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在河北香河算得上是一個造林大戶,做苗圃生意已有十幾年。1999年,她從當地兩個村的村民手中承租了103畝土地,籤訂了70元一畝、30年不變的合同。
近幾年,隨著苗木市場的火熱以及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的重視,趙立新又陸續流轉租賃了幾塊土地,以大戶經營的模式搞起了專業綠化及高端苗木種植。到目前為止,趙立新在香河承租的土地加起來已近800畝。
為了加快造林綠化步伐,香河在2014年創新了一些造林新模式和新機制,並拿出2億元財政獎補基金。
從數據上看,成績斐然。據本刊記者查詢的數據,香河在2014年春季的幾個月時間裡就造林5.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3年底的23.1%躍升至2014年底的33.8%,一年提升了10.7個百分點。
河北為何大造林
香河在2014年的造林熱是整個廊坊,甚至是河北的一個縮影。
2014年河北開始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確定了「每年造林綠化420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2014年河北環首都的4個市14個縣需造林70萬畝。
而2015年,河北省全面啟動環京津三個100萬畝成片森林建設工程。此外,河北省正積極爭取國家批准實施《京津保平原生態過渡帶工程規劃》,擴大河北省生態用地規模。
在這樣的背景下,廊坊在2014年提出「兩年攻堅戰、造林一百萬」的目標,全力爭創國家森林城市。本刊記者獲悉,廊坊各區縣對植樹造林很重視,各地都是「一把手」親自抓。
河北對綠色的渴望,一方面是因為殘酷的現實環境,另一方面,接受本刊採訪的多位人士坦言,河北下大力氣抓綠化是因為「真的很重視」。據本刊記者了解,2014這一年,河北省領導對林業工作部署、調研、批示達300餘次。
兩年造林100萬畝
在河北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之前,北京在2012年就早已開始據稱是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平原綠化工程,當時預計總投入300億元以上,四年內造林100萬畝。
而要打造「平原森林城市」的廊坊提出了更宏偉的目標:在兩年內完成造林100萬畝造林任務。這比北京的行動縮短了整整兩年,並且廊坊提出在環京津邊界的綠化工程中,質量要達到或超過京津綠化水平。
歷史上廊坊的生態環境並不太好,永定河、潮白河、大青河等河流的多次泛濫改道和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後果:960萬畝土地中,沙化鹽鹼化面積達到300多萬畝,新中國成立時廊坊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2%。
廊坊的造林綠化在2002年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原因在於當時的農林局調整為農業、林業兩局分家,再加上2002年退耕還林的全面實施,以及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等工程。這使得廊坊自2002年起,每年平均造林面積能達到30萬畝。
2006年廊坊曾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區)」。據《廊坊日報》當時的報導稱,廊坊5年造林160萬畝,相當於前30年的總和。在2006年之後,廊坊每年造林變緩,基本在每年十幾萬畝,「主要是更新,新造的少。」
財政獎補20億元
造林最難的就是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近幾年,種植用材林比較收益偏低,影響了群眾投入造林的積極性。
廊坊市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刊記者,為了完成兩年造林一百萬畝的目標,廊坊市曾派人去山東濱州、德州、青島等地學習經驗。此外,為了實現「群眾得利,企業受益,社會得綠」,廊坊各縣(市、區)加大了財政投入造林的力度,政府花錢「買生態」、撬動社會資金投入造林。
然而,這麼大面積的造林也考驗著各縣(市、區)的財政實力。2014年,廊坊市財政總共投入了資金近20億元。以三河市為例,2014年三河的造林很多都是屬於一次成林,財政支持大。廊坊林業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紹,三河這種財政大投入的模式在一些經濟稍差的縣就推廣不起來。
據趙立新透露,2014年她新籤訂的500畝土地租約是鎮政府主動找她合作的。「鎮裡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多次找我,讓我把土地承租下來,跟我說現在是京津冀一體化,又要治理霧霾,綠化肯定還要大發展,而且這回還有補貼。」趙立新說,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的苗圃生意,又是本地人,礙於面子,就答應下來了。
趙立新所說的補貼,是廊坊各縣區按照自己的情況各自定製的。按照香河縣政府制定的2014年植樹造林獎補辦法,趙立新承包的500畝土地涉及3種不同的獎補標準。第一種是按照50畝以上的以育代造苗圃、農林田網、速生林,每畝給予一次性苗木補助800元。第二種是趙立新承租的主幹道兩側的景觀林帶,這種的補貼是按照按每畝6000元給予一次性補貼。第三種是屬於主要交通幹線節點遊園,按照每畝兩萬元給予一次性補貼。
另外,為了走出年年種樹不見樹的怪圈,香河2014年對植樹造林的獎補程序也作出了規定,需要等驗收部門出具驗收報告,合格之後才給予補貼。
以綠化換土地
政府幫助解決土地,還給了補貼,但是趙立新並不覺得這是一筆合算的買賣,甚至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趙立新給本刊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第一種補貼辦法,她2014年從鎮政府租來的土地是按照每畝1300元承租的,鎮政府每畝補助800元,此外每畝還另掏數千元錢的青苗補助費,算下來第一年光土地成本要花2500元/畝。趙立新說,之前她不知道青苗補助費得自己出,而且像銀杏、國槐緩苗慢,要3年之後才能看出是否成活。也就是說,這3年期間除了花費精力照顧外,以後的苗木價格也不確定,所以即便政府給了補貼,收益如何,還要幾年後才能看出來。
然而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卻認為,趙立新的話有些偏頗。香河縣林業局作了一份植樹造林分析,其中寫著:「本分析沒有考慮風險因素,僅作為參考,建議效益值取中間值」。按照這份分析提供的數據,如果苗圃種的是油松,那麼每年每畝純效益在3000元左右。
比如,一株高50釐米小苗,購進價格每株20元,每年增長50釐米高度,至第5年長高至2.5米,每株160元,綠化後經3年再度移植時,苗高可達4米,價格增至每株400元。按照挖坑、栽植、澆水、管護每畝總投資1000元,土地流轉金1200元一畝,政府補助按平均每畝800元計算,5年的畝效益是3308元。
廊坊市林業局種苗管理站站長張燕營告訴本刊記者,因為近年來綠化苗木能掙到錢,有的一畝效益能達到一萬元,加上廊坊對綠化造林的補貼,很多實力雄厚的外地企業來到廊坊。如三強集團、秀蘭公司、國華影視城等域內外企業都參與到香河的重點綠化工程建設。
據廊坊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植樹造林能帶來效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企業是轉移資金投向生態建設。廊坊的北三縣由於靠近北京,地皮值錢,有的開發商就想在其中分一杯羹,而這也是政府撬動社會資金造林的有效方式。
本刊記者在香河賈莊的竹柳基地看到,這片土地有2000畝,屬於環京津生態林帶的一部分。按照香河的規劃,在環京津的103公裡邊界上,建設寬5公裡的植樹造林地區。而這片竹柳林屬於當地的一家房地產企業,這家企業與河南的一家綠化公司合作,從2012年開始種樹,逐年擴大規模,香河2014年還對其進行了獎補。
在香河,有不少企業投資了綠化項目,特別是房地產企業在城鎮、村莊和居民樓附近建高標準節點遊園。廊坊市林業局的相關人士解釋說,這麼做對企業和居民來說是共贏,既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綠化品位,也為居民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場所,同時也利於房產銷售。對這些企業而言,「以綠化換土地」絕非虧本買賣。據本刊記者了解,2014年廊坊總共撬動社會資金50多億元,吸引了200多家企業、145個大戶(500畝以上)主動參與造林。
村莊也要綠起來
在廊坊近兩年的大造林中,綠化重點除了規模化造林、環京津邊界綠化、生態廊道綠化之外,村莊綠化也是一項重要的工程。廊坊的村莊綠化工程同時也屬於河北省正在進行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中的一項。河北省在2013年提出要用3年時間,對全省近5萬個行政村配套改造、整體提升。
王指揮村和高莊村都是此次行動中的村莊綠化省級重點村。
廊坊對於村莊綠化工程採取的模式是政府無償提供綠化用苗,驗收合格後,按樹種不同,給予村民每株5~50元的補助。王指揮村的村民在2014年每戶都免費領到了幾棵櫻桃樹。這些櫻桃樹如果成功落戶在自家的庭院裡,那麼村民每棵樹會得到50元的補貼,連補兩年。
按照河北省村莊綠化的實施方案,河北省裡對列入省級重點村的3000多個村莊給予每村兩萬元的綠化基金。
香河縣對於村莊綠化也制定了相應的獎補辦法。比如,村莊綠化界定範圍為,距離村莊房屋建築群50米範圍內的街道、坑塘、隙地、公園、綠地、房前屋後、連村路綠化和環村林帶建設,達到戶均新植樹10株以上的,2014年按每戶60元的標準對該村進行一次性獎補。
作為河北省村莊綠化樣板的固安縣更提出:3年將投入12億元改變農村面貌。
2014年河北省有3227個村莊列入了省級重點村,河北也對這些省級重點村的綠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每個村按照人均3株樹、戶均10株樹的標準,新植樹765萬株,新增綠地702萬平方米,建設環村林帶367萬米。
廊坊對要求又進行了細化,提出全市建設1000個市級綠化標準村。一方面要將村莊內的空閒隙地、廢棄宅基地等適宜綠化的地塊全部綠化;另一方面,在村莊周圍,把30米範圍內的所有宜林地全部栽植林果花木,實現環村林帶90%閉合,並且形成50畝以上的片林。
除了制定標準,河北省還給出了村莊綠化具體的操作建議。2014年河北省林業廳編訂《河北省村莊和廊道綠化景觀提升攻堅行動實用手冊》和《河北省村莊和廊道綠化景觀提升攻堅行動技術手冊》。
為解決河北村莊綠化植被單調、色彩不豐富、景觀效果差等問題,這兩本手冊從環村林、街道綠化、牆體立體綠化、公園綠化等方面,對什麼地區該種什麼樹都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比如,對於庭院綠化,手冊建議家境較殷實、庭院面積不太大但又喜愛花卉的農戶,可種植藤本實行牆體立體綠化,露地栽植花灌木和喬木。一般庭院以栽植經濟樹種為主,壩上地區院內建議選擇金紅蘋果、山杏等,沿海地區院內可選金絲小棗、冬棗、梨、葡萄等。( 作者:王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