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體育局了解到,到目前為止,2020年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已建成112條市民健身步道、96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585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超額10%以上完成年度任務。
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的宗旨,是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的問題。健身步道、市民運動場、健身苑點等,作為市體育局解決「健身去哪兒」難題的重要舉措,受到市民熱捧,近年來在市民滿意度調查中一直名列前茅。
今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項目開局非常困難,社區封閉管理無法進行實地勘查。市體育局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提早規劃布局,整合多方資源,積極推進建設。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在場地設施的選址方面,加強體綠結合、體農結合,注重二次利用,在河道沿岸、公園綠地、美麗鄉村等因地制宜植入一批市民群眾看得見、用得上的健身設施,為群眾體育鍛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2020年,市體育局、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上海市公園綠地市民健身體育設施管理辦法》,進一步深化城市「體綠結合」,充分拓展公園綠地公共服務功能。10月初,由靜安區體育局與大寧集團合作建設的大寧公園市民健身長廊投用,已成為市民健身休閒的熱門「打卡地」。
大寧公園市民健身長廊佔地4536平方米,場地外圍環繞有一條長425米的健身步道。安裝有健身器材54件,通過不同的地面材質及顏色將場地劃分為兒童娛樂及足球訓練區、青年不鏽鋼運動區、綜合人群負重力量練習區、四代塑木健身區、羽毛球場區及智能健身驛站區六個主題活動區域,能夠滿足全年齡段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
對於喜歡「擼鐵」的年輕人來說,健身房不再是唯一去處。市民健身長廊的力量練習區覆蓋了推胸、推肩、蹬腿、深蹲等力量訓練方式的器材,並將室內力量訓練器械結構原理應用到戶外健身器材上,使用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調節負重片數量,進行訓練強度的調整。四代塑木健身區主要面向老年人群體,除了配置傳統器材外,還搭配有智能健身設備,通過立柱顯示屏實時顯示運動數據。智能健身器材都配置了太陽能感應燈光,方便市民夜間健身。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