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帽子本來是狠正經的我們學習歷史斷代的時候宋雖然是直接在唐之後,但是唐宋之間也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所以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很多雖然可以繼續沿襲唐制,但是很多也需要重新制定規則。歷來各個時期的服飾和統治階層關聯很大,如中山裝、旗袍、漢服,在君王制度時期帝王服飾是一種象徵,很早子周禮中就規定六冕之制度。新朝新氣象,怎麼在禮制範圍下做一些修改,這是宋朝建立初期對於指定服飾制度的困擾。
最終宋太祖規定皇帝的冕服為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宋史》中是這麼記載的:大裘之制。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伺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而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王肅據家語,以為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並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後耳。是以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於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
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今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之義。乞並依開寶通禮。」詔詳定所參議。大致意思:就是以前周禮規定帝王代的帽子是十二旒(liu)冠,就是電視劇中看到的那種前面一排「帘子」的那種皇帝帽,後來唐朝把服裝改了很多,到宋朝,戴通天冠,穿絳紗袍。當然古代皇帝、大臣的衣服是分常服、禮服等分類的,不同場合上不盡相同,宋朝皇帝在某些特定場合還是會帶十二旒冠的。何為通天冠,通天冠怎麼長出「翅膀的」通天冠並不是起源於宋朝,不過《宋史》輿服志中是這麼記載的:通天冠。
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通天冠也叫高山冠,最早在後漢書就有提到過原本的通天冠和宋朝的其實不太一樣,我們熟知的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諸葛亮戴的就是通天冠,漢時候的通天冠經過唐朝的演化,到了宋時再起演化成為了宋時的通天冠模樣。但是長翅膀的那種和通天冠是有差別的。長翅膀的和通天冠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時通天冠只有帝王專屬,但宋朝時候只要是士人的帽子都可能有帽翅,官員是肯定有的。這應該是從唐朝的幞頭演化來的,早期的幞頭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頭巾,幞頭又根據不同的職位不同的人有區別,如交腳幞頭、曲腳幞頭、宮花幞頭、牛耳幞頭,唐朝中後期幞頭已經進化成為了帽子樣式的服裝。
我們常說的烏紗帽其實都屬於幞頭的一種,而電視劇中伸了一根很長的直角帽尾或者說帽翅的那種帽子就叫展翅幞頭。結語:我猜的有說法帽翅是宋太祖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為之,實際上這種說法只是一種帶有趣味性的傳說而已,為什麼會有帽翅的出現呢?看一看唐、宋的電視劇其實應該就有答案。唐朝的冠帽大多是有系帶的,所以帶在頭上不容易脫落,而宋朝的幞頭、冠帽是沒有系帶的,做官的總有做不到頭的,官職低的見了上司、皇帝或者各種皇妃都要鞠個躬彎腰作揖,幞頭大多是由藤草、紗類的材料製成,一不留神帽子就掉了,再加上帽子上那小山包,風一吹就脫落了。
因為早期的幞頭是包頭巾,很少有這種情況,宋朝的幞頭基本是帽子型樣,為了防止脫落弄兩根帽翅壓一壓重量,帽翅大多是硬質,有記載好像還有鐵製的帽翅。如果僅僅為了交頭接耳皇帝咳嗽一聲就好了,哪有那麼麻煩。當然這也只是猜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帽翅絕對不是為了避雷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