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嘍,這都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了,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我有幸成為一名新時代的80後普查員,對於普查工作想刨根問底,為此我專門去閱讀了相關材料,記錄了每一次人普的變遷。
「話說」古代人口普查
中國歷史上有文字以來的最早的人口普查,是西漢時期。但是由於當時社會制度的影響,為了避稅,官奴婢的數量被誇大。
東漢時期的人口普查,被稱為最為細緻的人口普查,然而卻是為了君主服務,與選美同時並進。
隋朝是古代中比較接近於實際的人口普查,挨家挨戶當面看相貌。不過工作量繁大,只有中原地區可以做到。
唐朝初期,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急劇增長,最初的戶口管理也很嚴格。但是從高宗開始,管理逐漸鬆弛,戶口逃亡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後來戶口管理非常混亂,長期不做統計。「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根據以往人數主觀增減。天寶十四年比上年戶數降了70多萬戶,人口反而增加了3萬多,戶口管理極度混亂。
宋朝:最具歧視性的人口普查,女性不算人數。
明朝:古代內容最為寬泛的人口普查,人口、家產、牲畜通通查。
清朝:古代中最為實際的人口普查,「攤丁入畝」,不再按人頭納稅,按田產收稅導致人口大增。民國以來出現了現代意義的普查,但是當時社會較為混亂,統計者主要是警察,無法做到上門挨戶統計。數據雖然不完全準確,但也得到了4億人口的登記,「四萬萬同胞」的說法由此開始。
以上由於統治階層的利益不同,每次展開的普查目的也不同,因此呈現出不同的結果,精準度難以把握。
「妙記」新時代人口普查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有了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1953年,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內容涉及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這幾個調查項目。就普查完整性和準確性來說,是我國人口統計工作的一個新起點,也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
1964年,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內容在保留原有項目外新增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職業三項內容。這次人口普查整頓和健全了城鄉戶口管理制度,為後面戶籍管理奠定了基礎。
1982年經歷了文革和改革開放,國務院組織開展第三次人口普查,並且首次使用計算機處理數據,使得準確度和採集處理量都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是人口普查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1990年開展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為了反映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變化,在前三次的普查基礎上,內容又添加了常住地以及遷來本地的原因。
2000年為科學定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開展第五次人口普查,五人普的內容又一次豐富,首次採用光電錄入技術,增加了「暫住人口表」。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更加真實準確完整的體現了2000年以來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居住等各方面變化情況,為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非常可靠、及時的數據支持,普查項目也根據具體情況發生了調整。
2020年正在開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與第六次相比有許多新變化:在普查內容上,增加了身份證號碼信息的採集;在採集手段上,全面採用電子化數據採集方式;在登記方式上,增加了網際網路自主填報的方式;在工作環節上,增加了利用行政記錄及大數據進行比對核實的環節。
定期開展人口普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明確規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人口普查關係國計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完整詳盡的人口信息既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的基礎,也可以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人口普查是民生大事,攜手全民用微笑支持人口普查,用行動參與人口普查。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