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辦發〔2019〕40號文件《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將體育強國建設全面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把體育事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還專門提出「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三大球」發展道路,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後備人才培養體系。」系統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
《綱要》提出,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親民、更便利、更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極大提高。
「少年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無論是全民健身的倡導,還是政策加持下快速發展的體育產業,無疑都向我們發出了一個信號,體育健身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把握好難得的政策機遇推動行業的整體提升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一)體育健身行業現狀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健身行業可以說褒貶不一,讓人喜憂參半。一方面隨著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身的需求大幅提升;而另一方面對於健身行業的整體評價卻令人擔憂,健身行業可以用亂象紛呈來形容,行業服務水準整體信偏低,教練技術水平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行業規範監管缺乏等等。
1.行業亂象紛呈,服務行業發展成了「銷售」
「遊泳健身了解一下」這樣子的沿街叫賣想必都不陌生,健身房撤店跑路健身卡退款無門,辦了會員卡進了健身房卻遭遇私教的騷擾售課,健身不成反而鍛鍊出了損傷,等等,諸如此類的各種負面新聞充斥網絡和街頭巷尾,讓人們在面對健身機構時油然而生審慎戒備,一方面確實有需求,一方面又害怕選擇錯誤招來麻煩。行業亂象紛呈的同時,還並沒有一家權威來為此正名,讓人無從選擇,似乎對錯全憑運氣。
2.行業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體育健身行業本質上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除了要有專業的技術技能外,服務意識、溝通能力不可或缺;而現在中國的健身行業內難得列舉出一二口碑和服務上佳的俱樂部來,行業領先的服務標準和規範缺位,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硬體方面包括健身設備的使用率、維護完好程度,儲物、洗浴、以及健身房的休息空間、衛生情況等等;再到軟體方面,課程項目設置是否豐富多樣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以及會籍顧問、到巡場、團操、私人教練等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還有健身俱樂部的文化氛圍等等都尚有提升空間,尤其是教練們的服務水平將是能否留下客戶的關鍵因素。
3.健身教練準入門檻過低
任何行業的核心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而健身行業的核心人才莫過於教練,一個專業技術過硬、善於溝通和服務意識強的團操或者私人教練,將是留住會員穩定發展的利器。而事實上,在中國健身教練的準入門檻非常低,從專業機構經過短期學習取證即可上崗,先不論其專業技能是否過關,單就普通個體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自身閱歷等決定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難與知識文化水平較高的客戶進行良好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個人收入,健身教練們往往沉迷於售課和續卡而忘記幫助會員健身才是其本職。再者教練們的服務水平究竟如何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很多時候應該不僅是局限於像鬧鐘一樣問候和提醒會員堅持訓練,更多的應該是如何制定適宜的健身方案和引導會員堅持不懈,畢竟長期健身的付費會員不可能僅僅對健身房內的設備買單。而對於那些所謂將客戶「練殘」的不合格教練也沒有淘汰機制,可能換家俱樂部又繼續禍害別人。
由此可見,教練的門檻真的需要抬抬高了。
(二)健身行業現狀的成因
1.行業發展過於迅速
在中國一旦一個行業迅猛發展,勢必會對行業行為造成扭曲、產生亂象,而健身行業剛好處於迅猛發展的檔口。不管是國家號召的全民健身,還是國人們日益增長的經濟收入,都在影響著健身行業的發展。
2.行業的投資管理模式引發各種「跑路」亂象,影響市場口碑
健身房的主要投資都在初期(裝修、器材等一次性固定資產投入)。因此,投資回收期就會較長,經營風險不低。我國經營健身房的主要是民間中小資本,大多沒有豐厚的財力與能力去等待收回投資,再加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快速回報的投資心態,由此催生了「預售」這種經營模式。(預售是指健身房在裝修期甚至是租約尚未確定時就開始提前銷售長期健身卡的經營模式,這類模式在國內已然成為標準模式,同時也催生了場館跑路、虛假宣傳、人滿為患、健身房後繼經營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預售雖然能通過寅吃卯糧的方式回收成本甚至獲取快速拓展的超額資金,但往往也使得後繼運轉與發展乏力,卡賣不動了,那就賣私教課吧。然後私教的服務又一塌糊塗,對於用戶來說,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
3.行業內部的不良競爭降低整體服務水平
健身產業現在出現了這樣的狀況——上下遊產業鏈的日趨成熟,開健身房的門檻下降;實體經濟不景氣,國家似乎正提倡扶持健身產業,於是大量業外人士與資金進入了這個行業。而這些業外人士的加入,並未讓這個行業的模式有明顯的變革,絕大多數新加入者還是走的預售開店、大力推課的老路,而且使得行業內打起了健身卡的價格戰,使得「低價賣卡,進店壓榨」的經營策略愈演愈烈。
激烈的競爭加大了健身房經營的不確定性,大家最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推銷先行,奪取客戶,快速推進的短期健身房產品經營策略。即使新加入者想走不同的模式或是老牌健身企業有意向嘗試不同於以往的模式,也有心無力,往往只得隨波逐流。
4.缺乏行業監管和評估機制
在健身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企業會珍惜商譽而自律,行業裡也會自發形成有一定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的聯合會以促進行業的規範與發展。而我國的健身產業一向處於野蠻生長,沒有全國範圍內的領軍企業(存在地區規模領先企業),至今也沒能形成哪怕是微弱的行業自律規範。因此,這也就導致了健身行業無人監管和評估,而國家級的監管,一直缺位,畢竟健身行業尚不足以影響到國計民生。
(三)如何規範發展提升體育健身事業之建議
1.傳統健身俱樂部內部管理模式轉型勢在必行
前不久傳出兩大傳統健身房一兆韋德和威爾斯CEO離職,以及倒下的浩沙健身都在不約而同的告訴我們,傳統的中國主流健身俱樂部管理模式正面臨著時代的淘汰,管理模式的轉型變革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首先是傳統人海戰術的銷售流程,已經很難再造出俱樂部的「銷售神話」,需要探索新型銷售模式來擴充獲客渠道,如跨界與企事業組織合作、舉辦規模化的團操活動、開展線上營銷課程等渠道需要不斷探索;
其次,探索從同質化的盲目擴張鋪店到精細化健身房內容和運營的轉型,傳統的健身俱樂部運營管理模式大同小異,同質化競爭激烈,如何回歸健身內容的用戶價值,給用戶更好的健身體驗以及開發更具個性化和適宜性的健身課程,將是面臨的重要課題,也必將是行業共識;
再次,如何提升信息化管理的運用,迎接科技公司的跨界競爭也將是傳統健身行業面臨的不可避免的挑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將個人運動鍛鍊和健康數據同步傳輸進行分析評估給出實時運動建議,以及未來5G運用,將教練的私課內容隨時隨地共享,讓健身可以隨處可現等等,都將是傳統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而在信息技術運用方面,keep、咕咚等科技公司已經走到了前沿,並獲得大量線上用戶,傳統企業需迎頭趕上。
2. 布局上下遊產業鏈,樹立行業發展標杆
在科技進步、需求上升和消費升級的環境下,健身行業如今正是群雄逐鹿的時代,受到了消費者、創業者和資本市場的關注,而備受關注的行業一定會更容易出好的公司,如何才能奪得先機成為亂世中的英雄,做大做強,成為行業的標杆?健身用戶的培養和價值挖掘成為健身服務行業的當務之急,除此之外,還需從運動裝備、健身設備設施、戶外健身場地、健身教練的培養再教育等諸多上下遊產業方面入手,從源頭上自控,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 加強健身教練的繼續教育和定期評價
健身教練作為了健身行業的靈魂人物,是與用戶直接接觸的一線工作者,也是傳授專業技能和提供技術服務的執行者,他們的水平關乎企業的生存發展、關乎用戶的切身體驗和身體健康,其知識技能儲備需要不斷更新升級、服務意識也需永遠在線,對他們的培訓、評估是當前為行業亂象正名、提升行業口碑的重中之重。
4.規範行業監管和評估機制
發展行業標杆企業和行業協會的領軍作業,建立行業自律和評估機制,定期對行業內的企業服務水平和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進行考核評估,開展用戶滿意度調查和評級活動,為用戶的選擇提供公平公開的數據支持。
國家政策機遇當前,跨界挑戰在即,行業亂象紛呈,健身巨頭一直在行動,門店擴張、課程開發、用戶體驗、信息化運用、教練培訓、上下遊產業布局等等,一切只為健康的你,為行業正名,為體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