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2020-12-05 孤寡老人講歷史

喜歡宋朝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這個朝代有個特點,就是主導權力和輿論的文官集團一直在鼓吹不殺士大夫及文官,並美其名曰「祖制」,從宋朝立國三百多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不殺士大夫及文官這個政策還執行得比較徹底。

但這種做法正確與否?從好的方面來看,這是一種仁政,給予讀書人和士大夫們更多的尊重,需要他們來治國嘛。但從壞的方面看,首先是皇權失去了制約臣子的一種最有效手段,其次就是,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官集團或許會因此而漠視法律。

那麼,宋朝到底有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對士大夫及文官動刀子?是否真有這麼一個把皇權徹底關進籠子,且對士大夫們毫無制約的祖制?小編翻遍有關宋朝的史書,一直沒有找到過相應的記載,也沒有看到有哪位宋朝皇帝留下過不殺士大夫的祖制。

士大夫們一直以祖制為由,表示不能對他們動刀子,宋朝的祖制,無非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或宋太宗趙光義這開國二帝說的話。而在宋朝的歷史記載中,最接近不殺士大夫原則的是記錄於野史中的一段記載,是關於宋太祖的誓碑留言: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據說,誓碑留言是每一位宋朝皇帝登基時必須要先看一遍的,這個誓碑留言的真假,現在已經很難辨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真的,但小編以為,這是杜撰出來的,原因就在於,傳說中寫下這些規定的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殺掉的士大夫及文官就不在少數。

《宋史·太祖本紀》中明確記載,趙匡胤對貪腐深惡痛絕,他對待貪官的態度就是殺掉:「帝深惡贓吏,以後內外官贓罪,多至棄市」。且從宋朝建國的第二年,即建隆二年開始,趙匡胤就一直堅持用死刑肅貪,被他下令殺掉的官員中就包括許多犯下貪汙罪的文官:

建隆二年:商河縣令李瑤,坐贓杖死;庚寅,供奉官李繼昭坐盜賣官船棄市。建隆三年:蔡河務綱官王訓等四人,坐以糠土雜軍糧,磔於市。乾德元年:兵部郎中、監泰州稅曹匪躬棄市。乾德四年:光祿少卿郭玘坐贓棄市。乾德五年:倉部員外郎陳郾坐贓棄市。開寶五年:右拾遺張恂坐贓棄市;殿中侍御史張穆坐贓棄市。開寶六年:殺右拾遺馬適。開寶七年:太子中舍胡德衝坐隱官錢,棄市; 太子中允李仁友坐不法,棄市。開寶八年:知桂陽監張侃發前官隱沒羨銀,追罪兵部郎中董樞、右贊善大夫孔璘,殺之。

從上面摘抄的《宋史·太祖本紀》中的記載可以看到,趙匡胤本人就從來沒有放棄過用死刑懲治官員,且是成熟帝王的他又怎麼會讓威望遠不如自己的後代帝王放棄這一手段?強行束縛後代子孫的手腳,傷害的必定是皇權,趙匡胤不會那麼蠢。

再來看宋太宗趙光義,他的繼位爭議頗多,所以,他當上皇帝後大力拉攏文官集團,瘋狂增加科舉名額,除了為自己培養親信官員外,就是希望文官集團能幫他遮掩繼位的合理性,但在需要文官們幫助的同時,趙光義也沒有放棄殺人這一手段,《宋史·太宗本紀》中記載:

太平興國三年:泗州錄事參軍徐璧坐監倉受賄出虛券,棄市;侍御史趙承嗣坐監市徵隱官錢,棄市中書令史李知古坐受賕擅改刑部所定法,杖殺之詹事丞徐選坐贓,杖殺之。太平興國六年:監察御史張白坐知蔡州日假官錢糴糶,棄市。雍熙二年:殿前承旨王著坐監資州兵為奸贓,棄市。淳化二年:監察御史祖吉坐知晉州日為奸贓,棄市。端拱五年:秘書丞張樞坐知榮州降賊,棄市。

趙光義在位期間殺掉的文官也不少,宋朝的祖制跳不出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言論和行為,這兩位都在使勁殺人,還明明白白的記載在他們的本紀中,所謂的「祖制不殺士大夫」又從何而來?如果趙匡胤留有誓碑,趙光義可以不當回事,那麼宋真宗在位期間為何也有殺文官?例如鹹平五年,知榮州褚德臻坐盜取官銀,棄市」

很顯然,宋朝的兩位老祖宗都不會主動給子孫戴上權力枷鎖,宋朝的文官基本可以免於死刑是從宋仁宗趙禎執政時期才開始的,他對百姓仁,對官員同樣也仁,並且,因為宋仁宗的好脾氣,文官集團開始強行給他灌輸祖制有不殺士大夫的規定。

最早出面希望給皇帝灌輸這種思想的,是被譽為宋朝第一完人的範仲淹,宋仁宗慶曆年間,高郵知軍姚仲約放縱盜賊路過轄地而不管不顧,當時的宰相富弼認為論罪當殺,但範仲淹卻上書反對,並說服了宋仁宗,當富弼責怪範仲淹縱容犯罪時,他說了這麼一番話:

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它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

範仲淹在姚仲約事件上,他的立場是比較歪的,不是站在律法和皇權的角度上,而是為士大夫這個群體著想,在他的話語中也能看到,他說的是祖宗未嘗輕殺臣下」,而不是不殺,而他制止殺姚仲約,其目的是為了把輕殺變成徹底的不殺,讓此後的皇帝不能手滑

範仲淹的表述明顯撓到了全體文官心裡的癢處,這是好事啊,富弼聽到這個說法能不支持?於是,從範仲淹這次的行為開始,所有的文官們都在為此而努力,文彥博、蔡確、曾布、章惇等著名的宰相都曾公開對皇帝灌輸過類似思想,並告訴皇帝有一項祖制叫不殺士大夫。

宋朝的皇帝們能不知道這些言論的真假?他們難道看不到趙匡胤、趙光義執政時的真實情況記載?只不過習慣了而已,從宋真宗開始,宋朝的皇帝們其實大多都失去了開國二帝的狠心腸和果決,且隨著士大夫集團的日益龐大,皇權漸漸被壓制住,皇帝也無法真正說了算,久而久之,假的言論也因皇權日積月累的不作為變成了真的。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宋太祖誓碑之言其實是野史的記載,官方記錄是沒有的,宋朝的野史很有趣,因為士大夫集團的強大,他們不怎麼害怕皇權,很願意在各種筆記中記載一些皇家的隱私之事,包括斧聲燭影這樣的忌諱之事。想要更多的了解宋朝,小編推薦一套書籍《宋朝果然很有料》,裡面的故事更精彩。

相關焦點

  • 宋朝有料|趙匡胤暴死後兩個皇子也相繼猝死 趙光義露了什麼馬腳?
    有人說,這不很明顯麼,趙匡胤是被害死的,有幾個皇帝把皇位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兒子的,這分明就是殺兄篡位。可是,要知道趙光義在大宋建立的第二年就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在當時,這職位等同於「太子實習崗」,可不僅僅是個官職,要知道周后主柴榮就是從這個位置被培養的。
  • 揭秘:趙匡胤的離奇死亡之謎,弟弟趙光義的那些重大嫌疑
    通過相關文獻的記載,在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間和之後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不難看出趙光義的很多行為顯得非常詭異。文瑩的《續湘山野錄》詳細的記載了「斧聲燭影」這個故事,在這次燭光晚宴結束後,它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記載,記載的是「是夕,太宗留宿禁內」,這說明那天晚上趙光義是住在了皇宮之中。
  • 兄位弟承,趙光義無處可藏的行為痕跡,讓他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那麼趙光義到底需不需要對趙匡胤的去世負責呢?其實這是一件千古謎案,至今為止也沒能搞清楚。不過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的一絲蛛絲馬跡當中得出一種可能,這種可能就是趙光義與趙匡胤的去世有關。《涑水記聞》很多史實證明趙光義與趙匡胤之死脫不清關係。
  • 狽論南唐(增四)宋朝在君子館慘敗,責任人是趙光義而非李繼隆
    在宋遼戰爭史上,岐溝關大戰和君子館大戰時不得不書寫的重要篇章。在這兩場戰爭中,宋軍先勝後敗,耗盡了趙匡胤建國時留下的精銳部隊,使宋朝戰略攻勢的對遼策略被完全逆轉。對於這場兩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歷史學者們經過了無數次的分析,得出很多結論。如果說岐溝關大戰時主帥曹彬輕敵冒導致糧道被斷,那君子館的戰敗就與名將李繼隆脫不開關係了。
  • 宋朝時有個無能大臣,氣得皇帝對天起誓,「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被一群政治投機者黃袍加身後,中國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這就是宋朝。宋朝自從初期開始,不是在打仗的路上,就是在被人打的路上,他一個人要面對西夏和遼這兩個不安分的鄰居,可謂是亞歷山大。宋朝總送錢,但不代表他不記仇,遼朝欺負他,他記住了,找了個機會,借著遼朝生重病的時機和他的死對頭金朝一起聯手打了進來,直接滅亡了遼朝。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宋朝這時候春風得意的說道。金朝在和宋朝聯手欺負遼朝的時候發現宋朝很不經打,流氓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把遼朝乾死後,又接著找宋朝的麻煩,宋朝(北宋)一不小心就亡國了。
  • 他是宋朝最聰明的武將,假裝啞巴數十年,臨死前才揭開秘密
    宋朝從趙匡胤開始,一直都實行重文抑武方針,剝奪了武將的兵權。這些我們後世稱之為名將的人也不得善終,朝廷一直沒有停止對於武將的迫害。例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嶽飛這兩位就都死在皇帝或者是文官大臣手中。在宋朝的歷史上,有一位武將堪稱最聰明的武將,為了自保裝啞巴十多年,臨死前揭開秘密,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趙匡胤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後周禁軍殿前司都點檢,後周的禁軍分為兩部分,即殿前司、侍衛親軍司。趙匡胤的這個職位可謂是手握實權,還手握重兵。
  • 此人對趙匡胤說:10月20日晚上若是晴天,你可延壽10年|百家故事
    對於宋朝來言,最大的秘密莫過於「燭光斧影」之謎了。至今依然眾說紛紜。但大部人卻傾向,趙匡胤是被趙光義給害死的。雖司馬光在自己的《涑水紀聞》中極力大呼:太祖傳位晉王(趙光義)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趙匡胤之子:趙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同時,《續湘山野錄》也「翻開」記載,表示:司馬光說得對,我這裡還有神仙為證!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何用途?發明者是誰?為何皇帝也要戴
    宋朝帝王和大臣帽子的來歷最近比較流行漢服風,各種樣式的漢服裝飾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也讓我們對古代的穿衣風格感到好奇。古人的服飾真的和我們在各種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一樣嗎?古人是怎樣通過服飾來區分身份和地位的?影視劇和漢服風都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古代裝飾。其實,在古代服飾的穿搭是非常有講究的。帽子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分標誌。
  • 宋朝最聰明武將:裝啞巴十多年,臨死前揭開秘密,皇帝震驚
    宋朝統治時期,武將們一直受到歧視,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帝、文官集團從未停止過對武將的攻擊。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嶽飛,他們都死在了皇帝、文官集團的手中。在宋朝歷史上,有一位將領絕對堪稱是最聰明的,他為了自保,居然裝病十多年,直到臨死前才揭開這個秘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統治者中,十之八九都是冷血動物,趙光義更是冷血中的「偽君子」
    從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歷史事件裡,我們看到的只有六親不認的野心家和圍繞著權力進行的一場場勾心鬥角。宋太平興國四年,武功郡王趙德昭入宮,希望當叔父的宋太宗能賞賜那些在太原之戰中立下戰功的將士們,士兵為趙氏江山拋頭顱灑熱血,趙德昭有理由也有必要給他們討來應得的利益。趙德昭,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賀氏。乾德二年,任貴州防禦史。
  • 這兩個成語都和他有關
    可是自打被抓到北宋後,小周后不再屬於他了,北宋皇帝趙光義也愛上了小周后,倆人便成了情敵。據說,上面這首虞美人之詞是李煜在七夕夜所作,國讎家恨加之老婆被搶,李煜只能把所有的愁苦和對老婆的想念寄托在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裡。所以,趙光義看不下去了,正好找個藉口賜了李煜一杯毒酒,那首詞也變成了絕命詞。
  • 宋朝4大悍將,第4位力大如牛,挑著500多公斤重的擔子能健步如飛
    悍將在每個朝代都有,但有一個朝代,我們不得不說,那就是宋朝。因為在我們的傳統影響中,總以為宋朝軍事很弱,其實不然,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而且悍將都很厲害。比如下面四位。第一位是範延召。這個人我們恐怕不太熟悉,因為關於他的記載很少。根據零星的史料,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此人20歲的時候就身高兩米多,臂力超群,孔武有力,擅長騎馬射箭。這絕對具有悍將的資質。
  • 同是亡國時,為何南宋士大夫殉國的較多?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在南宋和明朝滅亡之際,南宋士大夫們的堅決抵抗和明朝大部分士紳階層的妥協,這一鮮明對比,一直讓人疑惑不解,都是傳承的同樣的思想,學的都是理學,表現為何卻大相逕庭?是保證江山穩固的很重要的標準一個朝代的江山穩固與否,老百姓的態度很重要,但在古代,上層統治者,即皇族和門閥、士大夫的關係是否融洽,是更重要的衡量標準,南宋和明朝時期,門閥已經消失,因此,主要看皇族和士大夫(宋朝和明朝中晚期,武勳階層都被壓制)的配合是否正常。
  • 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
    宦官,我們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類似於明朝那樣的東廠和司禮監的設置,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宦官亂政的現象那是層出不窮。歷史上有無數個朝代,一旦到了晚期,便開始出現宦官弄權的情況,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皇帝的貼身奴才,自然很容易大權在手。
  • 宋朝皇帝為何動不動就「賞」?這就是治國的「小心機」
    而就在這樣極端的不平衡條件之下,如果皇帝個人意識太過旺盛,那麼底下百姓大臣的奉獻意願也不會強烈,因此做好獎勵和震懾的平衡極為重要,在宋朝皇帝就十分熱衷於給自己的大臣獎賞東西,搞的宋朝皇帝不少人身上都背了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 宋朝的一種屈辱死法——「谷道破裂」,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陸遊《作雪》宋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之一,面對北方敵對勢力經常是毫無辦法,這一切最大的原因還是趙匡胤重文抑武。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自己建立政權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他深知一個有軍權的武將對皇帝的統治威脅有多大,所以本來不缺悍將的宋朝因為政策原因變得十分羸弱。軍事實力羸弱的結果就是容易遭到入侵,國內出現動蕩,百姓不得安寧。
  • 宋朝的天文學成就輝煌,為什麼沒有誕生傑出的天文學家?
    宋朝最先進的天文儀器,莫過於蘇頌在宋哲宗元祐年間領銜研製的水運儀象臺,又名「元祐渾天儀象」。這臺天文儀器總高12米,寬7米,以水力為動力,集渾儀、渾象和報時三大功能儀器於一體,底層為動力、傳動和報時裝置,中層為渾象,上層為渾儀,三部分儀器聯動並自動跟蹤天體運行。
  • 中國龍脈上只埋藏著三個人,墓葬一個比一個厲害,你知道有誰嗎?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遠處看乾陵就像是一位睡美人,它位於陝西省的梁山。 梁山南面的兩峰較低,最高的是北峰,此地是由長孫無忌和天文學太史令李淳風為唐高宗擇選的一處龍脈聖地。相傳,乾陵中的隨葬品單是金銀就有500多噸,其他的文物珍寶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