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馬遜鯰魚
在距亞馬遜河幹流數百英裡之外的一些支流河水湍急。當地的集市上能見到體長超過10英尺的大鯰魚,小 河尚且如此,那麼遊弋在幹流的魚有多大呢?「我剛放下釣鉤往下一看,就意識到我的50磅拉力的線不消半分鐘就要斷了。」一位名叫透德·史密斯的釣魚能手1989年在《釣魚迷》雜誌的文章中這樣寫著。這是他第一次試釣亞馬遜巨鯰,釣點在玻利維亞境內的上亞馬遜河的支流 拜尼河上。當地的印第安人對透德的大塊身材和力氣表示欽佩,但卻瞧不起他的通常用來釣北美狗魚的釣具和50磅的釣線,他們說,「這只能逗巨鯰。」儘管透德也釣上過重達80磅的大魚,但以前從未見過的巨鯰還是一再斷線而去。透德還告訴我們一些傳說,說巨鯰能拖著獨木舟任意遨遊,甚至將人從船上拖下水、咬掉人的手指等。有兩次,他用鯊魚鉤掛10磅重的魚作釣餌,然後拴400磅拉力的線並把線系在樹上——而第二天,樹和釣線全不見了……科學家米切爾·戈爾丁教授從1976年開始研究亞馬遜諸支流的魚類和漁業資源,他說他曾見到過250磅、7.5英尺長的巨鯰,國際釣魚聯合會的紀錄是256磅9盎司,由基爾伯特·福南迪斯於1981年在巴西的索利莫斯河釣取。
最兇猛十大淡水魚,亞馬遜鯰魚名列榜首。亞馬遜鯰魚靠吃水中的朽木為生,是自然循環的好幫手。
2白鱘
白鱘-: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現資源量逐年明顯下降,面臨瀕危,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一噸的個體,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
3:電鰻
電鰻,裸背電鰻科的鰻形南美魚類,拉丁學名為Electrophorus electricus。能產生足以將人擊昏的電流,是放電能力最強的淡水魚類,輸出的電壓可達300~800伏,因此電鰻有水中的""高壓線""之稱。它不是真正的鰻類,而與鯰形目的種類近緣。電鰻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盤點的「地球上最令人恐懼的淡水動物」之一。 世界上已知的發電魚類達數十種,其他會放電的魚類還有電鯰、電鰩等。
4:非洲虎魚
非洲虎魚是一種貪吃的肉食性動物,它因其巨大如剃刀般鋒利的牙齒為人熟知。虎魚身上漂亮的斑紋、紅色明亮的魚鰭及邪惡的牙齒都讓它十分引人注目。由於善於躍出水面,它還是垂釣者們最喜愛的品種。巨型非洲虎魚長有32顆牙齒,魚身粗胖(據說虎魚肉非常美味,肉質堅實,脂肪含量少),顎寬大,牙齒大小類似於大白鯊的牙齒,猶如剃刀,平時以其他魚類為食,飢餓時會襲擊靠近它們的大型動物,可攻擊人類,甚至能對鱷魚發起攻擊,其殺傷速度十分驚人,它是善於潛伏的捕獵者,這種常見的捕獵技術,是經過生活在剛果河這種黑暗的深水環境裡的無數代巨型虎魚進化而來的。
5:紐幾內亞鱸魚
在紐幾內亞群島的第二大島新不列顛島南部海濱的釣魚營地,有這樣一句俗話:「釣線越粗,斷 紐幾內亞鱸魚 紐幾內亞鱸魚 線的聲音就越響。」莫爾斯強調說,釣這裡的魚要用40磅釣線接80磅的金屬腦線,用大號錨鉤掛8英寸長的釣餌,並配以非常結實的碳素混合竿,他說:「魚上鉤後一寸也不能讓它。」但做到這一點是幾乎不可能的。這裡水流湍急,速度達每小時5海裡,而且水中還有浮木雜草,地形異常複雜。有魚咬鉤啦!竿尖立即被拉得直指水中。釣手掙扎著想保持平衡,但還是被巨大的拽力一步步拖到船的邊緣……最後,當魚拉著小船逆流遊去時,優質尼龍線還是從繞線輪上連根斷掉。嘣;前面提到的那句俗話應驗了。莫爾斯說,鱸魚都長著德國獵犬似的利齒,力如蠻牛。據說曾見過70磅的大鱸,但大多數用鉤、線釣上來的魚是18~30磅。一盤48磅鱸魚是曾釣出水的最大的魚。
6:哲羅鮭
哲羅鮭為冷水性的純淡水兇猛食肉性魚類。終年絕大部分時間棲息在低溫(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裡。冬季因受水位的影響,在結冰前逐漸向大江或附近較深的水體裡移動,尋找適于越冬的場所。春季開江後,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遊,8月以後向幹流移動。黑龍江沿江一帶漁民有「細鱗、哲羅,七上八下」的諺語,這是指細鱗魚和哲羅魚的洄遊規律。性成熟需5齡,體長達40-50釐米。生殖期於5月中旬開始,水溫在5-10℃左右,親魚集群於水流湍急、底質為砂礫的小河川裡產卵,親魚的產卵方式與大麻哈魚相同。親魚有埋卵和護巢的習性。產卵後大量死亡,尤以雄魚為更多。仔魚喜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遊動。哲羅魚非常貪食,是淡水魚中最兇猛的魚種之一。覓食時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由深水遊至淺水岸邊捕食其它魚類和水中活動的蛇、蛙、鼠類和水鳥等,其它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溫稍高時,食慾差些,甚至有停食現象;冬季不停止攝食,僅生殖期停止攝食。
7:食人魚
食人鯧又叫做食人魚、水虎魚,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顎骨十分堅硬,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又形。屬於可食性的魚類。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又形。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牙齒銳利,下顎發達有刺,以兇猛聞名。雌雄鑑別較困難。一般雄魚顏色較豔麗,個體較小,雌魚個體較大,顏色較淺,性成熟時腹部較膨脹。因長有鋒利的牙齒和成群攻擊大型動物,水虎魚成為最臭名昭著的動物之一。在巴西逗留期間,有人曾目睹一群水虎魚在短短數秒內將一頭牛撕成碎片的可怕景象。水虎魚長有與眾不同的三角形牙齒,咬力驚人,能夠輕易將獵物撕裂。進食時,它們將獵物吃的乾乾淨淨,只留下一堆白骨。
8:六須鯰
體長,尾頭側扁。頭長,平扁。吻鈍圓。口大,亞上位,上頜較下頜為短,後伸超過眼後緣;頜齒顯露;上、下頜及犁骨均具尖細齒。須3對;上頜須1對,伸達胸鰭;下頜須2對,前須較後須長。眼小,側上位。體無鱗。背鰭小,無硬刺;胸鰭硬刺較弱,前後緣光滑,伸達腹鰭;腹鰭位於背鰭基後方,伸達臀鰭;臀鰭基部長,臀鰭條83-90,略連尾鰭;尾鰭圓截形。體背側淡黃灰色,腹側較淡。為中、下層魚類。性不很活潑,白天多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遊至淺水處覓食。秋後則居於深水或在汙 六須鯰 六須鯰 泥中越冬。冬季攝食強度減弱。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為食。
9:巨骨舌魚
巨骨舌魚體形巨大,成體長度可超過2.5米,最長達3米,重量歸高達200千克。長形,稍側扁。頭部骨骼由游離的板狀骨組成。口大,無須。無下頜骨,舌上有堅固發達的牙齒。鰾四周富有血管,內表呈蜂窩狀,常有特殊的鰓上器。鱗片大且硬,呈嵌鑲狀。背鰭和臀鰭位於體的後部,互為相對。胸鰭位低。腹鰭位腹部之後。尾鰭圓形。體灰綠色,背部顏色深,腹部較淡,尾鰭及體後部紅色。巨骨舌魚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熱帶叢林水域中,主要以小魚為食,但偶爾也捕食蛇、龜、青蛙和昆蟲、甚至也會捕食小鱷魚。由於天氣酷熱,流速緩慢的河水含氧量降低,巨骨舌魚需要不時浮上水面吞咽空氣來呼吸。在旱季,它也能靠在泥沙裡鑽洞來自保。巨骨舌魚具有強大的蠻力,利用尾巴作為武器,可以輕易擊倒成年的男性,並擊碎骨骼造成大量內傷。
10:鱷雀鱔
鱷雀鱔體長1.2-1.8米,體重45-72千克,雌性比雄性略大,是現存7種雀鱔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魚身呈長筒形,吻部前突,跟鱷魚一樣的短吻和上下顎密布兩排匕首般鋒利的牙齒,因此得名。身體覆蓋著一層菱形釉層的硬磷,像是穿著鋼盔鐵甲。背部呈褐色或橄欖色,腹部則較為淺色。鱗片是菱形硬鱗,美洲印第安人有時會拿來作為寶石。雌魚比雄魚略大,是現存雀鱔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的可達3米。體延長,上下頜亦長。口裂深,具銳齒。背、臀鰭相對並位於體後部;無脂鰭;腹鰭腹位。各鰭無硬刺。側線完全。鰾有鰾管與食道背部相聯,鰾多分室,形如肺,鰾壁密布微血管,可營氣體代謝。體被菱形硬鱗,具後凹椎體及近歪形尾,系低等硬骨魚。為大型兇猛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