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天,剛剛從「神風」攻擊機留下的累累傷痕中恢復過來的美國海軍DD-724「拉斐」號驅逐艦回到珍珠港。新上任的沃特斯艦長一邊熟悉自己的軍艦,一邊到處招攬人手:「拉斐」號與其他7艘驅逐艦已經接到命令,參與「十字街行動」的保障。
「和尚多了沒水吃」
「十字街行動」是戰後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的測定原子武器全部效力的第一次科學實驗,海軍特別組建了第1特遣艦隊,參與這次試驗。特遣艦隊包括8個中隊,其中的第7中隊就是由「拉斐」號等8艘驅逐艦組成的水面巡邏中隊,承擔試驗的保障任務。為此,驅逐艦擁有一些特權,可以得到想得到的一切人員、物資、裝備等等。
不過,那個時候的珍珠港可沒多少合格的水兵供艦長們挑選,沃特斯艦長忙了好一陣子,也沒招齊足夠的人手。不得已,「拉斐」號請求返回美國西海岸,在那裡進行人員補充。
「拉斐」號首任艦長弗雷德裡克·朱利安·貝克頓在該艦艦橋上
「拉斐」號的請求得到了批准,沃特斯艦長回到了西海岸。一個月後,艦上的各個崗位終於都有了足夠的人手。不過,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水手官多兵少,動嘴的多,動手的少。按標準的戰時編制,驅逐艦的每個引擎室只需要一個士官指揮,但「拉斐」號一下子就弄來了8個,都塞在前、後兩個引擎室裡。這下好了,大家都在發號施令,僅有的幾個小兵雖然忙得團團轉,但引擎還是上氣不接下氣,軍艦正常航行都成問題。
「真是和尚多了沒水吃!」沃特斯艦長撓頭了。
他把8個士官招集起來訓話:「你們哪個是資歷最老的!」8員大將左顧右盼,看完別人看自己,終於選出兩位「首領」。沃特斯指了指眾人推舉出來的兩位:「你們倆,一個負責艦艏引擎室,一個負責艦艉引擎室!其他人,忘掉你們的軍銜!帽子摘下來,扣子解開,幹活去!」
眾人無話,紛紛跟著新領導鑽進各自艙位,引擎終於運轉正常了。
艦上的一幫「看客」
重新入役的「拉斐」號出港
比基尼島讓人興奮,不過大家都等待著更讓人興奮的爆炸聲。海軍的這幫人從來沒聽到過原子彈爆炸的動靜,沃特斯想,這回可真不白來!
不過在聽那聲令人震撼的爆炸前,還有許多事情要做,8艘驅逐艦就像8匹任勞任怨的騾子,沒頭沒腦地幹著各種各樣的雜活,其中包括搬家,就是把比基尼島上的167名原住居民和他們的鍋碗瓢盆搬到其他島上。「搬家公司」的活兒不好幹,原住居民在島上住習慣了,沒有幾個願意搬走的,水兵們得威逼利誘,一個一個地「拔釘子」。
「拉斐」號沒有參與搬家。一群參與試驗的技術人員擠到軍艦上,帶上來一種叫做「納森瓶」的裝備,並指揮水兵們在軍艦中央的絞盤上繞上了一英裡長的鋼絲。在沒有別的事做的時候,水兵們就把「納森瓶」系在鋼絲上,扔進海裡,在不同深度、不同位置取水樣,然後交給艦上的技術人員。
除了這群真正的技術人員,艦上還收留了一幫「看客」。「看客」們的頭兒是個公共健康事務局的醫生,他帶了幾個蓋格計數器,負責監視輻射情況。除了這位醫生,其他人都是無所事事的純觀眾,他們通過各種關係混上艦來,為的就是等著看比基尼島上的那個大爆炸。
《安全須知》越來越厚
1951年重新入役的「拉斐」號上舉行儀式
在軍艦上等著試驗開始的生活是枯燥的,唯一的樂趣就是每天看看附在行動命令後面的《安全須知》又變厚了多少。
開始時,作為附錄的這個《安全須知》不是很多,大概四分之一英寸厚的樣子。但每天都會有一位不同的科學家會想出一點需要注意的事項來,添加在《須知》裡。於是,《安全須知》成了隨風漲,變得越來越厚,終於超過了行動命令的厚度。
《安全須知》之所以越來越厚,是因為沒人能確定核爆炸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要注意的事項也跟著變來變去。比如,試驗開始前一個月,準備執行「下風向放射線巡邏任務」的驅逐艦給艦上的每個人都配發了一副特製的墨鏡,為的是爆炸發生時保護他們的眼睛。但試驗即將開始時,又有命令說墨鏡也不足以保護眼睛。核彈爆炸時,所有艦隻必須進入全面戒備,所有引擎保持工作狀態,以備必要時全速撤離;所有人員在甲板上集合,背向核彈爆炸的方向,雙臂抱頭蒙住兩眼,以防被爆炸的強光刺傷。
按這個規定,所有人員都不能向爆炸的方向觀看,戴上墨鏡也不行。一些專門跑來看熱鬧的人心有不甘,紛紛跑到艦長面前請示:「我可不想把眼睛藏起來,我想看看爆炸的樣子!可以戴墨鏡看嗎,艦長?」
沃特斯被問得不勝其煩,索性就隨他們去了:「好吧,如果你非得這麼做,去做好了!」
令人失望的「噗噗」聲
著名的美國空軍第313飛行大隊6292號B-29轟炸機
1946年6月30日是核試驗的日子,這一天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到了。
一大早起來,「拉斐」號上的通信兵就忙著調試艦上的廣播系統。這個系統與無線通信系統相連,而無線通信系統已經調到裝載核彈的轟炸機通話頻率上,可以收聽飛行員與地面控制人員的通話。
集合在甲板上的水兵們都等著揚聲器裡傳出來的消息。上午9時左右,一個沉穩的聲音從艦上的揚聲器裡傳出來:
「10分鐘倒計時,核彈已升空!」
甲板上的人群被這個聲音煮開了鍋,水兵們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和好奇議論著。時間在興奮中過得很快,先前的那個聲音又響起來:
「1分鐘倒計時,核彈正常。」
議論的人群安靜下來,「拉斐」號在海浪的拍打下輕輕地搖晃著,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
「炸彈離艙!」
揚聲器裡的聲音像一把鉗子,緊緊地揪住了水兵們的心臟,人人都豎起耳朵,仔細地捕捉著遠處傳來的聲音。但除了海浪的譁譁聲和海風的嗚嗚聲,什麼都聽不到。人群開始騷動,有按捺不住的水兵戴上墨鏡,轉向爆炸發生的方向。
1964年3月的「拉斐」號
「我看到了,艦長!」水兵大喊。
「可我什麼都沒聽到!」沃特斯嘟囔著。
「快看,艦長,就在那邊!」
沃特斯轉過頭,正看到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幾乎同時,一聲微弱的、略帶沉悶的「噗」聲從遠處鑽進耳朵裡。
「難道這就是核彈爆炸的聲音?」沒等念頭轉完,沃特斯又感覺到了一陣輕微的顫動。
「Able」原子彈投放後爆炸
「沒錯,那就是爆炸的核彈了。」沃特斯不由得嘆了口氣。再看看周圍的水兵,人人臉上掛著一種失望的表情。忙活了大半天,難道就為了聽這個可憐的「噗噗」聲?
失望歸失望,工作還是要做的。沃特斯指揮「拉斐」號高速鑽到蘑菇雲下,按預定航線轉入「下風向放射線巡邏」。這時候,艦上最受矚目的人不是艦長,而是那位帶著一幫「看客」的醫生,他手裡的蓋格計數器關係到每個人的安全。
「A」和「B」的不同
從B-29轟炸機裡扔下來的,是「十字街行動」中的第一枚試驗彈,試驗代號「Able」,簡稱「A」彈,TNT的當量2.1萬噸,與在長崎投下的那枚相當。但「拉斐」號離得太遠,所以聽到的爆炸動靜並不怎麼大。
「Baker」原子彈被引爆最開始的情景
但在爆炸現場,強大的衝擊力瞬間壓扁了一艘停在引爆點下方作為靶船的運輸艦。爆炸形成的火球溫度高達華氏10s萬度,裹挾著核塵埃與水蒸氣騰空而起。短短60秒內,爆炸形成的蘑菇雲頂端已竄至4萬英尺高空,雲蓋的直徑達2英裡寬。
這些數據,當然是沃特斯艦長事後看報告才知道的,當時的「拉斐」號,正在那朵巨大的蘑菇雲下忙著採集海水和空氣樣本,測試輻射指數。忙完了這些,還要為「Baker」——「B」彈的試驗做準備。
「B」彈是「十字街行動」中的第二枚核彈,計劃於比基尼島的瀉湖水底30米處引爆,時間定在7月25日。看過了不起眼的「A」彈,沃特斯和他的水兵們再也沒有了先前的那股新鮮勁兒,核彈爆炸不過如此,沒什麼值得興奮的,埋頭幹好自己的活就好了。
「Baker」原子彈被引爆後一段時間的效果,蘑菇雲在不斷擴大化
引爆「B」彈時,「拉斐」號沒像上次那樣被趕到十幾英裡以外,離引爆點只有大約8英裡。這次,滿不在乎的水兵們被嚇了一跳,不僅聽到了想像中的那聲巨響,還看到了衝向高空1000多米的巨大水柱!那些靶船被水柱卷著,翻著跟頭衝上天,隨後又重重地摔到水面上。
「驚心動魄!」這是水兵們對「B」彈唯一的評論。
試驗結束,「拉斐」號回到珍珠港已經是8月中旬了。
返航前,安全人員已經像醫生檢查病人一樣,仔細檢查了「拉斐」號的輻射沾染情況,醒目地標出艦上的沾染部位。於是,「病人」升級為「傳染病人」,被艦員們小心翼翼地開回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