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同學們~今天是我們的<科普系列>,由大人來給大家講講辨別護膚品好壞中那些個謠言,快來看看你中槍了沒?
鑑於文章太長先奉上→太長不看版
用蘋果測試產品抗氧化能力,錯誤;用碘酒測試產品抗氧化能力,錯誤。
用紫外燈來檢測產品中的螢光劑,不靠譜。
用火燒護膚品看殘渣鑑定?想當然了;用力搖護膚水看泡泡?都8012了,清醒一點;溶於水,看成分漂浮狀態?NO,天真。
最近網上一個娛樂博主講了白敬亭同學大學期間「給女同學送了三盒藿香正氣水」的故事,講得是有鼻子有眼,引得路人紛紛點讚。
正主直接下場闢謠,用的圖也十分有趣。
大人閒著沒事網上搜了一下「怎麼辨別護膚品的優劣」,不搜不要緊,一搜我的嘴就要撇到天上去了。
為了讓大家不被商家偷換概念的宣傳手法蒙蔽,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看看關於辨別護膚品優劣的方法哪些是假的吧~
NO.1 用蘋果測試護膚品抗氧化能力?
我們都知道蘋果中含有一種物質叫做「多酚」,多酚在遇到氧氣後會被氧化,顏色變黑。
商家為了驗證自己的產品有抗氧化能力,會設置以下實驗。通常是將護膚品塗在裸露的蘋果果肉表面,與沒有塗任何東西的蘋果對照。
實驗結果是塗了某產品的蘋果保持原色的時間長,從而證明化妝品具備抗氧化能力,而且延遲變黑的時間越長,抗氧化能力就越強。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NO。商家偷換了一個概念,就是與空氣中氧氣反應造成的氧化和人體內自由基造成的氧化。
人體在利用氧進行新陳代謝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帶電離子,也就是自由基,這些帶電離子個性活潑,不喜歡安安穩穩地呆在原地,經常到處遊走,攻擊正常的細胞,所以自由基是人體衰老的最直接元兇之一。
能夠清除自由基的成分被稱為抗氧化劑,護膚品中的抗氧化的能力等於「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氧氣只能算自由基的起源,抗氧化並不僅僅指抵抗氧氣。現在護膚產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E、維生素C、酚類化合物(黃酮、單寧)、輔酶Q10、硫辛酸、以及一些植物提取物等。
這裡的測試只是防止被氧氣氧化的能力。
這裡蘋果不變黑,並不是化妝品抗氧化的作用,主要是化妝品把蘋果和空氣隔絕,空氣中的氧無法接觸到蘋果中的「多酚」,蘋果自然不會變黑。
把護膚品換成保鮮膜防止多酚被氧化的效果會更好,我們能說保鮮膜可以抗氧化嗎?NO。
NO.2 用碘酒測試抗氧化能力?
還有一個實驗是把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產品,滴入淺棕色的碘酒水溶液中,顏色會很快褪去,測試者以此來說明產品的抗氧化能力。
事實是這樣嗎?NO。
顏色褪去主要是料體中的還原劑將碘單質還原成了無色的碘離子,這是化學中基本的氧化還原反應。還原反應中,料體中只需提供還原劑就可以了。
確實有些一些抗氧化劑可以作為還原劑,褪去碘酒的顏色,比如抗壞血酸磷酸酯鈉。但是很多非抗氧化原料也具有這個能力。
總之,讓碘酒褪色,是證明產品中有抗氧化劑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
NO.3 用紫外燈來檢測產品中的螢光劑?
隨著網上一些不合規面膜的曝光,螢光劑似乎成為許多人敬而遠之的成分,畢竟誰都怕吸收了螢光劑人會在夜裡發光怪嚇人的,因此許多人紛紛買了驗鈔用的紫外燈來鑑別自己的護膚品或者面膜中有沒有此類「妖魔鬼怪」。
但拿紫外燈檢測螢光劑不靠譜!
因為許多物質都會在驗鈔燈下發出螢光,包括植物中的黃酮類、生物鹼類或者卟啉類的物質都能產生一定的螢光反應。有時候如果你照一下自己的臉,偶爾也會發現一些螢光,這不是因為你用了過多的螢光劑產品,而是人體皮膚中的某些蛋白質本身就自帶螢光。
檢測出螢光是螢光超標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暈沒暈?)
一是螢光沒有那麼可怕,不要矯枉過正;二是螢光劑的檢測要交給專業部門,避免踩雷還是要買靠譜產品,不選擇三無。
NO.4 用火燒?
「放一點在普通勺裡,拿火燒,直到完全燒盡,如果有黑色殘渣, 那是各種添加劑,越多證明添加劑越多,然後放一根棉芯在勺裡,把棉芯點著, 你會看到那個水會冒黑煙,這樣的產品也是不好的。」
Are YOU serious?!
先回答我「添加劑」就不好嗎?功效不就是靠著添加劑達到的嗎?你當是食物呢,越天然越好?
用火燒的方法鑑定是不是真羊毛還是靠譜的,鑑定護膚品?不行。
NO.5 用力搖護膚水?
「泡泡細膩豐富,有厚厚的一層,而且經久不消,那就是好的水;泡泡很多很細,而且很快就消失了,說明含酒精。不要長期的使用,容易傷害皮膚的保護膜。泡泡很少,說明營養少。」
搖護膚水屬於護膚品成分表還不全的時候的遺留產物吧!還真的是經久不衰啊。
爽膚水搖動後有泡沫,主要是成分中的增溶劑、乳化劑等表面活性劑的原因,和護膚品的品質沒有關係啊。
NO.6 溶於水,看漂浮狀態?
「取適量放入水中,然後觀察其反應。一般都三種情況會發生:粘在杯邊,飄在水面上,沉在杯底。這三種情況即說明了其所含的成分。好的產品是不粘杯邊,不漂浮,不沉杯底的。
a、粘在杯邊的是動物油。
b、飄在水面上的是礦物油。
c、沉在杯底的是重金屬,鉛,汞等。」
這個乍一看hin有想法啊,再看一眼就被自己蠢哭了。
一個基本的常識,水比油的比重高,水和油混合在一起,會浮在水面上。配方架構如果是水包油體系,放在水中攪拌,在乳化劑的作用下,會溶解到水中,水變成乳白色。
如果配方是油包水體系,放在水中不會溶解。如比重比水高,會沉到杯底;如果比重比水低,會漂浮在水面。和動物油、礦物油、鉛/汞沒有任何關聯!
另外要特別說明,汞/鉛等重金屬是違禁成分,國家禁止添加在化妝品中,任何正規合格的產品,都要通過重金屬含量檢測,重金屬超標,不允許上市銷售。
真有的話,用這個方法也檢測不出,如果這麼簡單就出來了,要國家的食藥監督系統幹嘛?
什麼?你問我,那到底怎麼區分護膚品好壞呢?
最基礎看檢測,國家規定的是護膚品的底線,排除激素、重金屬、螢光劑超標;
使用感看氣味,包裝,延展性,質地;
功效看成分,配比,劑型,原材料來源等。
這些說來很空洞,但是沒辦法,這個問題本身就很籠統。
我前思後想這些謠言是怎麼出現的??靈光一閃,答案就是,當市面上有很多「品牌叫不出口,或者來路不明」的產品想自證「優秀」,但苦於沒有「跑道」,那就創造「跑道」!
千人千面,皮膚就會有一萬種問題。試圖用三分鐘告訴你產品有奇效的人,都盯著你錢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