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正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圍繞「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這一主題,議政建言,妙語連珠。
文藝創作:優秀作品離不開「工匠精神」
「藝術創作不能陳陳相因、簡單模仿,以《海棠依舊》為例,該劇細膩地刻畫了周恩來既與普通人一樣又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情感世界,因而受到廣泛好評。」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楊勝群提出,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離不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正是當今文藝創作中所缺少的。「縱觀全國文藝創作,文化泡沫多,實質硬貨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我國文藝創作中的核心缺失。
時代經典從哪裡來?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看來,經典的缺失與網絡時代的創作浮躁密不可分,「當下流傳於眾多電子平臺的文章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格調不高,無病呻吟,一味採用獵奇或完全取悅讀者的創作方式。」
改善浮躁的文藝局面,關鍵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誠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龍新民提出,作家藝術家要有深厚的人民情懷,要有紮實的生活功底,「文藝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打造文藝精品,不僅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還須「現代化」和「本土化」交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原副市長劉敬民認為,「應該保護好地方文藝特色,『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
體制創新:文藝界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對傳統文藝創作生產和傳播,我們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措施,而對新的文藝形態,我們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這方面,我們必須跟上節拍,下功夫研究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這段話,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至今記憶猶新。
陳建功以網絡文藝舉例:「相關部門還停留在『集訓』、『表態』、宣示『重視』的層次,在制度建設和工作方式上,還未見有所創新。以評獎為例,呼應一下時代,在國家級文學獎項中開設『網絡文學獎』,好像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不只網絡文藝,整個文藝領域也需要來一場「供給側改革」。全國政協常委、國家一級演員李羚認為,「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創新,使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使作品及其創作者得到應有的尊重。讓人們不再覺得,深入生活勤奮創作既浪費時間又掙不到錢。」
文化供給側改革,需樹立精品意識。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呼籲,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級藝術院團要潛心創作精品,就要轉換完全依賴國家的內部管理機制,使其真正承擔起代表性、示範性、導向性和攀登高峰的歷史使命,做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主力軍。
打造文藝精品離不開藝術人才的培養。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馮鞏希望吸引更多的優秀文藝人才到基層去。他認為,我國藝術院校每年培養了大量的藝術專業人才,但真正能走上藝術舞臺的卻鳳毛麟角。而廣闊的生活舞臺,急需專業藝術人才。在藝術人才的配置上,也要進行一次「供給側改革」,來「去庫存」「補短板」,讓這些專業人才在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中建功立業。
網絡文藝:做彰顯自信的「空中使者」
從2015年的「現象級」熱播劇《琅琊榜》到近期收視口碑雙豐收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網絡小說、網絡文藝引發多位政協常委和委員的關注。
其實,自2015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到同年「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被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網絡文藝已進入發展的春天。但在網絡文藝風生水起、發展壯大的同時,有關作品質量良莠不齊、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治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仍令人憂心。
對此,多位政協常委和委員提出,必須加強網絡文化的頂層制度設計,加強對網絡文化的管理、規範和引導,建設德藝雙馨的網絡文化創作隊伍,引導網絡文藝健康發展。
「億萬『網絡土著』青年中正在成長出一支草根文藝創作大軍。」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副書記、全國青聯主席賀軍科提出,「國家應大力培養優秀草根青年文藝人才,引領網絡就引領了青年」。馬德秀委員建議,既要培養和凝聚宏大的網絡文藝青年生力軍,更要讓傳統文藝工作者成為網絡文藝的重要力量,夯實大眾文藝的基礎。
此外,不少常委和委員還提出,積極做大做強網絡文化產業,使網絡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要重視提高網絡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讓我國的網絡文化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品質走出去,使網絡文藝成為宣傳和彰顯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空中使者」。
(責編:陳苑、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