狽論南唐(增四)宋朝在君子館慘敗,責任人是趙光義而非李繼隆

2021-01-08 驚心鳥

在宋遼戰爭史上,岐溝關大戰和君子館大戰時不得不書寫的重要篇章。在這兩場戰爭中,宋軍先勝後敗,耗盡了趙匡胤建國時留下的精銳部隊,使宋朝戰略攻勢的對遼策略被完全逆轉。對於這場兩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歷史學者們經過了無數次的分析,得出很多結論。如果說岐溝關大戰時主帥曹彬輕敵冒導致糧道被斷,那君子館的戰敗就與名將李繼隆脫不開關係了。此戰之中,宋瀛洲都部署劉廷讓在君子館被耶律休哥的遼軍包圍,他向附近的滄州都部署李繼隆求援。李繼隆不救反退,致使瀛洲軍被滅,宋軍在河北的防線全面潰敗。

從史料中這種描述來看,很多人會把鍋扔到李繼隆頭上。認為他臨陣退逃,才導致了宋軍防線的崩潰。此後遼軍大股南下至深州、德州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河北百姓被遼軍劫掠,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而當時的宋朝朝廷也是這麼認為的,宋太宗趙光義大怒,下令將李繼隆召回,本來準備嚴厲處置的。但李繼隆回到汴梁後不但沒有被降罪,反而在一年後升為觀察使,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有的人認為是趙光義庇護了李繼隆,因為李繼隆的妹妹是皇后。可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來看,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隱藏的內情才是宋軍君子館戰敗的關鍵。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李繼隆在歷史上並非貪生怕死的懦夫,反而是最後一位抗遼名將。自李繼隆之後,宋軍對遼軍再無勝跡,甚至戰場上難以取得一點優勢。李繼隆作為北宋初年的名將是打出的,被網友們稱為耶律休哥的剋星。他對陣遼國名將耶律休哥勝多敗少,除了君子館外並無大敗,是遼國軍民頗為最為忌憚的北宋將領之一。我們在民間故事中看到不少楊家將抗遼的戰役,其中不少勝跡是取材於李繼隆抗遼的故事。從這個角度看,李繼隆這樣的名將,在君子館大戰中一反常態的退卻,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李繼隆是北宋開國元勳李處耘的長子,妹妹是趙光義皇后李氏,是宋朝著名的外戚名將。他在君子館大戰之前就已經戰績卓著,受到北宋將門世家的一致好評。在北宋平定後蜀和南唐的戰爭中,李繼隆立下大功,成為宋初名將的後起之秀,受到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讚揚。

趙光義平定北漢戰爭中,李繼隆擔任四面提舉都監,是攻打北漢都城太原的精銳部隊。北宋攻打遼國幽州的高梁河之戰中,李繼隆多次擊敗遼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趙光義敗退引發宋軍崩潰後,李繼隆率領軍隊斷後,讓名將耶律休哥不敢繼續追擊,開始了其遼軍剋星的戰鬥歷程。

在隨後的滿城大戰中,李繼隆公然反對趙光義留下的八陣禦敵的方略,改兩陣迎戰遼軍主帥耶律休哥和韓匡嗣。這種方略讓領兵大將崔翰非常為難,但作為監軍的李繼隆卻說「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於是宋軍臨敵變陣,殺了遼軍個措手不及,遼軍慘敗,被斬首萬級、俘三萬,宋軍殺敵約八萬人。然後李繼隆在雁門關再敗遼軍,在河西擊敗党項首領李繼遷,成為宋軍風頭最盛的名將。在雍熙北伐的大敗中,李繼隆再次承擔殿後責任。他收攏潰軍,讓宋軍有序撤退,不但讓耶律休哥無機可乘,還保存了宋朝軍力。

上述的這些戰績都說明李繼隆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所以說他臨陣撤退時懦夫行為,這是沒有道理的。分析整個君子館戰役的進程,可以發現這場戰爭的指揮者犯了很多的軍事錯誤。戰爭是發生在雍熙北伐之後,由遼國蕭太后發動的全線反擊。此戰發生在秋冬兩季,遼國精銳盡出,大規模的攻打北宋的邊關重地。此戰發生時,李繼隆以滄州都部署的職位坐鎮滄州。同時在戰線上具有同等指揮權的,還有瀛洲都部署劉廷讓、定州都部署田重進、雄州此時賀令圖、益津關守將李敬源、御前忠佐神勇指揮使桑贊、高陽關部署楊重進等人。

這場戰爭宋軍也是先勝後負,最終落得個精銳盡滅的結局。在戰爭初期,定州都部署田重進曾一度攻破岐溝關,收復易州,兵鋒直指遼軍大本營幽州。而遼軍則繞過田重進大軍,從固安和瓦橋關一帶南下,攻擊宋軍劉廷讓所駐紮的瀛洲。田重進怕後路有失,於是退回定州固守。

而劉廷讓則和益津關守將李敬源合兵迎擊遼國大軍,在君子館一帶發生戰爭。在劉廷讓出擊之前,曾把萬人精銳騎兵託付給李繼隆作為預備隊,希望戰爭陷入泥潭時可以緊急支援。可當劉廷讓在君子館陷入遼軍重重包圍時,李繼隆卻帶著精銳從滄州撤退到樂壽,讓劉廷讓在孤立無援中慘敗。

從史料中這種描述來看,劉廷讓在君子館的戰敗,李繼隆是要負責主要責任的。劉廷讓兵敗南逃後,也把矛頭指向了李繼隆。一時間李繼隆在宋軍中千夫所指,成為人人喊殺的懦夫。這種不救援友軍的行為,在軍隊中是非常惡劣的,按宋律必然處以極刑。雖然李繼隆是趙光義的大舅子,但也不可能絲毫不降罪,更何況當時朝廷已經輿論洶洶了。可趙光義卻在經過調查後力保李繼隆,這就讓人看不懂了。以趙光義一貫猜忌北方將門的習性,對於李繼隆這種將門子弟毫不客氣。就算看在李皇后面上,但貶官也是免不了的,為什麼反會升李繼隆的官呢?

分析這場戰爭發生時的環境,可以發現很多參考的信息。首先,這場戰爭雖然是遼國挑起的,但首先展開攻勢的卻是宋軍。田重進在定州這一路斬獲頗豐,是在整個戰局都敗壞時,讓人非常意外的。除了田重進外,還有劉廷讓、楊重進、李敬源、桑贊等宋軍將領的率軍出擊,唯獨李繼隆選擇了固守滄州。

這完全不符合遼攻宋守的戰前格局,更違背冬天作戰對宋軍不利的天氣因素。實際上在回顧戰敗經驗時,史書中最常提到的就是天氣驟然轉冷,天上下大雪,凍得宋軍弓弩都拉不開了。由此可見,在冬天寒冷時期出城與遼軍野戰,實在是非常錯誤的選擇,也違反其軍事常識。

因此君子館戰敗的第一錯誤不是李繼隆不救劉廷讓,而是眾多宋軍將領違背軍事常識,冬天出城與遼軍野戰。實際上在戰爭初期,遼軍很難佔到便宜,就連小小的滿城縣,都讓遼軍損兵折將。如果幾位宋軍將領固守城池,以守待攻,在冬天的嚴寒下遼軍獲勝的可能性極低。這樣的軍事常識應該是每個宋軍將領都具備的,不應該犯下如此大錯。即便是劉廷讓這種十多年沒有上過戰場的老將,也不應該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然而除了李繼隆都犯了這個錯誤,這就讓人感到非常蹊蹺了。難道宋軍將領的腦子集體都秀逗了?

除了天氣驟冷和後勤不足的原因外,劉廷讓和李敬源大張旗鼓的向幽州靠近也是非常奇葩的選擇。打仗的行軍路線都是要保密的,這點作為老將的劉廷讓不可能不知道。他們這種大張旗鼓的做法,只能引來遼軍主力,結果被耶律休哥包圍在君子館。這種低能的做法顯然不是老將該有的素質,而是有著其他的原因。從劉廷讓向李繼隆求援,和提前將精銳騎兵派給李繼隆看,這顯然是做好了誘餌的打算,力圖誘出遼軍主力,聚而殲之。而李繼隆的做法卻是放棄攻打遼軍,向後撤退到樂壽固守。

從當時的戰局布置來看,田重進、賀令圖和李繼隆都處於戰略支援的位置,他們都是聚殲遼軍的勝負手。然而這三支部隊都沒有支援君子館戰場,可見君子館戰敗不是李繼隆一個人的責任。其中賀令圖中了耶律休哥的詐降計,被人連指揮部一鍋端了,根本毫無反抗。田重進所在的定州,和君子館戰場中間的祁州被遼軍攻佔,支援路線被切斷。李繼隆帶著精兵前往君子館匯合,半路發覺遼軍太多,戰事艱難,果斷回退到了樂壽。從這個情況看,耶律休哥明顯搞了個圍點打援的戰術,等著三路宋軍往君子館的坑裡跳。

賀令圖自以為是,結果被人抓了俘虜,後來直接投降遼國。田重進和李繼隆見形勢不對,乾脆佔據要點固守,沒讓遼軍的陰謀得逞。在君子館大敗之後,遼軍幾乎控制了整個河北,軍隊最南延伸到深州和德州。然而田重進固守的定州,李繼隆固守的滄州卻沒有遼軍。遼軍南下就是從這兩個地方中間的空隙地帶,顯然是非常忌憚兩邊固守的宋軍。從這個戰後格局來看,耶律休哥把河北宋軍一網打盡的戰略意圖沒有完全實現,田重進和李繼隆成為威脅遼軍的兩顆釘子。正是因為這兩顆釘子存在,遼軍無法長期佔領河北,劫掠一番後就返回了幽州。

所以李繼隆選擇不救劉廷讓,固守原有的地盤,在軍事上是很有道理的。正如他所說,既是保留殘存的宋軍實力,也是限制遼軍戰略攻勢的做法。以當時的軍力對比,就算田重進和李繼隆都撲向君子館,也不夠幾十萬遼軍吃的。如果這兩支軍隊都被一股腦的坑了,那黃河以北就真成無人之境了。

而從軍事角度看,那劉廷讓等人的反常操作就很難解釋了。他們在戰爭中犯的錯誤都是非常低級的,都不應該是這些沙場老將應該有的。結合當時宋遼戰爭的格局來看,可以推測他們離開城池,在冬天去和遼軍打野戰,這並非個人選擇,而是聽命於某個高級軍事顧問。

以宋軍之前在高梁河和岐溝關兵敗的經驗教訓來看,這個軍事顧問多半是趙光義本人。當時劉廷讓、田重進、李繼隆等人都是平級,並不能互相統屬,能全面調動的就只有遠在東京汴梁的趙光義和樞密使。以滿城大捷的經驗看,趙光義是出了名的喜歡遙控指揮,滿城大捷就是因為李繼隆否定了趙光義留下的陣圖,才取得了逆襲耶律休哥的大勝。後來在唐河和徐河之戰中,李繼隆也是兩次否定朝廷的作戰方略,兩次大敗耶律休哥,差點將其殺掉。由此可見,李繼隆在軍事上是非常不給趙光義面子的,所以在君子館大戰中我行我素也就不意外了。

總結君子館戰爭失敗的經驗,其根本原因還是趙光義搞將從中御,從東京汴梁遙控指揮作戰所造成的失敗。由於前方將領互不統屬,又不敢違背趙光義低能的戰爭指揮技能,最終給數十萬遼軍送了人頭。而李繼隆則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選擇合理的軍事策略,才給宋軍留下了最後的精銳。

所以戰爭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是劉廷讓或李繼隆,而是趙光義本人。趙光義自己也知道又坑了人,沒有理由處理李繼隆,選擇力保來挽尊。正是李繼隆這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性格,才讓他在對遼作戰中所向披靡,成了名將耶律休哥的剋星。而李繼隆之後再無這種將領,宋軍對遼作戰也就有敗無勝了。

相關焦點

  • 李煜:一位被帝位耽誤的詞帝,他是文壇之幸但是南唐百姓之不幸!
    李煜出生於南唐帝王家,他排行第六,前面有四個哥哥都死了,只剩一個大哥了,按說李煜非嫡非長,這輩子是怎麼也做不了皇帝的,誰料想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唯一的哥哥居然掛掉了,李煜一不小心就登上了皇位,做了皇帝。
  • 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那麼,宋朝到底有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對士大夫及文官動刀子?是否真有這麼一個把皇權徹底關進籠子,且對士大夫們毫無制約的祖制?小編翻遍有關宋朝的史書,一直沒有找到過相應的記載,也沒有看到有哪位宋朝皇帝留下過不殺士大夫的祖制。
  •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兩個錯生帝王家的藝術天才
    這顯得開封城滄桑又寂寞,趙匡胤已經對南唐的土地垂涎三尺,此時的李煜卻忙于禁苑尋春,飲酒作詩,他覺得鮮花易謝,好年華也會隨時光而去,花朵一歲一枯榮,好年華卻從不回頭。於是寫了那首有名的《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閒評,詩隨羯鼓成。」
  • 宋朝有料|趙匡胤暴死後兩個皇子也相繼猝死 趙光義露了什麼馬腳?
    公元976年,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暴斃,生前沒立過太子,死時也沒有遺詔確定誰為繼承人。對於趙匡胤的死因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宋史·太祖本紀》只寥寥幾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隨後,其弟趙光義(宋太宗)匆匆忙繼了位,兩個月後還迫不及待地改了年號。
  • 兄位弟承,趙光義無處可藏的行為痕跡,讓他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如果趙光義真的奪權,那麼歷史當中有些證據能夠證明他的皇位來路不明呢?趙匡胤有四個親兒子,怎麼都不會輪到趙光義當皇帝,那麼趙光義為何能夠當上皇帝呢?在事發當晚,也就是趙匡胤去世的那一晚,趙光義有可能留在宮中,之所以不確定趙光義是否留在宮中,主要是因為史書對此記載不一,有的稱趙光義沒有留宿。《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雲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但是有的文獻記載卻稱趙光義留宿宮中。例如在《續湘山野錄》當中就記載了趙光義留宿宮中。除此之外,《涑水記聞》稱趙光義在宮中喝完酒之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 揭秘:趙匡胤的離奇死亡之謎,弟弟趙光義的那些重大嫌疑
    趙匡胤離奇死亡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順利的成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這場皇位更迭並沒有採用我國歷史上常見的父死子繼,反而是罕見的兄終弟及。趙匡胤死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人們不禁會懷疑是趙光義謀害了他的哥哥。
  • 天理循環報應不爽:陰謀算計了一輩子的趙光義,晚年終究自食惡果
    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生於公元965年,自幼聰穎的趙元佐深得父親喜愛。早年間趙元佐曾追隨父親徵戰太原,屢立奇功,因功被封為楚王。由於,趙光義的皇位獲得的方式有些政治問題,所以他並沒有立太子。雖說如此,但趙光義已打算讓趙元佐成為自己的接班人,這一點,從宋太宗讓趙元佐住在東宮上便可見一斑。
  • 農村傳說中的狽,真實的存在過嗎?狽比狼還要厲害嗎?看完明白
    提起狽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狼,畢竟沒人見過狽,但都見過兇狠的狼。在我國農村地區流傳著無數和狽相關的傳說,最常聽到的就是:狽是混進狼群的動物,長著白色毛,能直立行走,月圓夜會偷偷跑到人們家裡偷小孩。類似的傳說有很多,大都和狼有關,狼狽為奸、狼狽不堪都是用來形容狼和狽關係的詞語。
  • 他是宋朝最聰明的武將,假裝啞巴數十年,臨死前才揭開秘密
    宋朝從趙匡胤開始,一直都實行重文抑武方針,剝奪了武將的兵權。這些我們後世稱之為名將的人也不得善終,朝廷一直沒有停止對於武將的迫害。例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嶽飛這兩位就都死在皇帝或者是文官大臣手中。在宋朝的歷史上,有一位武將堪稱最聰明的武將,為了自保裝啞巴十多年,臨死前揭開秘密,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趙匡胤還做過一段時間的後周禁軍殿前司都點檢,後周的禁軍分為兩部分,即殿前司、侍衛親軍司。趙匡胤的這個職位可謂是手握實權,還手握重兵。
  • 狼狽為奸裡的狽到底是什麼「動物」?網友說狽曾在山西被現場目擊
    很多朋友小時候肯定都學習過「狼狽為奸」這個成語,說的是狼和狽兩種動物經常勾結在一起去幹壞事,但由於狽沒有行走能力,所以一般都是趴在狼的背上。狽聰明狡猾,狼行動敏捷,它倆組合起來幹壞事來,可謂「所向披靡」。儘管這個成語故事很是深入人心,但我相信很多朋友是不是都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狽」到底是什麼動物?我們為何從沒有見過狽嗎?
  • 狼與狽:「狽」出生就有缺陷,連路都不會走,卻是整個狼群的軍師
    指的是壞人相互勾結做壞事,可今天我們不講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來談談「狼狽為奸」中的「狽」是何物。在傳說故事中狽是狼與狐狸雜交,1000對中才可能生出一隻狽,而狽生下來就背負著整個狼群的命運。狽生來就有缺陷,正常的狼是前腳長,而狽是後腳長,這也導致了狽天生不能自己獨立行走,必須讓健壯的狼背著走。
  • 宋朝的天文學成就輝煌,為什麼沒有誕生傑出的天文學家?
    導語我國古代天文學長期以來領先全球,並在宋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宋朝在天文儀器製造、天象觀測記錄、恆星測量與星圖繪製上都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天文學資料。遺憾的是,儘管宋朝天文學成就斐然,卻沒有誕生一位真正杰出的天文學家,也沒有促進天文學的深入發展。
  • 宋朝最聰明武將:裝啞巴十多年,臨死前揭開秘密,皇帝震驚
    宋朝統治時期,武將們一直受到歧視,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帝、文官集團從未停止過對武將的攻擊。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嶽飛,他們都死在了皇帝、文官集團的手中。在宋朝歷史上,有一位將領絕對堪稱是最聰明的,他為了自保,居然裝病十多年,直到臨死前才揭開這個秘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
    但是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未出現過宦官弄權的情況,這個朝代就是宋朝。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天子的權威就一落千丈,自此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愈演愈烈。宦官專權,掌握皇帝生死廢立;藩鎮割據,開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亂局。縱觀歷史,宦官專權的頂峰無過於唐代。而究其原因,在於皇帝失去了對軍權的掌握,以至於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繫於宦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