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王之家,何來親情可言?
從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歷史事件裡,我們看到的只有六親不認的野心家和圍繞著權力進行的一場場勾心鬥角。宋太平興國四年,武功郡王趙德昭入宮,希望當叔父的宋太宗能賞賜那些在太原之戰中立下戰功的將士們,士兵為趙氏江山拋頭顱灑熱血,趙德昭有理由也有必要給他們討來應得的利益。
趙德昭,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賀氏。乾德二年,任貴州防禦史。開寶六年,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平興國元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太平興國三年,加任檢校太尉。
可以說,趙德昭此舉中規中矩,我們很難從中挑出任何毛病。
第一,打了勝仗就該賞,這是自有「軍隊」這一概念以來就延續下來的慣例,哪個朝代都不例外。就算打了敗仗吃了大虧,也得象徵性地給軍人家屬發放點撫恤,這才是體恤將士的表現。倘若,國家摳門到一文錢都不捨得出,那麼,將來還哪會有人肯為大宋賣命?
明末各地將士為何對大順軍聞風而降?還不是因為朝廷撥付的軍餉不足以論功行賞,大夥拿不到應得的賣命錢?
故此,趙德昭有必要替平定太原的士兵們要份賞錢。
第二,趙德昭這是在為趙家的天下考慮。對於趙德昭本人來說,賞不賞根本無可厚非,畢竟一文錢也鑽不進他的腰包。但對於大宋江山來說就不是這樣了,若不能做到賞罰分明,將士們勢必會士氣低迷,這將直接影響到將來的戰爭。
所以說,趙德昭雖然不是皇帝,但他是宗室內的一份子,他有必要提醒自己的叔父善待士兵。
第三,趙德昭認為自己在叔父心中頗有地位,能夠說服趙光義。與其他臣子相比,趙德昭可不是「打工仔」,他是根紅苗正的「自己人」。作為當今聖上的本家親戚,又是趙光義最喜歡的侄子之一,趙德昭覺得自己完全能夠讓叔父掏這筆錢。即便不看自己的面子,也得看先皇的面子吧?
然而,趙德昭根本沒想到,自己認為名正言順的舉動,在叔父趙光義看來卻成了謀反之舉。一代賢王趙德昭,竟因為這樣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送了命。
昔日在戰場上,由於形勢混亂,眾將尋不到趙光義,有將士提議扶持趙德昭登基,險些再次重演「黃袍加身」的歷史事件。倘若,趙德昭能意識到這件事給趙光義心裡造成的衝擊,再來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估計他根本不會做出這種愚蠢之事。
所謂封建,講究的是什麼?
無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些身份,是萬萬不能僭越的。
皇帝老兒最擔心的是什麼?
就是害怕有人像趙匡胤一樣,也演一出「黃袍加身」,江山易主。
所以,有些人即便沒有謀反之心,只要他的舉動有搶皇帝風頭的苗頭,那他的人頭便多半要落地了,沒準連他的老婆孩子都得遭殃。這一點,即便是在皇室內也不能倖免,甚至,更加嚴重。
以至於,當趙德昭信心滿滿地站在大殿上,替立下汗馬功勞的兄弟們論功請賞時,趙光義的臉色越來越黑。趙德昭誇誇其談,卻沒想到自己的叔父竟暴起拍案,大怒道:「你想要賞賜他們?那就等你當上皇帝再說吧!」
不論是哪個朝代,只要皇帝對你說出了這番話,那麼,你多半就沒有多久好活了。趙德昭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已時日無多,乾脆不勞煩叔父出手,自己回到家中自盡了。可想而知的是,即便他沒有選擇這條絕路,用不了幾天宮裡亦會送來毒酒白綾。
趙光義想要殺掉趙德昭,可以用到的理由太多了,與其受辱,倒不如自行了斷。
《續資治通鑑長編》裡提到,趙德昭自盡之時,趙光義還假模假樣地哭泣道:「痴兒何故如此?」可侄子剛死沒幾天,趙光義便在皇宮裡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慶功宴,在慶功宴上大力嘉獎了那些立下戰功的武將,出手十分闊綽。看趙光義的架勢,簡直已經忘了侄子的慘死。
此時的趙光義,滿腦子都是除掉政敵之後的酣暢淋漓,總算是將趙德昭這枚眼中釘肉中刺拔掉了,再也沒人敢惦記自己的皇位了,快哉快哉!
可以說,統治者裡,十之八九是冷血動物。他們所考慮的,就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明君也好,昏君也罷,只要有人以任何理由觸及到皇權,必將其殺之後快。
「人面獸心」四字是對統治者的終極詮釋,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和事物都是他們操權的棋子。這是北宋八賢王趙德昭,用性命給後人留下的啟示。
參考資料: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