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絕境中寫下一詞,技壓群雄,成為《宋詞三百首》開卷之作

2021-01-09 解憂文史

每每提及喜愛舞文弄墨的天子,尤其是擅寫宋詞的皇帝,南唐後主李煜必稱清新婉約的急先鋒,他的春花秋月未了,他的一江春水東流,他的夢裡不知身是客,他的朝來寒雨晚來風,都將其輕柔地推入了花間詞壇,從此李煜這個名字被雕刻於悲傷深處,桃李春風,人間萬難,對後世影響深遠。或許正是這位國君強大的感染力,宋朝迎來了詞的高峰,風花雪月不再局限於個人,而是覆蓋到社會各級階層,堪稱「全民宋詞」: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賞詞,文人個個寫詞,百姓個個唱詞。

在這些個愛詞的皇帝之中,宋徽宗必須是毫無爭議的領頭羊,他不僅精於繪畫、工於書法,更對宋詞有著獨到的見解。與李煜之境遇近乎如出一轍,總是在國破家亡之後,他的文字才真正脫離豔俗,浮現真諦,讀來催人淚下。

正如元代大將脫脫所言:「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靖康之恥發生前,趙佶的頭銜有很多,畫家、詞人、書法家、青樓天子;但靖康之恥之後,他就只剩下「宋朝皇帝」這一個稱謂。因為只有這時,宋徽宗才真正認識到了,他多年持有卻始終忽略的身份是皇帝。

於是,在被金兵押解北上的途中,他心中泛起無限悔意,湧生萬千感慨,同時又對接下來的生活感到十分迷茫,心頭本就五味雜陳,此時又突然遇見了盛開的杏花,宋徽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離恨,揮筆寫下一首千古名作。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悽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此時的宋徽宗正以階下囚的身份趕赴北國,但他起筆不言此情此景,反由杏花展開,為什麼呢,這樣寫有什麼優勢呢?我們來看:杏那熱烈的花瓣,好似一疊疊綢緞冰清玉潔,被能工巧匠裁剪得恰當得體,然後再經過胭脂淡淡粉飾過一般,新式的靚妝,香豔之中又滿溢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宮女!

宋徽宗把杏花捧上了天,幾乎將杏花描述成了百花之祖,而且既然能羞殺天女,那麼就明確表示其不是凡間之花,那麼已是天涯淪落人的宋徽宗為何還有閒情雅致如此吹捧杏花呢?俗話說,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而宋徽宗這一招正是如此,他先將杏花美化成高貴而典雅的象徵,然後筆鋒直下,言「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風雨摧殘後的杏花極易凋謝、黯淡無色,這不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嗎?前後巨大的反差,更凸顯了宋徽宗橫遭大難的悲苦命運。

杏花是宋徽宗對自身命運的真切隱喻,經過上片的悲情渲染,下片中他不再遮遮掩掩,直接將鏡頭調轉到自己:縱然有萬般離恨,可這雙行的燕兒哪裡知道人世的痛苦,距離故都千裡萬裡,我怎會不念不想?有時候希望在夢裡偷偷地回去,可惜憂愁得徹夜難眠,想做夢也做不成!

細細讀來,宋徽宗的絕望如在眼前。夢本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昔日高高在上的天子只希求在虛無中獲得一些快樂,然而卻連夢也做不成了,最後這一點點希望的火焰已然熄滅,正是絕望也。

這首詞被收錄進《宋詞三百首》,並被編排在開卷的位置,其用意顯而易見。其一,宋徽宗之文採的確超凡,宋詞本就是哀婉清愁的集合體,而宋徽宗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令人嘆惋的悽慘境遇,恰恰是詞的精髓所在;其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擁有一切時碌碌無為,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其開卷之益旨在奉勸諸位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生莫蹉跎。

相關焦點

  • 絕美插畫版《宋詞三百首》爆火!帶你品味宋詞之美
    這2首宋詞,情一字縱使是傷,世人還是纏綿繾綣,難捨難棄。  全譯全注全彩珍藏版-《宋詞三百首》  新增179幅絕美插畫 已火爆銷售20000+冊    為指導子侄之輩掌握宋詞精髓,他耗費10多年心血,精心編成《宋詞三百首》,  最終成為了20世紀以來流傳頗廣的宋詞讀物,為後世樹立了宋詞審美範本。
  • 《宋詞三百首》最獨特的一首詞,把一種蟲子寫的如泣如訴!
    到宋代時鬥蟋蟀甚至成為皇宮中的娛樂項目。傳至清代,每日裡鬥雞走馬的八旗子弟自然更加熱衷此事!從清代蒲松齡的小說《促織》便可看出當時鬥蟋蟀風俗之盛,以至於有人因一隻好蟋蟀而得到皇帝嘉獎,雞犬升天!蟋蟀雖是玩物,但其本身也是具備文化韻味的。
  • 一首很悽美的宋詞,上闕一山一水兩兩相對,下闕句句催人淚下!
    宋朝之所以會從強盛走向衰落,最主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到了後期,出現了很多的奇葩皇帝,尤其是宋徽宗整日裡只知道吟詩作對,深迷於藝術,對於一位皇帝來說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皇帝要有擔當,一味地追求藝術,顯然是不太合適。
  • 宋詞的第一個裡程碑--柳三變的詞
    他的貢獻主要在詞體方面,他現存的167首詞中,有23首慢詞,其中有不少佳作,這些慢詞傳播久遠,促進了慢詞的創作,為柳永大量創作慢詞開了先序。這是柳永離京與情人的話別之作。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全詞運用情景交融和鋪敘的手法,將離情寫得熱烈、深摯而細膩,不僅成為賦別得名篇,更流傳到高麗等國外。
  • 這首無名氏所作的宋詞,是最稀有的一類宋詞,讀之莞爾
    宋詞兼有音樂與文學的特點,因而比之唐詩節奏更加豐富多變,婉約處淺唱低吟,豪放時慷慨激昂。但這種特點也限制了宋詞的題材範圍,早期的宋詞多寫離愁別緒、風花雪月、傷春送別等豔情題材,至蘇東坡開拓詞境以來,宋詞題材漸廣,懷古諷今、抒發性情、言志詠物皆能入詞。題材雖則豐富,但宋詞卻也徹底「雅化」,早期敦煌曲子詞中的一些以通俗幽默的語言諷刺世事的風格題材幾乎無人涉及。
  • 「奉旨填詞、白衣卿相」,柳永的詞在宋朝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柳永的詞在宋朝算什麼水平?這實際上就是問柳永的詞在整個詞牌史上是什麼水平。評論一位詩詞家是有兩個角度的。一個是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另一個則是從詩詞史的角度來看。李白是唐詩之頂,但是他於詩歌形態進步的貢獻就沒有杜甫大。在宋詞領域,辛棄疾作品的藝術成就可以說是集前人大成,融會貫通,一氣行之,其他人難以匹敵,但是他於詞牌這種體制的發展並沒有什麼突破。唐詩中上官儀、宋之問、沈佺期詩名遠沒有李白、杜甫、王維大,但他們是格律詩成型的關鍵人物。於藝術上次之,於詩詞史上地位卻一點也不輕。
  • 這首詞號稱宋詞壓卷之作,它的作者有「詞中之龍」美譽,可是800年來...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後人對「詞中之龍」的這首壓卷之作,雖然推崇備至,但卻誤解多多。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不能融通文史、契悟靈犀。 「風流」所指並非孫權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裡的「風流」,很多權威注本和大中學教材都認為指的是孫權,或孫權的「風流餘韻」、「雄風壯採」等。
  • 宋詞三百首丨153汪藻 《點絳唇·新月娟娟》
    宦海中的「亂鴉」叫人痛恨,我思歸的念頭比霜天思酒還要濃厚。  【注釋】  ①點絳唇:《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調名取自江淹《詠美人春遊》中的詩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又名《南浦月》、《點櫻桃》、《沙頭雨》、《十八香》、《尋瑤草》等。
  • 你心目中的宋詞第一人是誰?我選擇他您認可嗎?
    一、李煜 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第一個提到的是李煜,李煜一般歸為五代詞人。作為南唐後主,李煜對於宋詞的影響不可小視。 李煜生於937年,在其23歲的時候(960年),在遙遠的北方發生了一件大事:陳橋兵變。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建立了宋朝。
  • 你只聽說過宋詞?那麼這幾位清朝詞人的詞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宋代的主流文學是詞,是繼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此段論述足以看出宋詞在中國文苑中的地位。
  • 《全宋詞》中最有名的兩首「鬼詞」,不帶一絲人間煙火氣
    前幾日向大家介紹過大曆十才子之首錢起的成名作《省試湘靈鼓瑟》,這首詩是錢起參加科舉省試時所作,其中最後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打動了考官,一句奪魁,成為狀元。這一句詩也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而這句詩出名後也被人們傳為是鬼神所作,為錢起所作。鬼神之說雖不可信,但也足以證明這句詩的魅力,以至於人們不相信人間竟能有如此佳句。
  •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
    文/柿子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詩詞的起源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是詩詞發展的高峰時期,在這個時代中,可以說是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詩人,這個時期的詩歌佔據了一半詩歌領域
  • 李煜被囚禁之後,寫下一首詞,感嘆國破家亡,訴說命運的無奈
    一提到南唐後主李煜相比大家都很熟悉,他被公認為是帝王中最具才華的一個。不得不說李煜是個不可多得的詩詞大家,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佳作。李煜生在帝王之家,不知道是他的幸還是不幸。作為一國之主,他沒有治國安邦的才幹,國家也沒有抵禦外敵的實力。可以說他一身的才華全用在了詩詞上,作為一個詞人他能算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 宋朝在詞的創造方面走到了極致,新的文體革新開啟了
    詞在初起時,主要流行於民間,可謂是市井曲調,在後人發現的敦煌曲子詞中,就大多是從盛唐到晚唐流行於民間的歌曲。初唐的文學人士並不太熱衷於這類初現雛形的詞曲形式,所以,詞的源流若從唐朝來講,一直到了中唐時期往後,像詩人韋應物、張志和、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開始填詞,從而慢慢地將這一文體從下層民間藝術引入了文壇中來,也逐漸開始了程式化進程。
  • 宋朝最「幸運」的皇帝,本不受人待見,最後成為了宋朝的皇帝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論語》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可以說是千古第一仁君,他就是宋仁宗,是讓百姓乃至對手都十分敬仰的一位仁君。但就是這樣的一位仁義之主,上天卻仿佛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樣,讓他一生無子。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宋朝登基最幸運的一位皇帝--宋英宗。
  • 蘇軾因友人侍妾一語得到啟發,作下《定風波》,感動後世近千年
    而面對至交好友的無辜被貶,蘇軾心裡十分過意不去,經常寫信向遠在賓州的王鞏表達自己的內疚之意。在這期間,蘇王二人還經常隔著詩句互相應和。為此蘇軾還作有《次韻和王鞏六首》與《王定國詩集敘》來向對方表達自己無盡的歉意。除此之外,蘇軾還時常勸王鞏莫灰心,還教他少飲酒,好好調節飲食,才能令自己脾胃強健。
  •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什麼意思?蘇軾果然風流,小姐姐看了別臉紅
    在蘇軾眾多身份中,他詩人的身份最為耀眼,後人主要通過他的詩詞了解他,而他的詩詞也貫穿了他的一生。唐詩宋詞,宋朝以寫詞為主,宋詞和唐詩的作用不一樣,唐詩主要是言志,宋詞主要是抒情,因此早期的宋詞都是比較溫柔的,傷感的,主流詞派就是「婉約派」,當時的詞人主要以寫婉約詞為主。
  •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從文化名媛到顛沛流離的一生
    李清照的母親也是出生名門,李母的爺爺是狀元,李母的父親是當朝宰相,可以說李清照家世是宋朝名門貴族,從小接受文化薰陶,父母又有意培養,成為一名才女是眾望所歸。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其作品也分為了幾個時期,人生經歷不同,詩詞風格也不同,少女時期的李清照作詞風格是輕鬆俏皮的,在婚姻生活中,是甜蜜的,也寫了不少思念夫君的詩詞。在家國情懷中,李清照的詩詞是恢弘的。
  • 蘇東坡睡了個懶覺,還特地寫一首詞,卻成為千古名作
    宋詞發展至蘇東坡是一大轉折,南宋有人這樣說:詞至蘇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這句話其實概括了蘇東坡對宋詞的三大改革:「傾宕磊落」、「天地奇觀」是指其首倡豪放詞,多以壯語入詞,開豪放詞先河。而「如詩如文」則是指兩方面:一則以詩為詞,突破宋詞語言和表現手法上的束縛和音樂對詞體的制約。
  • 宋朝皇帝的帽尾為何那麼長?有人說是為了平衡,您覺得呢?
    歷來各個時期的服飾和統治階層關聯很大,如中山裝、旗袍、漢服,在君王制度時期帝王服飾是一種象徵,很早子周禮中就規定六冕之制度。新朝新氣象,怎麼在禮制範圍下做一些修改,這是宋朝建立初期對於指定服飾制度的困擾。最終宋太祖規定皇帝的冕服為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宋史》中是這麼記載的:大裘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