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大的軍事新聞,無疑是075型兩棲攻擊艦二號艦下水一事。二號艦下水日期距離一號艦隻有短短不到8個月,反映出當前鬥爭形勢的嚴峻性,也證明075是一艘應用大量成熟子系統的短平快項目。然而,雖然在研發建造上短平快,但是想要讓075型滿載直升機執行任務,對於目前水面艦艇人力資源「捉襟見肘」的海軍,以及編制較小,缺編嚴重,缺乏新型直升機的海軍陸戰隊艦載機單位來講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本周另外一條軍事新聞,則是「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來南海一事。對於美軍而言,本次「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所攜帶的兵力,幾乎可以看做是美軍在太平洋最後一點機動兵力。考慮到4月份南海局勢並不緊張,美軍這種反常態的「興師動眾」無疑反映出美軍目前兵力真空期帶來的的戰略焦慮。隨著軍力真空期延長,美軍勢必要在熱點地區「大秀存在」,從而「以進為退」,來防範熱點地區的大國們可能的軍事冒險。
在解決有無後,目前075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都是次要矛盾
造好軍艦隻是個開始
4月22日,海軍節前夕,我國國產075型兩棲攻擊艦二號艦下午1點左右在滬東中華造船廠下水。和去年9月份國慶前夕高調下水的一號艦相比,本次075下水倒是和055型的後續艦一樣「波瀾不驚」,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公開報導,也沒有過分的保密。但作為在疫情結束後第一艘下水的「大艦」,075下水還是很鼓舞人心的,它證明我國的造船業並未受疫情阻撓,有序推進。
微博@小北方拍攝到的075第一批次兩艘軍艦的合照。當天渡輪上的員工,已經對烏泱泱的人群「習以為常」
和外軍同類型船隻相比,075二號艦建造的速度確實很快,從去年8月份左右入塢到今天下水,塢期只有9個多月,距離一號艦下水也只相隔240天。而此前一號艦則只用了8個月。這一點也反映在二號艦的下水時狀態上:二號艦下水時,383型旋轉雙波段雷達和快速反應雷達等一系列子系統已經安裝完畢。和二號艦整潔的上層建築相比,我軍一號艦甲板上繁多的腳手架反而顯得完成度「更低」。
075建造速度快,首要原因是因為075採用的技術路線較為保守成熟。一般來講,大型載機中速平臺最重要的子系統就是動力系統。075採用的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滬東重機6PC2-6B船用柴油機,有利於這種大型兩棲攻擊艦批量建造。同時075系列排水量介於「西北風」和「黃蜂」之間,是一艘以投送直升機力量為主的兩棲攻擊艦,結構與航母以及「美國」級這種「準航母」相比相對簡單,沒有做技術上的冒險。這使得滬東造船廠較為「遊刃有餘」,採用部分民用標準建造這種皮實耐用的兩棲攻擊艦,加速了首批075的建造。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可以在今年年末看見第二批次的075入塢成型。
滬東重機6PC2-6B船用柴油機部件,我國在10年前就掌握了相應的動力技術,有利於075批量建造
075型兩棲攻擊艦技術路線成熟保守帶來了「短平快」的優勢,多少也反映出鬥爭形勢的嚴峻,但兩艘艦的下水日期間隔過短,會帶來人力不足和直升機力量不足的問題,顯著影響這種新平臺在2022年節點前生成戰鬥力。
首先是「缺人」問題,人民海軍在過去5年入役了大量驅逐艦和護衛艦,在人力資源上已經「捉襟見肘」,近幾年甚至要召回不少退伍老兵來填補人手。對於每年在固定時間徵兵、退伍的海軍來講,同型艦下水間隔太短,意味著兩艘同型軍艦幾乎會在同一時間入列部隊。考慮到此前一號艦遇到一些安全生產事故,一號艦和二號艦入列時間可能僅僅相差半年,「缺人」問題會進一步嚴峻。
而兩棲攻擊艦又恰恰是一種編制員額遠高於其他軍艦的艦種。以外軍同類型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為例,該艦額定艦員足有1200人之多,比4艘052D的額定艦員都要多。不過和30年前的「黃蜂」級相比,我軍075運作人數依託自動化優勢已經大大減少,同時我軍兩棲攻擊艦在近未來不需要像美軍那樣常態化編制「三班倒」的兵力。儘管如此,075型的額定員額依然達到了500人以上,兩艘075依然需要1000名以上的艦員。與之相對應的,我軍登陸艦支隊的大型水面艦艇如071型綜合登陸艦,其額定艦員也不到200人。
即便我海軍此前已經擁有了運作「山東」號和「遼寧」號兩艘功能更加複雜的大航母的經驗,有了能批量培訓艦載機整備員和兩棲攻擊艦艦員的培訓班,但在節點2022年前招募培訓多達1000名水兵,對於海軍來講還是個不小的挑戰——畢竟075說到底,還是一個新的平臺,有關兩棲攻擊艦的運作人民海軍還是要從零開始。同時,在戰鬥力以外,這些新編制人員在對應單位的安置、訓練問題,以及後續的待遇晉升等一系列人事問題也會困擾海軍。
北部戰區海軍集中人力物力,摸索一號艦南昌艦入役後的新戰法,而兩艘以省命名的075,對人力的需求只會更高,也會是國家的重點項目
艦艇學院的造血速度,只能勉強趕上目前海軍的擴張速度
除了人員的募集和培訓問題以外,海軍還要面臨075艦「有艦無機」的情況。一艘075型兩棲攻擊艦能夠同時起飛至少6架直升機,同時攜帶超過20架各型直升機,也就是2個直升機大隊。兩艘075型則需要一個4大隊的艦載機旅。由於陸軍部署在臺海一線的四個陸航旅需要擔負規劃好的跨海峽打擊任務,沒有富裕的兵力交給海軍執行立體登陸和艦載打擊等任務,同時「分兵」也違反陸航部隊集中運用的原則,對集中調度與指揮也相當不便。因此075型兩棲攻擊艦還是要依託海軍軍種內的直升機單位,進行航空兵力投送。
陸軍航空兵的直-10是世界上航程最遠的武裝直升機,可以直接飛過海峽支援登陸部隊,再飛回來
但海軍的直升機部隊目前在編制上也不足以填補075所需的空缺。長期以來,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隊的直升機部隊編制都不大。軍改前,三支艦隊各編制一個艦載直升機團,海軍航空兵編制一個艦載直升機團,同時海軍陸戰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也編列了一個艦載直升機團。對於目前驅護艦數量已經達到70艘的人民海軍來講,各個艦隊的艦載直升機團所配屬的直升機勉強能做到「一機配一艦」,在「山東艦」和「遼寧」艦服役以後,已經呈現缺編狀態,沒有餘力支持075型直升機的部署。那麼部署075的艦載機任務毫無疑問交給了海軍陸戰隊的艦載直升機旅。
海軍陸戰隊在2017年「軍改」成軍以後,原先的艦載直升機團擴充成了艦載直升機旅,大隊數量理應有所提升。然而,編制變大後,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卻處於「缺編」和「頂編」狀態,按照編制,海軍陸戰隊的大隊應該在4個以上,同時理應編設武裝直升機大隊和特種機大隊。但目前軍事報導中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部隊只有一到二個大隊的直-9D反艦直升機可用,這意味著海軍陸戰隊亟待採購列裝更多直升機。
海軍陸戰隊目前的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都以二手直-9為主
除了編制內的兵力暫時無法填滿2艘075以外,海軍還面臨艦載機平臺戰鬥力不足的問題。這主要與我國長期以來缺乏艦載直升機平臺有關。由於我國海軍直升機部隊規模小,總體規模僅為陸軍航空兵的四分之一左右,訂單數量不足,無法像財大氣粗的美軍海軍陸戰隊那樣依靠自己龐大的訂單投資研發CH-53K和MV-22那樣昂貴的平臺,因此只能儘可能做到和陸軍部隊「平臺通用」。
即便是財大氣粗的強敵,CH-53K也佔據了海軍陸戰隊絕大部分採購經費,投資新平臺這種事情,不能只看賊吃肉,還要看賊挨打
而這些通用的平臺戰鬥力都不算很高,無法發揮075優秀的效能。目前我國主要生產的艦載直升機有直-18系列和直-8C系列,這兩款都是13噸級的直升機,都有反潛和運輸兩種亞型,但戰鬥力明顯弱於強敵的CH-53K等新平臺。在新平臺方面,10噸級中型通用直升機直-20海上型目前處於試飛定型階段,但在短時間內很難交付部隊。
此外,即便是目前能夠採購的平臺,解放軍還面臨一個少有的「卡脖子」問題。使用引進發動機的直-18的各方面性能更好,但要面臨PT-6發動機斷供的風險,尤其是隨著國際局勢惡化,PT-6的數量將限制直-18平臺的總量。好在2016年以後,採用渦軸-6C的直-8C型直升機也投入了量產,雖然性能上相較直-18要弱一些。目前,昌河廠同時生產直-18和直-8C兩種直升機,前者利潤高,後者產能高。從近期艦載機學校和海軍陸戰隊人員培訓的動向來看,海軍陸戰隊缺編的運輸直升機大隊,未來幾年內將會以直-8C為主填補。
接受直-8C的海軍陸戰隊
不過直升機方面也並非全是「壞消息」,在攻擊直升機方面,直-10還是可以滿足海軍兩棲攻擊艦需要的。直-10作為新世紀以來我軍最優秀的直升機平臺,在產能和改型工作上一直有紮實的保障。可以推測的是,加裝輔助著艦裝置,滿足艦載整備需要的直-10海軍型並不難定型研發。考慮到外貿型的直-10ME已經展示過掛載鷹擊-9系列小型反艦飛彈的能力,直-10這個平臺可以基本滿足075型兩棲攻擊艦的打擊需求。而海軍陸戰隊的大隊目前裝備了以打擊敵軍水面兵力為主的直-9D型直升機,同部隊換裝直-10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新裝備。此外,直-10還有產能上的優勢,隨著陸軍15個陸航旅30個大隊的直-10逐步換裝完畢,昌河廠將富餘不少直-10的產能,在兩年內填補目前海軍的編制缺口。
拋開直升機不談,即便人員和直升機編制足夠,解放軍也需要花費時間去適應075這樣一種新的平臺。和075相似的例子是「美國」級兩棲攻擊艦,作為「黃蜂」級的替代艦,「美國」級提高了噸位和航空整備能力,能夠搭載整備F-35B和MV-22兩款對航空整備要求極高的全新戰場系統。儘管兵力龐大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部隊有著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足夠龐大的航空中隊編制,但是陸戰隊依然花費了長達4年的世間整合新型的武器系統。「美國」級在2012年下水,2014年服役,但直到2015年才完成F-35B的整合工作,2016年投入部署。
解放軍在071型艦上摸索了直-8和直-10著艦與整備的經驗,075型的直升機整備保障相較071隻是放大了規模,運行方式差距反而不大。但在2年內摸索出大量直升機上艦的新戰法,解放軍海軍依然面臨壓力。
美陸戰隊花費4年時間,才折騰明白「美國」號
不過,對於075這樣一款運作相對簡單的艦載機平臺來講,就算解放軍海軍由於產能、人員培訓或其他意外,無法在2022節點前生成既定的戰鬥力,「損失」的也只是「在臺灣東部發起合成旅級的兩棲登陸作戰」的能力。075兩棲攻擊艦依然能在2022年節點期間充當「海上機場」,為陸軍航空兵的直升機部隊臺灣島西部攻勢提供支援,通過「陸軍飛機上艦」的形式,在短時間內增強陸航部隊的出勤能力和滯空時間,以滿足臺灣西部陸航打擊、垂直登陸的需求。
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的陸航旅,有豐富的著艦經驗
隨著國際局勢越來越走向不確定化,我軍對於節點2022的戰備要求越來越明確。在解決有無後,目前075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都是次要矛盾,只是解決時間在當前這個局勢下顯得更加急迫而已。無論如何,075畢竟著眼遠洋,對於潛在的渡海攻勢只是「錦上添花」,我軍一樣擁有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信心和能力。
中美兩國航母力量的第一次「互動」
本周另外一條軍事新聞,則是「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來南海一事。搭載F-35B戰機的「美國」號(LHA-6)兩棲攻擊艦與「邦克山」號(CG-52)巡洋艦,近日前往南海地區執行任務,並與我海軍「互動」。
從美國海軍各種公開信息看,本次出動的軍艦至少在5艘以上,除了「美國」和「邦克山」外,在南海至少還部署了「前進部署」在新加坡的兩艘瀕海戰鬥艦「加布裡埃爾·吉福茲」(LCS-10)和「蒙哥馬利」號(LCS-8),以及前幾天高調通過臺灣海峽的「巴裡」號驅逐艦(DDG-52)。當然這些並非是全部兵力。可以說,對於美軍而言,本次「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所攜帶的兵力,幾乎可以看作美軍在太平洋儘可能湊齊的機動兵力。
兩個52
美軍出動大的水面艦艇編隊和南海目前局勢有很大關係。需要指出,南海局勢由於我國合法合理的地質勘探緊張了長達半年左右,但顯然並未緊張到南海981事件或者2016年南海仲裁期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地步。中國和周邊國家的「互動」以海警船、漁政和海洋監測船為主,很少發生衝突,基本處於對峙狀態。由於各方均未違反國際法,各國政府均保持克制狀態,沒有炒作有關的爭議問題。美軍雖然在22日靠近了馬來西亞經濟區和鑽井油船,但美軍官方沒有提及這一點,只是說此舉是為了所謂「航行自由」以及支援「盟友和合作夥伴」,這可能是美軍「軍事存在」的一種宣誓。
據說被八艘軍艦圍觀的「美國」號
美軍湊齊大編隊來南海,直接原因可能還是和南海地區解放軍既定的「遼寧艦」科研訓練有關。在13日中國海軍組織遼寧艦航母編隊跨區機動,經宮古海峽、巴士海峽抵達南海有關海域後,這引起了美軍的焦慮和警覺。在焦慮方面,廣闊的南海地區解放軍至少擁有北部戰區海軍遼寧編隊和南部戰區海軍兩支編隊的兵力,數年首次在南海地區擁有了兵力優勢。這使得美軍有必要在南海地區「宣示存在」。
而警覺方面,則是美軍迫切希望了解我軍航母編隊的兵力運用和戰術特點。從公開情報來看,美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和其攜帶的F-35B戰機也是在15日前後,也就是確定解放軍編隊沒有進入西太平洋水域而且前往南海以後,才帶領編隊進入的南海。對於中美兩軍而言,這是中美兩軍固定翼艦載力量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倒是還有點歷史意義。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美國」號航母戰鬥群靠近了遼寧編隊,但其搭載的F-35B航程遠,同時在海空軍偵察兵力的配合下,依然有能力探索遼寧號的編組特點,了解解放軍包括艦載機在內的航空兵器出勤規律。隨著美國海軍意識到對手常態化擁有「固定翼艦載機航母」,此次「美國」號的部署,有助於美軍研發對抗中國航母的戰術戰法。
值得一提的是,從4月13日起到4月22日遼寧艦北上返回基地,沒有商業衛星在演訓期間拍攝到「遼寧」艦。「遼寧」第一張公開的照片反而是臺灣地區空軍5聯隊RF-5E拍攝的照片以及美國商業衛星4月21拍攝到的返航編隊照片。
非常有冷戰風格的RF-5E照相設備拍攝的黑白照片
不過,雖然「航母對峙」聽起來像是一個劍拔弩張的事情,但中美兩軍海軍兵力的對峙從公開和私下的報導來看依然是和平的。有衛星拍攝到了「美國」號航母被8艘軍艦「圍觀」的照片,同時在美國官方的大圖上,一些我軍054A護衛艦和052D驅逐艦也出現在背景裡。儘管「互動」有所發生,美國海軍兩棲戒備大隊指揮官、海軍少將弗雷德·卡切爾周末對互動有了一個很少見的評價:「我們與他們的所有互動仍然是安全和專業的。」這證明雙方的對峙還是有所保留,也符合各方政府近期「息事寧人」的態度。
「都別動啊,我瞅著你呢」
南海局勢錯綜複雜,需要更多公開的信息才能進行有價值的進一步分析。但在這個美國缺乏航母機動兵力的4月,「美國」號編隊反常態的高調亮相,反而證明美軍目前兵力真空期帶來的的戰略焦慮和戰略導向。隨著美軍軍力真空期延長,美軍勢必要在熱點地區「大秀存在」,從而「以進為退」,來防範熱點地區的大國們可能的「軍事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