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莎士比亞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高考狀元確實是每年都能吸引很多人眼球的存在。作為在學習能力方面能夠碾壓很多同齡人的學霸,高考狀元的確能夠讓我們羨慕。然而,在面對普羅大眾讚許的同時,他們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畢竟,自從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出現了3000多位高考狀元,結果不少人都沉寂了下來,有的還在出現後遭受了很多的質疑。
曾經的北京市理科狀元李泰伯,就是一位在當年引起很大爭議的狀元。
2010年,李泰伯參加北京高考,以703分的成績成為當年的北京市理科狀元。這本來是非常榮耀的事情,但是,當時的他在成為狀元後,曾經被美國11所名校拒絕的經歷也被人挖了出來。自此,各種流言蜚語紛至沓來,什麼「書呆子」、「高分低能」的帽子,也被有的人扣在了他的身上。
然而,被很多人誤解的李泰伯,卻是學校裡公認的學霸,老師眼中的「領袖級人才」。李泰伯高中就讀的是人大附中,這可是在國內頂尖的名校,甚至在國際上都非常有名。而李泰伯所在的人大附中一班更是人才濟濟,不少人都拿了各種國際國賽的大獎。
不過,即使是在這麼優秀的班級裡,李泰伯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除了學習,他還擔任了很多職位,是班長,還是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能力出色。與此同時,李泰伯並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他對音樂和美術也非常感興趣。
高三時,李泰伯就獲得了保送北大的資格,但是他果斷放棄了,原因是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規劃,想多經歷些挑戰。也因此,他向美國的名校提出就讀的申請,結果被11所學校拒絕。
其實,當時李泰伯決定出國時,已經是學業繁重的高二下學期,他的申請時間非常有限,況且,他申請的11所學校,包括哈佛、耶魯等世界頂級名校,李泰伯當時申請的還是全額獎學金,在當時國際生獲得全額獎學金機會寥寥的情況下,他會被拒絕,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才讓他被誤解。
不過,當時李泰伯對此看的很開,或許這就是他面對的挑戰。儘管遇到了點小挫折,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在高考之後,李泰伯進入了香港大學讀書,並在清華大學學習了一年。他此後的經歷,向人們證明了,他還是貨真價實的學霸。
2012年,大二的李泰伯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專業,並且一口氣拿到了本科和碩士學位。之後,他申請了另一頂級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M.D./Ph.D. (醫學博士/博士) 雙學位項目。
這個項目有多牛?可以說比進入哈佛難多了。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醫學博士 (M.D.) 項目一年只招收120人,而醫學博士/博士(M.D./Ph.D.) 雙學位項目的學生僅10人,而該項目的國際生錄取比率極低,一共要學習8年的時間。
可以說,李泰伯當初的夢想,完全實現了,他也用實際行動,打了很多當初質疑他的人的臉。這位高考狀元,向人們證明了,有的人即使有短暫的落寞,卻阻止不了他長久的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