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最近各種發表不端亂象的情況,Donald Samulack博士 從業內人士的角度提醒科研作者在發表論文時要提高警覺。
Donald Samulack 博士
美國運營負責人
意得輯 Editage/開科思 CACTUS
「不發表即滅亡」(publish or perish)這個用來描述發表學術文獻壓力的傳統說法,近來,特別是在亞洲,演變成了「沒英文論文即滅亡」(English or perish)!不過,如果你細讀本文,你會發現關鍵的重點是「買家應小心」,現在有太多不負責任的出版商以及論文服務商等著賺你的錢,這些不負責任或掠奪性服務的提供者根本不在意你的職涯晉升、同行評議的價值,更別說是學術文獻的誠信。
學術語言編校和翻譯不是什麼新的服務,它已經存在學術圈好幾十年了,這塊的市場很大,而在過去十年,特別是最近五年,語言編校在學術圈的成長飛快,英語非母語的學術和臨床人士都深受發表高IF值SCI英文期刊所苦。(IF是湯森路透旗下ISI Web of Science擁有的引用指標,根據特定兩年期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平均引用數,對期刊的「影響力」進行排名)。但對於一些領域來說,像是生命科學跟醫學,發表論文在這樣子的期刊上是表現自己「學術成就」的重要方式,而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大學體系如此定義學術貢獻。
大學或基金單位是否應該使用 IF 評價學術貢獻仍有爭議(畢竟IF不是用來衡量個別論文質量的,而是期刊兩年間的發表論文表現),更重要的重點是發表的論文對文獻產生重要貢獻、發表的論文容易閱讀理解、發表的論文容易被取得,而最後一點指的是可取得性和可找到性。要能找到並閱讀文章,絕大部分取決於具有高IF、聲譽良好的期刊。近年來科技創新、發表策略和平臺的改變,開放獲取(Open Access)出版的浪潮興起,讓研究發現能被廣大的群眾取得,也很容易被發現,於是乎,開放獲取期刊成為科研職涯晉升中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幫助作者發表論文的服務包含語言編校、翻譯和其他形式發表支持,不止幫助作者的學術文章,也協助作者和單位完成基金申請和產業報告,還有幫助出版商出版期刊或書籍。日本的大學跟公司是這些服務的早起使用者,目前也仍然是發表支持產業的主要營業額貢獻來源,中國、韓國、墨西哥、巴西以及其他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學術圈人士正快速採用語言編校和翻譯服務,協助他們成功發表。
在中國,發表 SCI 英文期刊的壓力尤其大,這個瘋狂發表的壓力源自於科研競爭、學校施加的發表條件,有時候還用獎金做為誘因。中國最近在發表論文數的成長非常亮眼,有些人推測現在已經超越美國。這個成長的背後也伴隨著因應國內發表支持需求而出現違反規範或劣質的論文服務提供商。
中國近來成為發表界關注的對象有幾個原因:期刊收到的論文質量和數量;名字順序和規則不規範造成混淆(ORCID www.orcid.org 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抄襲、造假、論文工廠、論文買賣情勢升高。
發表服務市場有多大很難預估,分散在多個群體,一是負責且遵守規範的公司,還有所謂不負責、不守規範的黑市甚至掠奪性出版商,這兩著合在一起的市值有好幾億美元。2013年,在《經濟學家》上的一篇文章便指出,光是中國,2009年與學術發表相關的作弊情事就價值美金1億5千萬。雖然中國政府以及相關單位正積極採取措施抑制這些行為,這些商業性作者服務在過去5年來依然蓬勃發展。
同時,另外一個趨勢是從中國的海量稿件湧入開放獲取期刊,作者支付一定金額讓論文在通過同行評審後能立即在線發表,讓全球的讀者取得;另一方面,訂閱制期刊的內容只開放給訂閱用戶,雖然這些期刊通常會在半年或一年之後,或是收到費用後,開放內容給一般讀者。整個OA出版的「作者付費」模式(稱作金色OA)更是催生了各式各樣的發表支持服務。在中國,學術圈存在巨大發表壓力,付費使用專業支持服務也不是新鮮事,科研作者通常也願意使用發表服務。
可惜的是,發表、工作、語言需求、作者付費文化等等的壓力,為不端行為滋生了學術商業環境。有些作者會鑽漏洞,曲解規則、碰運氣,讓自己做出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屬於個人層級的錯誤行為選擇。更大的疑慮是許多貪商與個人利用作者付費的文化,設計出貌似符合規模的商業模式,誘騙作者踏入不守規矩的發表流程中,而他們的目的只有賺錢,完全不在乎作者的利益、道德價值甚至發表誠信。他們提供的服務若非不符合ICMJE(www.icmje.org)、COPE( www.publicationethics.org)、GPP3(www.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424869)這類的行業發表規範,又不然就是對作者做出不切實際的承諾,保證自己能發表作者的論文。
我選擇相信人性善良、仁慈和單純的一面,每個人都會自然地去做對的事,每個人也都能做到知道或不知道的錯事。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能理解用英文寫作的挑戰,而會使用他人文獻中的寫得好的句子,但是,這些句子或想法是別人的智慧財產,並受智慧財產權法律保護,因此,複製貼上別的論文的內容,或是將別人的論文當作是自己的使用,這都是錯的。如果沒有引用原始出處或是在該註明的地方加注,這種時候使用他人的文字或想法都可算是有意或無意的抄襲。同樣地,偽造或剽竊數據是錯的,將沒有做出實質貢獻的人列入論文作者是錯的(有違ICMJE指南),用錯誤的身份或其他方式嘗試操縱同行評審過程也是錯的。
學術出版產業和學術文獻誠信都是奠基於「信任專業」,這個信任一旦被破環,學術文獻誠信便受到威脅,大眾也會開始質疑學術基金的用途。不幸的是,我們正處在任何發表步驟都有造假情事存在的時代,這絕大多數都是肇因於那些腐敗分子不負責的行為。發表的任何環節目前都被發現有造假成分(有些是掠奪成分),學者需要特別注意,例如期刊編輯部徵集郵件、論文徵稿、論文買賣、販賣用抄襲內容或剽竊數據寫成的論文、署名權交易、同行評審造假等等。
掠奪性出版商和近來增多的掠奪性作者服務成為主要的問題,這些腐敗分子做出的不端行為每天都出現在發表界和新聞上,像撤稿監察(Retraction Watch,www.retractionwatch.com)這樣的網站以及Jeffrey Beall(博客:www.scholarlyOA.com,Beall的掠奪性出版商清單:www.scholarlyoa.com/publishers)持續警示並找出哪些不端和可疑的行為,但看到這幾個月來接連爆出的同行評審弊端事件不斷增加,國際上造假情勢仍在升高,
同行評審造假,不管是個人行為或是提供發表保證的公司的舞弊行為,是通過提供錯誤的推薦審稿人身份或假造的聯繫信息的方式,作者或是代替作者投稿發表的公司另外創建推薦審稿人的電子郵箱,讓自己可以收到郵件,然後替自己的論文審稿。
期刊一般會邀請兩到三位審稿人,這些作者或是公司會假裝自己是其中一位或甚至是全部的審稿人,在推薦審稿人時不提供專家的單位或私人郵箱,而是使用自己的Gmail、Hotmail或126.com這類非單位的郵箱,假扮成領域內的知名專家,這種時候,審稿意見會很快就送會給期刊,而一般對論文給出好評(很多時候這些審稿意見都是事先寫好的),而期刊編輯在不疑有他的情況下通常就會接受論文。還好大部分守規矩的出版商和期刊都熟知這些手法,並嘗試防堵論文投稿過程中出現的漏洞,遏止同行評審造假行為。雖說如此,那些操縱同行評審、提供發表保證的論文公司也越來越精明,他們會找出那些容易瞞騙的期刊,一般是找出沒有強大審稿程序或審稿機制不完善的期刊,有時候他們也會發表在同行評審門檻非常低的黑心期刊。
身為作者,你必須保護自己,捍衛自己的聲譽,為自己註冊ORCID號(www.ORCID.org),避免因為名字英文拼音造成的混淆,尤其是你的名字很常見,或是跟其他黑掉的作者同名時。如果有有公司或個人宣稱可以保證發表或是給你掛名當作者這些不切實際的承諾時,他們很可能會做出詐騙或不端行為。讓自己熟悉研究道德、發表道德規範以及良好發表實踐規則,你可以在EQUATOR Network網站www.equator-network.org上找到這些指南。如果你不採取這些簡單的行動保護自己的話,不止你的聲譽,你的科研生涯也可能陷入危機。
除了那些已經完善且容易取得的倫理道德規範,發表界也開始採取行動。遵守道德規範的出版商和期刊除了加強內部發表程序外,也積極合作發展給作者的教育課程和工具。一個協助你避免投稿到掠奪性期刊的工具是Think. Check. Submit.(www.ThinkCheckSubmit.org)。
很可惜,這些不法分子和提供掠奪性發表或掠奪性作者服務的公司也變得相當高端。有越來越多虛假、挾持或相似的期刊,他們只要提供開放獲取發表,利用假的影響因子來欺騙不疑有他的作者支付發表費。同樣地,也有許多論文服務網站使用守法服務提供商的品牌和網頁內容來混淆作者,就是為了要賺作者的錢。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翻譯公司會把作者付錢要翻譯的論文賣給其他研究人員。這些公司根本沒有任何道德意識,也無意捍衛文獻誠信,他們一心只想通過不實的服務包裝來榨取作者的錢。有時候,掠奪性出版商就突然停止運作,把網站關掉,也不在意文獻保存,而那些作者花錢發表的論文就永久丟失了。
意得輯是中國英文科技論文編輯聯盟(The Alliance for Scientific Editing in China, ASEC)中的六間公司之一,我們籤署倡議書,為中國語言編校公司設立行業標準與規範。在意得輯,儘管我們有線上、線下講座和教育資源頻道《意得輯專家視點》(www.editage.cn/insights),但我們還是擔心這些與日俱增的高端腐敗的公司持續提供發表支持服務給作者,只有教導規範和良好發表實踐是不夠的。要與這些不肖廠商提供的服務相抗衡,要趕上他們的腳步並保持足夠的關注度變得越來越困難且成本極高。如果作者持續在學術圈、在研究實驗室、在會議中聽到「輕鬆」發表的方法,不端的研究和發表行為將會成為主流,尤其是那些面臨巨大科研生涯挑戰的年輕研究人員和學術。
正是這些原因,意得輯矢志做的更多,呼籲領域內的團體一同加入成立聯盟,發展能夠幫助作者辨識守規矩的出版商、期刊、服務提供商的工具,眾所期盼下,2015年8月成立了Coalition for Responsible Publication Resources(發表資源責任聯盟,CRPR,www.RPRcoalition.org),獲得許多矚目。
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分享產業知識,捍衛學術文獻誠信,確保學術服務的透明度、發現性和責任感,符合行業規範、指南與實踐標準,讓學術作者在尋求發表協助、發表自己學術工作時,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聯盟的核心項目是與所有相關團體分享業內知識,讓橫跨出版與醫藥產業的成員及其代理商能及時知道這些垃圾、詐欺、掠奪手法。在申請加入會員時,公司需要在制式表單揭露基本的公司信息,讓聯盟評估申請人/單位進行的商業行為是否符合行業規範、指南與實踐標準。
聯盟成員會有聯盟標記(或徽章),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展示給作者,如此作者能辨識出該群體或公司是經過審核認證的,提供符合規範的發表服務。徽章將會有聯盟核准的圖標並連結到協會網站上,在網頁上展示公司在申請年度會員資格時提供的信息簡介,同時也提供電子表單給大眾回報聯盟關於廠商的可疑行為。
本質上來說,聯盟是自我調節組織,提供可辨識的商業標記,讓作者聯繫,保證持有標記的廠商提供的發表服務符合產業常規。關於聯盟創立的視頻以及更多信息,可以登錄www.RPRcoalition.org或是點擊查看信息圖。
總的來說,希望通過全產業的知識共享,了解那些個人或公司的不符規範、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通過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活動讓提供負責任的發表服務提供商和出版商更容易辨識,所以作者能決定如何、在哪、何時使用符合倫理道德的發表策略在學術文獻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