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被保送的例子屢見不鮮,狀元被拒絕的例子卻不多見。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同學,就集兩者的矛盾在一起。
自己明明是高考狀元,曾經得到北大免試入學的邀請,但是他拒絕了,而後按照自己的意願申請了11所美國高校,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所有的學校都決絕了他,讓所有的人都覺得遺憾。
他就是李泰伯同學,高中就讀於北京人大附中,他的高考成績為703分,為當年的北京理科狀元。他的語數外三科成績均在140分左右,理綜考出了279的高分。
究竟在他什麼發生了什麼,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1. 學霸中的學霸李伯泰,拒絕北大
人大附中副校長沈獻章曾說,"李泰伯是一名德、才、貌集於一身的領袖級人才!"
人大附中號稱"國內高中界的航母",李泰伯可以在這個航母裡盡情遨遊,他高中期間學習特別的努力、刻苦,不但勤於思考,而且善於動腦,總能抓住學習中的關鍵重點,並且可以舉一反三,所以他的學習效率特別的高。
除了學習成績優異之外,他還是擔任班級的班長、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及志願者負責人等職務,由於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和喜歡幫助同學,一直和大家相處的十分融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好評。不僅如此,李泰伯的興趣愛好也十分的廣泛,特別喜歡畫畫、鋼琴和玩音樂等,在譜曲方面的造詣有非常高,他還親自為自己的父親做了手機鈴聲,特別的獨特。
如此優異的同學肯定會受到格外的青睞,在李泰伯未曾參加高考之前,就收到的北大的保送資格,也就說他可以不通過高考就可以進入大家夢寐以求的北大。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他卻委婉的拒絕了這次的保送機會,他說,"我現在還沒有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判斷和規劃,還不能確定去北大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就先拒絕了。"
2. 被11所美國大學拒絕
在拒絕了北大之後,其實李泰伯的壓力很大,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更有人會質疑他的初衷,覺得他想以此博眼球。
李泰伯經過一小段時間的調整後,他決定通過高考磨鍊自己,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方向和目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高中中收穫了自己的果實,他成為了北京市的高考狀元。如果按照常規的劇本,李泰伯應該去到國內頂尖的高校,獲得更多的額獎學金,然後贏得一個安穩又精彩的人生。
但是他沒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堅持自己的夢想——出國深造。於是,他放棄了國內院校給出的的各種優勢,選擇了申請國外11所名校進行選拔,但是結果卻差強人意,結果很不理想,李泰伯被11所名校全部拒絕,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3. 曲線救國,選擇港大
當李泰伯被國外大學拒絕的消息一經爆出,社會上的各種聲音就出現了。有人說他不知好歹,放著清華、北大不去,去申請國外的學校,活該被拒絕;還有人說他崇洋媚外;更有人說他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才被國外的大學拒絕。
其實,大家看到的只是既定的結果,造成結果的原因大家並不知情,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那樣李泰伯的實力不行。
李泰伯拒絕北大的保送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去獲得機會,而不是走捷徑。而他選擇出國深造時,只在申請書上重點寫了參加過的志願者活動,一些官方的比賽活動未有描述,而且他申請時寫的全部是"申請全額獎學金",這就又無形中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最終,李泰伯選擇進入香港大學,而且成為定向委培生。香港大學很珍惜人才,答應了給他四年獎學金。並且香港大學和清華大學達成協議,委託清華大學代為培養一年。
李泰伯沒有在低谷中沉迷,而是選擇重新鼓起勇氣,迎接新的人生,他的氣度讓人佩服。
4. 進入麻省理工交流學習,他說,"感謝拒絕"
在清華的一年,李泰伯又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委託培養。到大二時,李泰伯正式回到香港大學接受教育,清華和港大的風格和側重點都不同,這讓李泰伯變得更加的優異,不僅在知識上增加很多,處事能力也很強。
為了彌補申請國外大學被拒的遺憾,大三時,他再次向麻省理工大學提出交流學習的申請,這一次他以優異的成績被MIT錄取,他的願望終於達成。
當有人問他,"當年被11所國外大學拒絕時,心裡的感受是怎樣的?"
李泰伯淡定的所,"我不太記得當時了,現在我只想說感謝拒絕。如果不是當時的拒絕,我也不會經歷這麼多事情,更不會成長的如此之快。利用這段時間的沉澱,我覺得自己更成熟了,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莎士比亞曾說過:"發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是,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的。"
這句話簡直就是李泰伯的真實寫照。
面對困難,他從不曾放棄對夢想的追逐,即使道路上充滿了坎坷和磨難,而他從未選擇放棄。他身上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鑑。
大家怎麼看待這位"被拒絕"的學霸?
大家贊同他拒絕北大嗎?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