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講究風水,而「龍脈」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的。古代風水又有: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其中「龍「指地理脈絡,也就是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古書載:」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也就是說如果山脈像傳說中的龍一樣,蜿蜒綿遠,飄忽逶迤,則稱為龍脈。
崑崙山
在風水學中,崑崙山被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龍脈由崑崙而起,發源到世界各地。如果在龍脈周圍還有水流,那則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在古代,這樣的地方一般都是皇陵的最佳選擇之地。神奇的是,有三座皇陵,因建在龍脈靈氣聚集之地,千百年來都沒有人能將之打開。
這三座陵墓中,歷史最短的是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遠處看乾陵就像是一位睡美人,它位於陝西省的梁山。
梁山南面的兩峰較低,最高的是北峰,此地是由長孫無忌和天文學太史令李淳風為唐高宗擇選的一處龍脈聖地。相傳,乾陵中的隨葬品單是金銀就有500多噸,其他的文物珍寶更是數不勝數。
秦始皇陵
第二座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是個格外迷信的人,曾經派人去蓬萊尋長生不老藥,不僅如此,他對自己死後的生活也很在意。
秦始皇陵修建了近40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對於陵墓的選址,秦始皇也很講究。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一塊極為理想的風水寶地。秦始皇陵的布局仿照鹹陽都城,呈一個回字形,佔地面積56平方千米。對秦兵馬俑的發掘仍在進行中,而這還僅是秦始皇陵的一個區域。這2000多年來,無數能工巧匠都沒能將秦始皇陵的地宮打開。
黃帝陵軒轅廟
黃帝的陵墓。黃帝陵,位於陝西橋山,古稱「橋陵」,是古人祭祀黃帝的地方。
黃帝陵,並沒有黃帝的遺體。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而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後,忽有金龍降下,載著黃帝飛上天空。所以黃帝陵僅僅是後人為了紀念他的一個衣冠冢。這一處陵墓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人對之有賊人之心,所以千百年來保存完好。
關於龍脈的其他故事
去過太原的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何這裡會被稱為龍城,是這裡曾經出過千古一帝,還是曾有神龍在此處現身?
隋唐時期,李淵、李世民父子從太原起兵,直攻洛陽。在打下江山後,李淵父子選擇了長安作為國都,太原成了大唐的發跡之地。一時間,世人都稱呼太原為龍城。
趙氏兄弟一統天下,建立了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性格豪爽,對於很多傳言都能一笑了之。可他的弟弟卻不同,在哥哥死後,他繼承了皇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對於他的繼位,歷史上謠言頗多,畢竟一個身體強壯的帝王在五十歲就突然離世,確實容易讓人遐想。
可偏偏對於這樣的大事,史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連趙匡胤是怎麼死的都沒有提起一字半句。
所有的矛頭都指向趙光義。趙光義生怕自己的龍椅坐不穩,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也頗為在意。太原就成了他的心頭大患,畢竟此地在三百多年間連續出了五朝皇帝是不爭的事實。寢食難安的趙光義決定先下手,徹底斷絕此地的龍脈,讓宋朝從此流芳百世。
由於太原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草原絲綢之路,太原都是交接點。
不到三年的時間,新的太原城就在城北四十餘裡的唐明鎮重新崛起。這樣的速度讓趙光義再次心驚,他害怕自己之前的努力沒有完全起作用。身邊的大臣為他排憂解難,請來了有名的風水高人。
這位大師來到太原仔細勘察後,給出了一個主意:在太原的龍脈上修建丁字路,丁就是釘,龍脈被釘死,自然就不會出帝王了。從此太原沒有了十字路,所有的十字路都被修成丁字路。詩人元好問在經過此地時,還感嘆了一句:「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詩句中的并州正是太原的別稱。
直到近幾十年,這裡的丁字路才逐漸消失。不過一些小路口還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樣子。
可讓人奇怪的是,曾經的七朝古都太原,自宋朝以來再也沒有出過一個皇帝、一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