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林海 政協頭條
▲本文圖片均由金松 攝
「這真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11月26日16時30分,市政協第十三期委員講壇在上海民族樂團《蜂飛》曲目中落幕,不少委員依舊陶醉在優美的樂聲中。這場以語言藝術和民樂欣賞為主題的委員講壇,讓委員們獲得了別樣的聽覺體驗,展現了委員講壇這一工作品牌的藝術高度和內涵。
「文化自信當從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開始。」這是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工會常務副主席、表演系副教授王蘇的演講主題。「中文的音調之美可以跨越語言。」王蘇分享了她的義大利表演之行,在義大利,她用中文朗誦義大利著名詩人彼得拉克的詩篇,令臺下的義大利聽眾如痴如醉。王蘇的講座聚焦語言之美。她著力向委員闡述漢語文字的聲音之美,從語言的畫面表達、朗誦藝術的實用性入手,聲情並茂、繪聲繪色地進行現場示範。
「你說呀!」四句相同的句子,配合不同的聲調和深情演繹出來,傳遞出喜、怒、哀、樂四種不同的情緒表達。王蘇的表演令臺下委員大飽眼福之餘,更獲得了對說話藝術的進一步提升。
「生動說明了不同語音語調所能表達的不同情感。」 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副院長伍愛群表示,溝通是一門藝術,委員履職亦須建立在溝通之上,王蘇的講解令他受益匪淺。
「閉上眼睛聽,繪聲繪色;睜開眼睛看,聲情並茂。」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編劇王麗萍受王蘇之邀,現場朗誦了《下雪了》片段,並接受王蘇現場點評。她表示,王蘇的點評十分精到,讓她對朗誦藝術有了更深的體會。
市政協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的講座則聚焦「民樂之美」。伴隨著一段優美音樂的視頻介紹,古箏、琵琶、二胡、大鼓等一系列民樂樂器也被搬上講臺,講壇現場臨時布置成了一個小型民樂音樂廳。
羅小慈用一段通俗易懂的解說,配合民樂團專業演奏家的表演,在上海民族樂團團員們精彩的演繹中,委員們進一步加深了對民樂之美的了解。
市政協委員、上海民族樂團打擊樂聲部首席、打擊樂演奏家王音睿參與了現場表演。疫情期間,他在廚房敲擊鍋碗瓢盆創作的一段「交響樂」在某短視頻網站上走紅。在現場,他帶領委員通過拍手、跺腳做起節奏遊戲,讓大家領略節奏律動之美。
「民樂,就是中國人用自己民族的音樂語言講述自己的生活方式。」 羅小慈的演說同樣著眼於文化自信。今年10月1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線上音樂招待會,並選用了上海民族樂團演奏的《梔子花開》的第一篇章和第四篇章,在美國觀眾中反響熱烈。
「這場委員講壇是理論高度和藝術內涵的有機結合。」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國平表示,十三期講壇是今年最後一期委員講壇,作為市政協學習委的一項工作品牌,將繼續提升講壇質量,為委員履職建言提供更多嶄新視角。
市政協秘書長貝曉曦參加。
文:政協頭條記者 林海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讓委員們獲得別樣聽覺體驗,上海市政協這次委員講壇不一般》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