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H)是一種化學元素,標準原子質量為1.008,是最輕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一號。氫原子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化學物質,大約是宇宙所有重子的75%(宇宙含有四種成分,其中72%為暗能量、23%暗物質、4.6%常規物質和少於1%的中微子,其中常規物質是重子組成)。宇宙中主序恆星的組成元素中,大部分是等離子態的氫和氦,其中氫佔約70%-75%。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也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原子核。
氫原子最早的產生是在宇宙大爆炸發生的幾分鐘後,宇宙溫度降低到大約十億開爾文的量級,密度降低到大約空氣密度的水平。大多數質子沒有與中子結合,就是氫的原子核。少數質子和所有中子結合,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這個過程叫做太初核合成。所以可以說氫元素是宇宙產生的第一種化學元素。
常溫常壓下,氫氣是一種極易燃燒,無色透明、無臭無味的氣體,地球上的氫元素一般以原子形式存在於水和有機物分子中。氫氣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氣體,密度只有空氣的1/14,即在0 ℃時,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氫氣的密度為0.0899 g/L。所以氫氣可作為飛艇、氫氣球的填充氣體。氫氣是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物質,主要用作還原劑。
氫元素在酸鹼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這涉及到可溶分子之間的質子(氫原子核)交換。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可以有負氫離子(H—)和正氫離子(H+)兩種類型,雖然正氫離子經常被看作裸質子,其實非常複雜。
16世紀人類才用酸和金屬反應製造出氫氣,1766年到1781年之間,英國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許率先認識氘氫氣是一種新物質,燃燒後可以變成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根據這一性質將該元素命名為「hydrogenium」(「生成水的物質」)。
氫這個漢字怎麼來的?1855 年在中國傳教的英國醫生合信(B.Hobson)編寫中文自然科學著作《博物新編》時,把"hydrogen"翻譯為「輕氣」,意為最輕氣體。1868年後,徐壽與傅蘭雅共同翻譯《化學鑑原》,系統地介紹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在翻譯中,徐壽根據自己發明的一套規則,命名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其中就包括將輕氣改為氫這個字。日語和韓文中氫氣則根據英文直譯為水素。
徐濤是一個徹底的牛人,看介紹這是個所有學過數理化的人都想揍一頓的人。
徐壽,清末科學家,近代科學啟蒙者
曾獲得大V曾國藩的親自點讚支持
同治皇帝親賜「天下第一巧匠」
他到底有多牛X呢
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他造的
中國第一個科技學校,他辦的
中國第一臺蒸汽機,他做的
許多化學元素中文,他起的
這個令國人跪服的天才,凡是學過數理化的人都想打他!!
現在工業上一般從天然氣或水煤氣制氫氣,少數使用電解水方法。氫氣主要應用於石油裂化和合成氨。氫氣分子能滲入許多金屬的晶格中,造成「氫脆」現象,使得氫氣存儲罐和管道必須使用特殊材料,設計也更加複雜。
氫氣醫學發展10年來,已經讓氫氣成為保護健康的重要手段,這也是基於過去長期科學領域對氫氣的認識,尤其是氫氣的人體和生物安全性,就是長期研究的沉積。在這裡應該向前輩表達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