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何用途?發明者是誰?為何皇帝也要戴

2021-01-15 子衿說史

前言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禮儀來說不僅體現在言語上的得體,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們的生活中來看,穿衣得體也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因此,古人一直都很重視服飾禮儀。在服裝中,帽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生活中,帽子是我們用來禦寒的工具。但是,在古代帽子的意義不同於現代,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古者,冠與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飾也叫頭衣,是穿戴在頭上的服飾。《論語·冠義》中記有:'冠者,禮之始也。因此,在古代冠是非常重要的服飾之一,有著重要的地位。

宋朝帝王和大臣帽子的來歷

最近比較流行漢服風,各種樣式的漢服裝飾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這也讓我們對古代的穿衣風格感到好奇。古人的服飾真的和我們在各種影視劇裡面看到的一樣嗎?古人是怎樣通過服飾來區分身份和地位的?影視劇和漢服風都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古代裝飾。其實,在古代服飾的穿搭是非常有講究的。帽子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分標誌。

我們在影視劇中或是歷史資料中看到,古代的帝王在穿著上是有非常大的區別。帝王們的服飾相比大臣們的服飾,要更貴重一些。而且,更能體現出自己的身份。歷代帝王的服飾都以龍紋為裝飾。帽子更是體現出帝王獨特氣質的象徵。但是,宋朝帝王的裝束卻是特立獨行的。在宋朝帝王的衣服與大臣們有所不同,但是頭上戴的帽子卻是相同的。那麼,宋朝帝王和大臣們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又叫什麼名字呢?

俗話說:沒有規律不成方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講原則,不能肆意妄為。在重要場合,竊竊私語或者是交頭接耳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但是,我們很難想像在嚴肅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現了交頭接耳的現象。這對於高高在上的帝王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尊重。在歷朝歷代,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但是,面對這樣的現象,作為一國之君又不能當面發威。很多時候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同樣,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趙匡胤的身上。

趙匡胤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君王,他的成功也是十分的傳奇。我們在電視劇中,通常看到朝堂是非常嚴肅的地方。但是,現實卻並非如此。趙匡胤在上早朝時,發現他坐在龍椅上講話,在朝堂底下站著的大臣們並沒有認真聽他講話。相反,這些大臣們相互間交頭接耳的講話。看到這樣的情況,坐在朝堂上的趙匡胤,對於他們這種不禮貌的行為,認為是在藐視皇權。可是,作為帝王又不能對他們直接發火。為了解決這樣的局面,趙匡胤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大臣們交頭接耳,都是緊緊挨在一起。防止他們相互間說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保持距離。趙匡胤為了能夠讓他們保持距離,便想到在帽子上做文章。於是,他命人在大臣的官帽上,以竹篾為骨架支撐。在帽子兩側各做一尺來長的延伸,類似於翅膀的形狀。沒有想到,這樣一頂帽子就解決了大臣們交頭接耳的問題。

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讓大臣們互相聊天的時候很不方便,即使想挨在一起也很難做到。不僅如此,帽子產生的距離讓他們很難聽清楚對方的講話。這樣一來,為了避免尷尬,大家都保持距離沉默不語。相反,在朝堂上只能面對高高在上的帝王。趙匡胤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解決了歷代朝堂上大臣們交頭接耳的行為。既解決了大臣們不禮貌的行為,也提高了朝堂威嚴,可謂是一舉兩得。

宋朝帽子與其他朝代帽子的區別

相傳,帽子是由黃帝發明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此時,帽子被稱為冠或者冕。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制度的改變,逐漸演變成了完整的服飾制度。並且,冠和冕得佩戴有嚴格的等級區分。《釋名》中記載:"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在古代,男子年滿20歲就可以行冠禮,也標誌著成年。此時,冠就成為成年男子的常用服飾之一。

但是,冠也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佩戴。冕則是天子以及諸侯、大夫們才能佩戴的冠。在冠冕中,以帝王的冠冕為尊,也只能是最高權力者才能佩戴的帽子。在歷代,帝王的冠冕大體上一致,在形狀上的改變不是很大。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始皇時期,冠冕的發展已經有嚴格的要求。冕旒的出現,成為歷代帝王形象的標誌。冕旒上的流蘇,不僅可以增加皇帝的威嚴和神秘感,也讓下面的大臣們看不清君主的表情,不能揣測聖意。

在隋唐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逐漸開放。帽子的特殊象徵意義開始弱化,走向民間。帽子逐漸地融入到讀書人和有錢的商人之間。但是,在製作上有嚴格的要求,被稱為書生帽和商人帽。到了宋朝,帽子就比較盛行,就連普通男子都可以戴帽子出行。只是,在帽子上進行了等級區分。宋朝帽子不同於其他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帝王和大臣們戴的帽子也是十分相似的。

在宋朝,長翅帽也叫做平角幞頭。宋朝的這種長翅帽雖然避免了大臣的交頭接耳,但是也有弊端。因為帽子設計的特殊性,這種帽子有時很難保持平衡。稍有不慎就會擺來擺去,對於注重禮儀的古人來說是有失體面的。因此,這種帽子平時可以不用佩戴。

歷代帽子發展和宋朝帽子的區別

在歷朝歷代,冠冕象徵了人們的身份和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上的開放,帽子的身份象徵雖然逐漸地淡化。但是,在等級上的區分還是十分的明顯。宋朝時期,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帝王的帽子卻和大臣的帽子很相似。那麼,宋朝帝王為什麼要戴和大臣相似的帽子呢?在宋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和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有關。從帽子的佩戴規定上,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等級區分。在宋朝建立後,為了避免唐朝藩鎮之亂的教訓。

宋朝在選拔制度上比較重文抑武。同樣在朝為官,文官的地位明顯高於武官。為了能夠永葆基業,宋朝比較重用文人,這也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趙匡胤也曾下令"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可以說,宋朝時期的士大夫享有極高的地位。宋朝的帝王之所以佩戴和大臣相似的帽子,是為了和大臣之間拉近距離,實現"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而宋朝歷代君王都嚴格遵守這樣的制度,也是為了遵循先祖的遺訓。

結語

冠冕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國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冠冕文化中,我們也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變化和發展。

參考資料:

《釋名》《論語·冠義》

相關焦點

  •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有啥用?誰研究發明的?連皇帝也必須戴
    宋朝皇帝為了維護朝堂秩序,突發奇想,發明了兩根帶著嘗試的官帽。對此大家都很好奇,這兩根長翅有啥作用?到底是哪個宋朝皇帝發明的?同樣皇帝本人為啥也得戴?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作用是啥?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朝代,當時當官的人穿的很不錯,但就是官帽讓人覺得非常難以接受。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宋朝皇帝的帽尾為何那麼長?有人說是為了平衡,您覺得呢?
    新朝新氣象,怎麼在禮制範圍下做一些修改,這是宋朝建立初期對於指定服飾制度的困擾。最終宋太祖規定皇帝的冕服為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宋史》中是這麼記載的:大裘之制。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伺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而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 古代帽子簡史:宋代官帽的長耳朵,是太祖發明,為防止官員私語
    因此他們常常教育學生,要有軒冕之志,鼓勵學生走上仕途之路。 而此時的老百姓就只能用頭巾把頭髮束起來。窮人地位更低,大多只能用麻繩束髮。 到了漢朝,對於戴帽子有了更明確的規定,此時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
  • 一代帝王失言於大將,他也是被逼出來的大發明家,你知道是誰嗎?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其有過人的帝王之道,也有過人的馭人之術,但是也因為他有過人的馭人之術,他成了一名大發明家,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你去了解一下大宋朝的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柴榮手下的一元大將,因為倍受柴榮的器重,所呢掌管著殿前殿軍。
  • 中國歷史上十個你不知道的冷知識(下)
    「當皇上就好好當,別瞎認祖宗」唐朝姓李,是老李家的江山,但唐朝還有一位聖祖皇帝你知道麼?這位聖祖就是老子李耳。李氏王朝有一丟丟胡人血統,起初大家也沒當回事。可老李家要臉啊,不想因為這點瑕疵被人叫胡人王朝。
  • 清朝官帽的級別之分,九品官帽令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我們都看過清朝的電視劇,在皇帝上早朝時,百官群列。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官帽。這個是他們身份的象徵。有沒有人注意過官帽上面的花球是由不同的材料構成。這體現了他們官的等級,從一品到九品,官帽上面的花球的材料越來越珍稀。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
  • 樹上為何被釘上黃色黏紙? 園林部門:粘有翅蚜蟲
    樹上為何被釘上黃色黏紙?園林部門:系黃黏板,用來粘有翅蚜蟲圖為樹木上的黃色黏紙。錢琨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錢琨)「道路兩旁的樹上都被釘上了黃色紙張,這是咋回事?會不會對環境有害?」日前,市民趙女士撥打本報新聞熱線反映,近日她途經西山道時發現路南側綠化帶內的樹木上都掛著黃色紙張,不知是何用途。  記者來到趙女士所述路段,看到樹木上所釘的黃色紙張帶有黏性,許多紙上粘上了小飛蟲。記者就此事向市園林部門電話諮詢,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帶有黏性的黃色紙張叫黃黏板,是用來粘有翅蚜蟲的。有翅蚜蟲俗稱膩蟲,有趨光趨黃的習性。
  • 宋朝皇帝為何動不動就「賞」?這就是治國的「小心機」
    雖然有不少大臣曾將當眾宣言提倡節儉之風,但是等獎賞真正送到自己手裡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會放棄,從這事中我們也能看出宋朝官員體系某些人利己主義十分嚴重。 而這些外快在某些方面也是要交稅的,人們賺錢的欲望增多了,國庫裡的稅金自然也會增多,當然宋朝的皇帝並不只需要金錢,因為在兩宋時期雕版印刷業發展的格外如火如荼,紙幣出現,皇帝就算是想要獎賞大臣,也不再需要再派人搬著沉甸甸的金子銀子到處跑了。
  • 古代有一種動物,皇帝聽到它的名字就嚇怕,如今卻滅絕了
    《晉書》中有許多關於鴆鳥的記載,當時朝廷不但禁止使用鴆毒,而且不許鴆鳥飛進京城,可見皇帝對鴆鳥有多麼畏懼。有一次,將軍石崇外出打獵,捉到一隻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鴆鳥,帶回府上讓部下餵養,並讓他嚴格保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石崇偷偷餵養鴆鳥的事情被大臣傅詆知曉,傅詆連夜入宮面見皇帝,並將石崇的行為告發。
  • 明蘭的婚服為何是綠色?紅男綠女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鳳冠誰都能戴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相信各位看官都有關注吧,大家在看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劇中的明蘭和其他女子在結婚時穿的婚服是綠色的呢?這是不是有點突破我們常規的理解了呢?結婚不應該是紅紅火火,穿紅色的嗎?而這部劇中結婚的女子卻偏偏要穿綠色,是道具組搞錯了嗎?
  • 宋朝最「幸運」的皇帝,本不受人待見,最後成為了宋朝的皇帝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論語》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可以說是千古第一仁君,他就是宋仁宗,是讓百姓乃至對手都十分敬仰的一位仁君。但就是這樣的一位仁義之主,上天卻仿佛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樣,讓他一生無子。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宋朝登基最幸運的一位皇帝--宋英宗。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那麼,宋朝到底有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對士大夫及文官動刀子?是否真有這麼一個把皇權徹底關進籠子,且對士大夫們毫無制約的祖制?小編翻遍有關宋朝的史書,一直沒有找到過相應的記載,也沒有看到有哪位宋朝皇帝留下過不殺士大夫的祖制。
  • 大宋朝有6個神仙下凡,文曲星下凡成了包拯,第5個是真的沒聽過
    人對神仙的崇拜自古有之,歷史上更是有許多當權之人把自已比做是天上的某個神仙下到凡間來拯救萬民。就拿宋朝來說竟有6個神仙下到凡間。而這6位神仙對應的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今天我就把這六個人找出來看看。
  • 宋朝時有個無能大臣,氣得皇帝對天起誓,「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被一群政治投機者黃袍加身後,中國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這就是宋朝。宋朝自從初期開始,不是在打仗的路上,就是在被人打的路上,他一個人要面對西夏和遼這兩個不安分的鄰居,可謂是亞歷山大。北宋一直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統治,南宋則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統治,兩帝後代更替統治一個國家,這在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 才子:科舉考試,我為何只得第四?皇帝:誰叫你姓丁,就該第四!
    宋真宗時期,有一個名叫丁謂的才子就是這樣庸碌無能,只知投機弄權的宰相。丁謂,生於宋朝初年,出身於一個普通人家。他自幼讀書,憑藉他聰穎的天資和勤奮的學習,取得了相當出眾的成績,能寫一手好詩文,故被稱為江南才子。有人甚至說,丁謂之才可與韓愈、柳宗元相比。然而丁謂雖才華橫溢,但人品不佳,心胸特別狹窄。宋太宗醇化三年(992),年方26的丁謂參加科舉,並且不出意料的高中進士。
  • 千古預言奇書的出現,為何會讓宋朝皇帝如此忌憚?
    也許你並不知道,在公元960年,宋朝皇帝忽然下令要銷毀一本預言書,此書準確地記載了所有未來會發生的事情,這樣一本奇書若是落入了有心人的手上,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因此皇帝下令務必要剷除這本書籍,無奈天不從人願,即使皇帝動員了無數的人力,仍是無法剷除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