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禮儀來說不僅體現在言語上的得體,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們的生活中來看,穿衣得體也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因此,古人一直都很重視服飾禮儀。在服裝中,帽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生活中,帽子是我們用來禦寒的工具。但是,在古代帽子的意義不同於現代,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古者,冠與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飾也叫頭衣,是穿戴在頭上的服飾。《論語·冠義》中記有:'冠者,禮之始也。因此,在古代冠是非常重要的服飾之一,有著重要的地位。
宋朝帝王和大臣帽子的來歷
最近比較流行漢服風,各種樣式的漢服裝飾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也讓我們對古代的穿衣風格感到好奇。古人的服飾真的和我們在各種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一樣嗎?古人是怎樣通過服飾來區分身份和地位的?影視劇和漢服風都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古代裝飾。其實,在古代服飾的穿搭是非常有講究的。帽子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分標誌。
我們在影視劇中或是歷史資料中看到,古代的帝王在穿著上是有非常大的區別。帝王們的服飾相比大臣們的服飾,要更貴重一些。而且,更能體現出自己的身份。歷代帝王的服飾都以龍紋為裝飾。帽子更是體現出帝王獨特氣質的象徵。但是,宋朝帝王的裝束卻是特立獨行的。在宋朝帝王的衣服與大臣們有所不同,但是頭上戴的帽子卻是相同的。那麼,宋朝帝王和大臣們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又叫什麼名字呢?
俗話說:沒有規律不成方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講原則,不能肆意妄為。在重要場合,竊竊私語或者是交頭接耳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但是,我們很難想像在嚴肅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現了交頭接耳的現象。這對於高高在上的帝王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尊重。在歷朝歷代,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但是,面對這樣的現象,作為一國之君又不能當面發威。很多時候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同樣,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趙匡胤的身上。
趙匡胤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君王,他的成功也是十分的傳奇。我們在電視劇中,通常看到朝堂是非常嚴肅的地方。但是,現實卻並非如此。趙匡胤在上早朝時,發現他坐在龍椅上講話,在朝堂底下站著的大臣們並沒有認真聽他講話。相反,這些大臣們相互間交頭接耳的講話。看到這樣的情況,坐在朝堂上的趙匡胤,對於他們這種不禮貌的行為,認為是在藐視皇權。可是,作為帝王又不能對他們直接發火。為了解決這樣的局面,趙匡胤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大臣們交頭接耳,都是緊緊挨在一起。防止他們相互間說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保持距離。趙匡胤為了能夠讓他們保持距離,便想到在帽子上做文章。於是,他命人在大臣的官帽上,以竹篾為骨架支撐。在帽子兩側各做一尺來長的延伸,類似於翅膀的形狀。沒有想到,這樣一頂帽子就解決了大臣們交頭接耳的問題。
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讓大臣們互相聊天的時候很不方便,即使想挨在一起也很難做到。不僅如此,帽子產生的距離讓他們很難聽清楚對方的講話。這樣一來,為了避免尷尬,大家都保持距離沉默不語。相反,在朝堂上只能面對高高在上的帝王。趙匡胤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解決了歷代朝堂上大臣們交頭接耳的行為。既解決了大臣們不禮貌的行為,也提高了朝堂威嚴,可謂是一舉兩得。
宋朝帽子與其他朝代帽子的區別
相傳,帽子是由黃帝發明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此時,帽子被稱為冠或者冕。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制度的改變,逐漸演變成了完整的服飾制度。並且,冠和冕得佩戴有嚴格的等級區分。《釋名》中記載:"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在古代,男子年滿20歲就可以行冠禮,也標誌著成年。此時,冠就成為成年男子的常用服飾之一。
但是,冠也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佩戴。冕則是天子以及諸侯、大夫們才能佩戴的冠。在冠冕中,以帝王的冠冕為尊,也只能是最高權力者才能佩戴的帽子。在歷代,帝王的冠冕大體上一致,在形狀上的改變不是很大。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始皇時期,冠冕的發展已經有嚴格的要求。冕旒的出現,成為歷代帝王形象的標誌。冕旒上的流蘇,不僅可以增加皇帝的威嚴和神秘感,也讓下面的大臣們看不清君主的表情,不能揣測聖意。
在隋唐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逐漸開放。帽子的特殊象徵意義開始弱化,走向民間。帽子逐漸地融入到讀書人和有錢的商人之間。但是,在製作上有嚴格的要求,被稱為書生帽和商人帽。到了宋朝,帽子就比較盛行,就連普通男子都可以戴帽子出行。只是,在帽子上進行了等級區分。宋朝帽子不同於其他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帝王和大臣們戴的帽子也是十分相似的。
在宋朝,長翅帽也叫做平角幞頭。宋朝的這種長翅帽雖然避免了大臣的交頭接耳,但是也有弊端。因為帽子設計的特殊性,這種帽子有時很難保持平衡。稍有不慎就會擺來擺去,對於注重禮儀的古人來說是有失體面的。因此,這種帽子平時可以不用佩戴。
歷代帽子發展和宋朝帽子的區別
在歷朝歷代,冠冕象徵了人們的身份和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上的開放,帽子的身份象徵雖然逐漸地淡化。但是,在等級上的區分還是十分的明顯。宋朝時期,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帝王的帽子卻和大臣的帽子很相似。那麼,宋朝帝王為什麼要戴和大臣相似的帽子呢?在宋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和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有關。從帽子的佩戴規定上,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等級區分。在宋朝建立後,為了避免唐朝藩鎮之亂的教訓。
宋朝在選拔制度上比較重文抑武。同樣在朝為官,文官的地位明顯高於武官。為了能夠永葆基業,宋朝比較重用文人,這也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趙匡胤也曾下令"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可以說,宋朝時期的士大夫享有極高的地位。宋朝的帝王之所以佩戴和大臣相似的帽子,是為了和大臣之間拉近距離,實現"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而宋朝歷代君王都嚴格遵守這樣的制度,也是為了遵循先祖的遺訓。
結語
冠冕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國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冠冕文化中,我們也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變化和發展。
參考資料:
《釋名》《論語·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