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艙段漏氣嚴重
全球都在熱切關注,國際空間站表層出現「小孔」,這讓人懷疑將其使用期限延長到2024年以後的可能性。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向媒體表示,:「如果國際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
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不是國際空間站的某些大型部件出現故障,而是小問題。舊車擁有者熟悉這種情況,這叫做開始散架。」他補充道:「無論說什麼,從原則上講,很明顯的是,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國際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駐站航天員在排查漏氣點
近期,國際媒體紛紛關注國際空間站的漏氣問題,並為長時間無法確定漏氣點而焦急。到了6日早上,太空人們已經弄清楚,洩漏的地方是「星辰」號服務艙(Zvezda),也就是該站俄羅斯一側的主模塊,但仍然沒有確定艙內洩漏的源頭。
實際上,這並非國際空間站首次漏氣,早在2018年,國際空間站上就曾監測到有氣體洩漏,經過排查,工作人員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2毫米的洞。第二次是在2019年9月,當時曾查出有空氣少量洩漏。
因老化而出現的密集小洞開始漏氣
現在的漏氣是第三次,洩漏時間是從今年8~9月份開始的,在洩露速度擴大到5倍之後(從每天270克增加到1.4公斤),有關部門才開始重視查找起來。幾經周折,才發現洩漏地點位於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目前國際空間站的失壓速度為每8小時1毫米汞柱。
雖然這對國際空間站的隊員沒有危險,也不影響空間站在載人狀態下的飛行,但是由此形成的恐懼心理,卻始終籠罩在各國以及駐站隊員的心頭。而且,不斷的洩漏空氣,也需要不斷補充,這就為補給飛船增加了負擔。
國際空間站有可能在2024年後墜入地球
如果把三次漏氣連起來算,那麼國際空間站的漏氣問題已經存在了近2年,而各國均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要命的是,這並非是一般的機器設備故障,俄羅斯專家現在已確定,漏氣原因主要是國際空間站的艙段主體結構已達壽命期,站體上開始出現大量0.6~0.8毫米的推測孔洞或裂紋,而且數量會越來越多,也不容易發現。
綜合評估,俄羅斯專家認為經過修修補補,國際空間站雖然可以繼續勉強運行下去,但卻無法徹底修補,預判最多可運行到2024年,什麼延壽到2030年純屬扯淡。
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全球唯一在軌運行的
這個誕生於1998年的所謂國際空間站,最初計劃使用至2015年,但隨後將其壽命期限延長至2020年,然後又延長至2024年。目前,項目參與國正在考慮將國際空間站的運作延長至2028~2030年的可能性。不過,這次的漏氣將打破這一計劃,繼續延長國際空間站壽命的規劃將不得不終止。
而早在至少5年前,中國就在建造空間站時揚言,「天和」空間站將是2020年後地球唯一的空間站。但在國際空間站延壽後,這一說法不再成立。如今,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建成,也需到2024年後,才能成為全球唯一在軌的空間站。
(軍評陳光文於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