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呼氣試驗應和氫氣醫學(1)

2021-01-20 氫益康

血藥濃度係指藥物吸收後在血漿內的總濃度,有時可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藥物作用強度與藥物在血漿中濃度成正比,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隨著時間而變化。理論上,氫氣的劑量就是氫氣進入人體的總量,從藥物劑量角度考慮,需要重點關注血液中氫氣的最大濃度和持續作用時間。

根據潛水醫學氣體吸收釋放相關理論推測,提高最大濃度的基本方法有三種,一是增加濃度梯度提高組織吸收的速度,例如飲用超飽和氫水或用氫水沐浴,可以快速在胃腸道和皮膚獲得足夠高濃度氫氣。二是增加氫氣吸入分壓也能有效提高肺吸收氫氣的速度,獲得更高的峰值濃度。三是提高氫氣接觸時間,例如延長吸入氫氣的時間,增加泡浴的時間(不能過長)或採用氣體皮膚吸收的辦法等。


但是要準確判斷,還需要有真正血液氫濃度的分析。對於氫氣來說,血藥濃度就是血液中氫氣濃度,分析的標準方法是採集血液後用氣相色譜法進行分析。但是這種方法一是需要採集血液,另外一個是分析技術要求比較高。能代替這種方法最理想方法就是對呼出氣體氫濃度進行分析,這是能準確體現血液氫氣濃度的方法,無創且簡單。幸運的是,氫呼氣試驗是一種臨床疾病診斷技術,早就已經使用。氫醫學只需要拿來借用,並就這種方法的具體使用細節進行驗證就可以。但氫醫學領域對這個技術並沒有足夠重視,我就2014年的一篇這方面的技術文章給大家分享,以引起大家重視。

ShinW .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breath hydrogen measurements[J]. Analytical and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406(16):3931-3939.

呼出氣體中成分分析技術主要用於疾病診斷,其中氫呼氣試驗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本文首先對當前流行的氫呼氣試驗常用分析方法進行簡介。呼出氣氫濃度分析診斷疾病的原理是基於腸道內細菌可以製造和利用氫氣。文章列舉討論了氧化應激、腸道疾病、代謝紊亂等10種應用場景。技術問題涉及氫氣呼吸試驗、樣品採集、預處理和成分分析等,其中分析系統和新傳感器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醫學氣體有望未來在臨床和預防醫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最近幾十年,醫學氣體分子的相關知識快速增加,幾種常見氣體包括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氫和氫氣,這些氣體有的如一氧化氮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有的如氫氣具有非常大臨床應用潛力。可燃氣體氫氣和甲烷在人呼出氣體中含量為ppm級,是腸道細菌代謝產物,這兩種氣體含量經常作為腸道細菌代謝的分析指標(圖1)。

圖1 呼出氣體中氫氣來自腸道細菌代謝。 

呼吸氣中氫氣反映結腸內碳水化合物發酵情況。當小腸內無法消化吸收的他水化合物進入結腸後,細菌可以通過無氧發酵迅速分解這些能量物質,產生短鏈脂肪酸,也有二氧化碳、氫氣和甲烷。這些氣體可以通過循環系統運輸到肺排出體外,所以氫呼氣試驗能測定口盲腸傳輸時間(orocecal transit time,OCTT)。也可以用來輔助分析和診斷結腸發酵、異常發酵、半乳糖和/或乳糖不耐症和腸易激綜合症等。

口盲腸傳輸時間測定能檢測胃腸動力,胃腸動力是指正常的胃腸蠕動以幫助完成食物消化和吸收。當胃腸動力差時,就會引起消化不良。許多臨床檢查都會對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使用氫呼吸試驗測定口盲腸傳輸時間最突出的特點是無創性。

正常人體內氫氣含量很少,主要來源於腸道細菌代謝被消化道吸收,經過循環系統運輸到肺釋放到體外。細菌產生氫氣主要決定於未消化食物進入大腸的量,當腸道內碳水化合物達到2克以上,腸道細菌就可以產生甲烷和氫氣,其中大部分經過肛門排除,14-21%經腸黏膜擴散進入血液,這些氣體大部分通過循環運輸經過肺呼出體外,少量通過皮膚尿液等各種途徑釋放。

口盲腸傳輸時間測定方法。健康受試中口服乳果糖後,口盲腸運輸時間的範圍在40到170分鐘之間,攝入固體食物後口盲傳輸時間在192到232分鐘之間。建議採用100毫升的水裡有10g乳果糖,陽性值標準按照有連續兩次氫濃度10 ppm的升高。具體測定時,讓患者口服10-20可乳果糖,然後10-30分鐘一次測定呼出氣中氫氣濃度,測定時讓受試者深吸一口氣,屏氣10秒以上,然後緩慢充分將氣體吹入測定儀。如果無法進行這樣的程序,也可採集呼出氣體後採樣分析。

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學者用腦缺血動物模型證明氫氣具有選擇性中和羥基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的作用,提示氫氣對腦缺血等氧化應激相關疾病具有潛在應用價值。此後,日本中國等國家關於氫氣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大量開展,相關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也遍地開花,給氫氣醫學的學術交流提供了便利。作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氫水和氫氣吸入設備的商業化也受到廣泛重視。

和其他傳統的醫學檢測方法相比,氫呼氣試驗具有無創性和安全性的優點,這吸引了臨床醫學的極大關注。但是氫呼氣試驗在臨床驗證、標準程序和驗證方法等都相對缺乏,導致數據分析沒有統一標準。將來需要在氫呼氣試驗診斷疾病範圍方面更多探索。

相關焦點

  • 氫呼吸試驗的臨床意義(2)更新...
    氫呼氣試驗應和氫氣醫學(1)血藥濃度係指藥物吸收後在血漿內的總濃度,有時可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
  • 氫氣醫學入門央視報導——神奇的氫氣
    氫氣的生物學效應,1975年《科學》雜誌就有報導,但是一直沒有受到學術界的關注。2007年,日本學者太田教授發現呼吸微量氫氣治療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顯著作用。氫氣的安全性和實用性才吸引了國際上大量學者從事氫氣醫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眾多學者先後發現,氫氣可通過抗氧化、抗炎症等途徑,對多種急性和慢性疾病的治療作用。
  • 氫氣分子醫學研究或帶來福音
    2016 年 11 月 30 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將「吸入氫氣治療心臟驟停症候群」納入「日本先進醫療 B 類」(B 類:未經正式承認或者需要特殊觀察的醫療技術)體系,這一舉動意味著氫分子在醫學用途方面的探索前進了一大步。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用氫氣治療疾病是難以想像的事。
  • 氫氣醫學未來如何發展?
    學術上是2007年發現氫氣在小劑量條件下具有生物抗氧化效應,眾多學者在此基礎上逐漸發現氫氣的更多生物學效應,總之證明氫氣的生物活性,或者氫氣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又因為氫氣是人們早就熟悉的氣體,早就掌握了製造和使用氫氣的各種技術。結合氫氣效應的新發現,利用過去的氫氣相關技術,人們很快開發出各種治療疾病或保持健康的使用氫氣技術。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相互配合,逐漸形成氫氣生物醫學的新領域。
  • 為什麼要宣傳氫氣醫學?
    自然醫學》發表論文,證明呼吸氫氣對動物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治療作用,這一研究提示氫氣對中風具有治療作用。後來日本國防醫科大學初步臨床研究證明,注射氫生理鹽水對人類腦幹缺血具有一定作用,研究提示氫氣對人類中風有一定治療潛力。看到這樣的描述,我們是否覺得,氫氣是一種可以治療中風的藥物。但是我要明確告訴大家,這些研究雖然說明氫氣可能對腦缺血或中風有治療價值,但是並不足夠證明氫氣可以治療中風,或者說氫氣雖然可能治療中風,但遠遠沒有達到藥物的標準或要求。
  • 2020年氫氣醫學系列綜述文章
    要了解一個領域,最好的辦法是閱讀原始文獻,例如氫氣醫學應該對過去發表的論文進行閱讀,這樣可以對氫氣醫學研究的真實情況心知肚明。
  • 《紀念DNA節,講氫氣醫學革命》
    DNA節,本人有幸受邀請參加一場紀念活動,並在會上介紹氫氣醫學研究。很難說DNA和氫氣有什麼具體關係,但關係一定是有的,因為作為一種選擇性抗氧化物質,保護DNA損傷應該是最關鍵核心的問題,否則就無法顯示氫氣醫學作用的巨大潛力了。
  • 氫氣也能治病:吸氫1個半月,腫瘤標誌物降下來了
    全老師所吸入的氫氧氣霧化機,是一臺被國家藥監局批准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國家級創新醫療器械。其工作原理很簡單,就只是通過水電解後,釋放出來的濃度66%的氫氣與33%的氧氣,然後通過導管經鼻吸入人體。全老師每天堅持的是吸入90分鐘。
  • 【科普】吸氫氣能治很多病?
    氫氣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吸引了國際上大量學者先後進入氫氣醫學這一新研究領域,迄今已經發表學術研究論文500多篇,證明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160多種疾病和損傷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目前發表的論文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該領域研究項目的支持近6年來也持續增多,累計達到60多項。
  • 吸氫氣竟能控癌?專家告訴你只靠氫氣真的不靠譜
    每天吸氫氣至少1.5小時,連續吸3個月及以上,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體能可獲改善,病情進展得以控制……這是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創始人、榮譽總院長徐克成在日前出版的新書《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中,對82例吸氫的中晚期癌症患者隨訪後得出的結論。6月1日,徐克成的《氫氣控癌》一書一發布,即引發熱議。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6月1日,徐克成的《氫氣控癌》一書一發布,即引發熱議。封面上寫著「腫瘤康復顛覆性探索」「天然之氣,居家康復,生理之氣,無藥為醫」等字樣。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書的正文前面,有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內科血液學專家、工程院院士王振義,「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呼吸病專家、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四位大家分別作的評述。
  • 不間斷吸氫氣會如何?長期使用氫氣會發生耐受嗎?
    不間斷吸氫氣會如何? 氫氣生物醫學效應發現以來,人們已經建立了多種使用氫氣的方法。具體來說通過飲用和注射氫水,用氫水沐浴,吸入不同濃度的氫氣混合氣等。
  • 【答氫友問】氫氣為何能作用於身體?
    很多人對於氫氣的作用還停留在「氫氣球」、「氫彈核武器」....但是自從2007年,日本太田成男教授等研究,證實吸入2%的氫氣能選擇性清除自由基,可以顯著改善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從此啟動了氫分子生物學研究熱潮。之後氫分子像是鹹魚翻身般地開始受到重視。後來眾多學者在動物模型上驗證了氫氣對於神經病變,心肺疾病,肝腎損傷,糖尿病等的保護性作用。後期有人體試驗也證明氫對人體的有效影響。
  • 探討氫氣的生命意義,氫氣存在的價值
    普通人和醫生都應該理解,氫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對身體的基本功能維持十分重要。我們知道,適得使用醫用氣體能治療疾病,急症患者經常使用氧氣等氣體救命。但是某些不存在缺氧情況時或許可以用氫氣產生治療作用。氫氣在人體上的使用曾經用在潛水醫學領域。氫氣用於大深度潛水,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氫氣在高壓下麻醉作用小,可以避免大深度潛水使用氮氣產生的麻醉作用。
  • 氫氣醫療,比傳統醫療有何優勢?
    氫分子醫學是一個新的學科,屬於氣體醫療的一種(飲用富氫水也是利用水中的氫氣進入身體內),醫用氣體是指醫療方面使用的氣體。常見的醫用氣體有: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氬氣、氦氣、氮氣以及壓縮空氣。有的直接用於治療;有的用於麻醉;有的用來驅動醫療設備和工具;有的用於醫學試驗和細菌、胚胎培養等。1 氧氣在醫學上,高純氧氣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醫療上用來給缺氧病人補充氧氣。普通病人通過溼化瓶吸氧;危重病人通過呼吸機吸氧。 氧氣還用於高壓艙治療潛水病、煤氣中毒以及用於藥物霧化等。
  • 熊蟲、太歲和氫氣醫學
    關於氫氣醫學效應機制的研究也需要學習這種創新精神,採用不同於過去的研究策略,探索氫氣這種神奇分子的生物學作用基礎。東京大學分子生物學家Takekazu Kunieda等最近研究發現,水熊體內有一種能耐受x射線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或許能開發成為人類抗輻射藥物。研究論文9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Kunieda說,耐受X線是這種動物適應嚴重脫水環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