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在中國古代,誰的日子過的最好,想幹嘛就幹嘛,我們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出——皇帝。
在我們的印象中,以前的皇帝每天都能山珍海味,滿桌珍饈。
溥儀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記載,他的早飯就有26道早膳菜品: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躂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僅一頓早飯就有這麼多菜,皇帝的生活由此可窺一二。
皇家吃飯很有一套規矩
「傳膳和進膳」
開飯叫「傳膳」,吃飯叫「進膳」。
皇帝想吃飯了,吩咐一聲:「傳膳!」御前太監便將命令傳給守在養心殿的太監,後面的小太監一聲一聲傳下去,一直傳到御膳房的太監總管那邊,然後小太監們抬著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排著隊浩浩蕩蕩的送到養心殿來。
器皿下面會有一個盛有熱水的銀器,以免食物在送膳途中冷掉。可在寒冬臘月,送上膳桌的食物經過各種試毒步驟後,雖說不會變得冰冷,可是也沒有了熱騰騰的氛圍,更別說暖胃又暖心了。
「擺譜」
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曾解釋:「擺譜,不是東北人的擺家譜,而是擺菜譜。清朝標準御膳,每頓飯就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
後來隨著大清國力日益衰退,菜譜數量減少,從原來的120道減少為64道,之後又減為32道、24道。不過到了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又恢復了早期的排場,每頓飯必須上百道菜。
但實際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離自己最近的那幾道,遠處的菜是什麼她可能都沒看清。
菜譜多,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會好吃。
皇帝吃飯全憑心情,且其食物做工複雜,數量巨大,所以很多御廚都是提前一天準備好菜餚,一直用小火溫著,只要皇帝叫了「傳膳」,菜餚就能隨時上桌。
下過廚的人都知道,有些食物一直用火溫著,口感、味道都會發生變化,裡面的營養也可能會流失,所以一些已經溫了一天的菜餚,看著美味,但入口的感覺可想而知。
「吃菜不過三匙」
皇家歷來奉行「權勢」。所謂的「權勢」,就是要讓人無法揣摩皇帝,使皇帝變得令人捉摸不透。因為摸不透,猜不著,就能顯得皇帝愈加神秘,這樣才能體現出皇帝的光環。
「吃菜不過三匙」正是皇帝光環的體現。
《甄嬛傳》第一集裡有個細節:雍正去皇后那裡用膳,其中一盅鴨子湯甚是美味,雍正連喝兩碗,欲要第三碗時,皇后前來阻擋:「皇上,老祖宗規矩食不過三,皇上再喝這個鴨湯,十天半個月也上不了桌了。」
因此皇帝固然縱享人間美味,但自己無論多喜歡這道菜品,也只能在這個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面前望而卻步。
「風險大」
對於皇帝來講,進膳絕對是一件孤獨級別達到十倍的事情。
像當代人一家人圍成一桌,吃飯聊天,其樂融融的畫面,想都別想。除了一些特殊慶典外,黃的的一日兩膳都是一個人吃。
若皇上想找人一起吃飯,須將命令傳至敬事房,敬事房登記在冊後,再派太監通知皇上欽點的陪吃人員。好不容易等到皇后或嬪妃梳妝打扮前來,還得先磕頭跪謝、謝主隆恩才能坐下服侍皇帝吃飯。這一套流程下來,少說也要一個小時。
為什麼皇帝吃飯如此繁瑣?
因為風險大。當時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按照當時對砒霜的通常用法,這種毒藥很大可能是被加入光緒皇帝的飲食中。
也因此,皇帝吃的菜,在送上膳桌之前,還要經過一道工序:「嘗膳」
菜餚從御膳房出來後,在傳膳的過程中,會有兩名以上的太監互相監視。在菜餚擺上膳桌之前,還得經過至少兩道試毒的步驟:以銀試毒和司膳太監嘗菜。
所以作為一國之君也沒有那麼隨心所欲,而是時刻小心翼翼,連吃飯都不能掉以輕心。
吃飯沒得自由,規矩多程序繁瑣;
飯菜是隔天的,還是太監嘗過的;
喜歡也不能多吃;
還要擔心有沒有人下毒
吃頓飯也太糟心了!
所以,別羨慕皇帝,皇帝吃得可能還沒有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