怎麼拓展自己的事業,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而是去買一些動輒上萬元的奢侈品,這樣怎麼會成功!」
如今身家數億的俞學文出身農村,身上不佩戴任何昂貴的首飾、名表,服裝全部選用普通品牌,從不講究。他每年都會帶著年僅12歲的兒子回老家體驗農村的生活,憶苦思甜。在他看來,當下部分年輕人產生拜金傾向的成因有3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父母老是教孩子享受,獨生子女一點苦都吃不得,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學校則看重應試教育,而輕視素質教育;社會上來自西方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物質享受觀念泛濫,缺乏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得不到弘揚。」
他曾見過去日本考察學習的青年,一擲二、三十萬元購買各種奢侈品,「我當場就說他們了,這二三十萬如果在我國西部地區,能資助不少貧困學生上大學呢!為什麼要把大把的錢花在國外?」
作為全國第十屆、第十一屆兩屆青聯委員,俞學文本人從來不買奢侈品,在餐廳聚餐吃不完的食物也堅持打包,「給公司裡上千名員工,還有基地10來萬茶農朋友做個榜樣,勤儉節約、腳踏實地才是成功之道。」
「我寧可把錢省下來,去幫助困難家庭也好,資助貧困山區兒童也好,給企業團總支搞活動也好,讓員工出去學習、考察也好。購買奢侈品,過上奢華的生活不算是什麼人生理想,對事業發展一點幫助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