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幸運」的皇帝,本不受人待見,最後成為了宋朝的皇帝

2021-01-15 小李子談談歷史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論語》

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可以說是千古第一仁君,他就是宋仁宗,是讓百姓乃至對手都十分敬仰的一位仁君。但就是這樣的一位仁義之主,上天卻仿佛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樣,讓他一生無子。

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宋朝登基最幸運的一位皇帝--宋英宗。今天小李子就來和大家聊聊宋英宗的幸運,看看什麼是「命」!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宋英宗在皇室中的位置。仁宗皇帝是真宗存活著的唯一一個兒子,真宗又是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而英宗的祖父和真宗是兄弟,排行老四。

英宗的父親又是祖父的第三個兒子,而英宗又在父親22個兒子中排行13。這樣給你算下來,你就知道宋英宗能成為皇帝是有多幸運了。

許多人都知道英宗能成為皇帝,是天下掉餡餅,生生砸出來的。但各位要是知道這餡餅有多重,砸到身上有多疼,你可能就不會羨慕了。

其實英宗成為皇帝的道路,是從他的父親趙允讓就開始的。曾經仁宗的父親真宗還在位時,就出現過膝下無子的尷尬場景。於是為了江山社稷,以及各位大臣的由衷建議下,宋真宗便把自己的侄兒趙允讓接到宮中,將他作為皇帝的候選人之一撫養,民間稱其為招弟。

可惜張允讓並沒有英宗的幸運,在劉娥皇后的一頓操作之下,真宗有了唯一的一位親兒子,那就是宋仁宗。有了宋仁宗,趙允讓也就沒有了作用。據了解,趙允讓被他的叔父風風光光地送回了王府,可惜他與皇位只有一步之遙。

雖然趙允讓沒能成為九五之尊,但是仁宗上臺之後並沒有虧待他,對他是加官進爵,賞賜頗豐。仁宗之所以對他這麼好,除了尊敬他以外,或許還有羨慕在裡面吧。因為仁宗雖然品格高尚,但是卻膝下無子。而他這個位堂兄則有22個兒子,能不羨慕嗎?

或許,仁宗在心裡有過這樣一個疑問:莫非趙允讓才是天命之子?我只不過是走走過場。不然怎麼解釋我膝下無子的悲慘人生呢?

也正因為有宋真宗的前車之鑑,所以仁宗皇帝直接有樣學樣,見自己膝下無子,便準備選一個候選人。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仁宗挑選候候選人的時候,把名額選定在了趙允讓的眾多兒子們當中。

曾經錯失皇位的趙允讓內心異常興奮,難以平復。想想當年自己與皇位擦肩而過,如今又有了回到自己家中的可能。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順利成為繼承人,他下了一番苦功夫,給自己最喜愛的幾個兒子開了小灶,教了他們許多小技巧。

選拔的當天,趙允讓讓自己的兒子們在正廳前排成一排,準備接受他們前半生最重要的時刻。幾乎每個人的心都莫名的躁動了起來,雖然只是一個候選人,但好歹也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

或許是因為太過緊張,這些孩子們太注重結果,導致表現得都不太理想。見到這樣的情形,選人的宦官不停地搖頭。眼見天色已暗,正準備回宮復命。

這個時候宦官的內心也是惶惶不安的,畢竟沒有完成仁宗的命令。趙允讓也在一邊干著急,嘴裡一直不停地念叨著,再看一下、再看一下。最終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無力。

本以為塵埃落定之時,隔壁的房間卻突然傳來了孩子的聲音。這讓一旁焦急的趙允讓,忽然想到了什麼?於是連忙對宦官說了:不好意思,忘了一個!兩人到了隔壁,在屏風後見到一個正在玩泥巴的小孩。而宦官一眼便相中了他。

他便是宋朝未來的九五至尊,名留青史的宋英宗。

其實英宗的名字趙宗實其實是仁宗後面賜的,他真正的名字叫啥?根本就沒有記載。按照比較沮喪的猜測,連選皇帝後候選人這樣的大事還能把這個孩子忘了,估計他在王府中也不怎麼被待見。就來宋英宗的生母,在歷史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就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孩子,最終卻成為了一代帝王。小李子不得不說「這就是命啊!」

相關焦點

  • 宋朝皇帝為何動不動就「賞」?這就是治國的「小心機」
    而就在這樣極端的不平衡條件之下,如果皇帝個人意識太過旺盛,那麼底下百姓大臣的奉獻意願也不會強烈,因此做好獎勵和震懾的平衡極為重要,在宋朝皇帝就十分熱衷於給自己的大臣獎賞東西,搞的宋朝皇帝不少人身上都背了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有啥用?誰研究發明的?連皇帝也必須戴
    前言禮之正於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是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荀子.富國》「無規矩不成方圓」,人若不守規矩的話,那麼事情很可能就會變得更糟糕,同樣事情也會越做越麻煩。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做成一件事情,遵守規矩,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也會讓人變得特別輕鬆。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
  • 宋朝時有個無能大臣,氣得皇帝對天起誓,「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宋朝總送錢,但不代表他不記仇,遼朝欺負他,他記住了,找了個機會,借著遼朝生重病的時機和他的死對頭金朝一起聯手打了進來,直接滅亡了遼朝。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宋朝這時候春風得意的說道。金朝在和宋朝聯手欺負遼朝的時候發現宋朝很不經打,流氓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把遼朝乾死後,又接著找宋朝的麻煩,宋朝(北宋)一不小心就亡國了。
  • 宋朝皇帝的帽尾為何那麼長?有人說是為了平衡,您覺得呢?
    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並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後耳。是以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於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今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之義。乞並依開寶通禮。」詔詳定所參議。
  • 宋朝最聰明武將:裝啞巴十多年,臨死前揭開秘密,皇帝震驚
    宋朝統治時期,武將們一直受到歧視,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帝、文官集團從未停止過對武將的攻擊。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嶽飛,他們都死在了皇帝、文官集團的手中。在宋朝歷史上,有一位將領絕對堪稱是最聰明的,他為了自保,居然裝病十多年,直到臨死前才揭開這個秘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千古預言奇書的出現,為何會讓宋朝皇帝如此忌憚?
    也許你並不知道,在公元960年,宋朝皇帝忽然下令要銷毀一本預言書,此書準確地記載了所有未來會發生的事情,這樣一本奇書若是落入了有心人的手上,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因此皇帝下令務必要剷除這本書籍,無奈天不從人願,即使皇帝動員了無數的人力,仍是無法剷除此書。
  • 宋朝皇帝絕境中寫下一詞,技壓群雄,成為《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或許正是這位國君強大的感染力,宋朝迎來了詞的高峰,風花雪月不再局限於個人,而是覆蓋到社會各級階層,堪稱「全民宋詞」: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賞詞,文人個個寫詞,百姓個個唱詞。在這些個愛詞的皇帝之中,宋徽宗必須是毫無爭議的領頭羊,他不僅精於繪畫、工於書法,更對宋詞有著獨到的見解。與李煜之境遇近乎如出一轍,總是在國破家亡之後,他的文字才真正脫離豔俗,浮現真諦,讀來催人淚下。
  • 靖康之變宋朝6大名將集體啞火,默默無聞的他用大刀保住宋朝尊嚴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擄走周幽王。  當時北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當屬長年對西夏作戰的「西軍」,「西軍」幾乎成為名將大本營。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种師道、种師中、折可存、折可求、姚古、姚平仲六人。他們分別是北宋三大將門種家、折家、姚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北宋最為出色的六大名將。讓人意外的是,六大名將在抗金戰場上集體啞火了。
  • 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但從壞的方面看,首先是皇權失去了制約臣子的一種最有效手段,其次就是,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官集團或許會因此而漠視法律。那麼,宋朝到底有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對士大夫及文官動刀子?是否真有這麼一個把皇權徹底關進籠子,且對士大夫們毫無制約的祖制?小編翻遍有關宋朝的史書,一直沒有找到過相應的記載,也沒有看到有哪位宋朝皇帝留下過不殺士大夫的祖制。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何用途?發明者是誰?為何皇帝也要戴
    從人們的生活中來看,穿衣得體也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因此,古人一直都很重視服飾禮儀。在服裝中,帽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生活中,帽子是我們用來禦寒的工具。但是,在古代帽子的意義不同於現代,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古者,冠與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飾也叫頭衣,是穿戴在頭上的服飾。《論語·冠義》中記有:'冠者,禮之始也。因此,在古代冠是非常重要的服飾之一,有著重要的地位。
  • 宋朝的天文學成就輝煌,為什麼沒有誕生傑出的天文學家?
    北宋中後期出現了一個復興儒學的浪潮,儒學思想經歷唐朝五代的衰落後,重新崛起並佔據統治地位,以皇帝為核心、士大夫為主體的統治集團深受儒學「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因此《宋史·天文志》開篇就開宗明義,指出天象變幻是警告君主的信號: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於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
  • 遼國的滅亡:宋朝用「商戰」拖垮了遼國
    但是其實遼國的滅亡就是因為和宋朝的友好開始的,這又要說到「楊門女將」的故事楊家七郎齊上陣,只有六郎回,最後冒出了個楊八妹。結果是宋朝皇帝貪生怕死籤訂了一個「澶淵之盟」籤訂了二個條約,第一條遼國和宋國互為兄弟國,兩國君主誰年紀大誰為兄長,第二條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十萬兩白銀,上供絹布二十萬匹,雙方邊境互通貿易。
  • 宋朝小報,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用來刊登政治新聞和社會奇聞
    小報刊登稅收問題,比如說要提高了,國家又要徵兵了,百姓經常都是先聽到一些小道消息,最後再接收到正式通知。小報刊登了一些傑出作品。不要以為小報都是刊登正事的,風雅之事更是少不了。宋朝文人多,宋詞更是一絕,還有宋人四藝等文化產物,這些事情的流行都少不了小報的推動。
  • 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
    歷史上有無數個朝代,一旦到了晚期,便開始出現宦官弄權的情況,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皇帝的貼身奴才,自然很容易大權在手。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未出現過宦官弄權的情況,這個朝代就是宋朝。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天子的權威就一落千丈,自此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愈演愈烈。宦官專權,掌握皇帝生死廢立;藩鎮割據,開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亂局。
  • 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被口水噴到臉上不敢說話,死後全國哀悼
    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國家權力最大的那個,任何人都要對皇帝畢恭畢敬,可以說掌握著一個國家的生殺大權。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敢當面反駁皇上。但是,有一個皇上卻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仁慈的皇上。他就是宋朝的第四個皇帝宋仁宗,甚至於被臣子的口水噴到都不敢說話,而在他死後,全國所有百姓都為他哀悼。
  • 宋朝的一種屈辱死法——「谷道破裂」,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陸遊《作雪》宋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之一,面對北方敵對勢力經常是毫無辦法,這一切最大的原因還是趙匡胤重文抑武。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自己建立政權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他深知一個有軍權的武將對皇帝的統治威脅有多大,所以本來不缺悍將的宋朝因為政策原因變得十分羸弱。軍事實力羸弱的結果就是容易遭到入侵,國內出現動蕩,百姓不得安寧。
  • 思想禁錮的罪魁禍首是皇帝?不!那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到了宋朝,民智打開,那些所謂的世家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士大夫團體。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也是一種思想禁錮,這種政策造就了文人這個利益共同體。當這些文人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就開始捉襟見肘,可又不重視無人,這成就了後來人們對弱宋的一大刻板印象。
  • 他陰差陽錯當上皇帝,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最後被當成叛國賊殺死
    張邦昌是一個心懷家國但是卻也毫無魄力的人,他從小受孔孟之道的薰陶,為臣忠君為子孝親。總體上說是個以善於中庸之道的官員。說白了就是交給他一件事情,肯定能盡力去幹,不會忤逆領導,但是也沒有人任何隨機應變的能力,屬於逆來順受的人。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傳統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僅女子留長髮,連男子也不例外。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