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寒潮來襲,北風吹得臉生疼的時候,每一個東北女人便在心裡盤算著,是時候把衣櫃最頂層的貂皮大衣拿出來了。
「夾小包,穿小貂,開個捷達,喝小燒。」戴著大金鍊子,紋著花臂擼串兒,身邊依偎著一個穿著如雪白貂、鑲著水晶指甲的扒蒜老妹兒,同樣是每個東北男人的夢想。
東北人為什麼愛穿貂?冷唄。冷也可以穿呢大衣、羽絨服,東北人為什麼偏偏執著於貂?
貂是種身份象徵
在中國,「衣飾裘皮」的傳統由來已久。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早在兩千年前,滿族人的祖先摟邑人吃完了獸肉,變把獸皮簡單倒飭幾下,披在身上,蔽體保暖。
和普通獸皮不一樣,貂作為「裘中之王」,是非常珍貴的。
俄羅斯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毛皮獸場,養殖貂生產加工貂皮/視覺中國
在現代養殖業興起之前,捕貂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據《盛京通志》記載,布特哈人秋天上山捕貂,春天才回來,經常有空手而歸的情況。這種靈活的動物,一般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森林地帶,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間,會爬樹,善遊泳,大雪過後喜歡藏在洞中五六天不出來。
因此,貂的名貴可想而知。《金瓶梅》第七十四回裡,潘金蓮曾向西門慶討一件貂皮襖,這在當時值六十兩銀子,相當於一位正一品官員整整一個月的薪水。
上好的貂皮作為「軟黃金」,從漢代開始,就是東北少數民族重要的納貢。直到清朝,貂貢制度正式確立下來,並強制施行。《黑龍江外記》卷五有記載:在布特哈這個地方,只要身高過了五尺,不管是官民還是散戶,每年都要納貢貂皮一張。納貂皮,是強制性的,不交不行。
這些進貢的貂皮,都由清廷內務府貯藏。無論是為皇帝裁剪的新衣,還是給王公貴族和大臣的獎賞,貂皮都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以及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貴族色彩。
俄羅斯國家展上展示的各色貂皮/視覺中國
即使在「穿貂一族」內部,也有等級之分。根據《康熙起居注》記載,賞賜給盛京將軍、副督統等官員的是蟒貂裘、貂袍,給蒙古王、貝子的是貂帽袍褂、貂皮披肩。在賞賜的時候,貂皮蟒袍之間也有差別。也就是說,即使在權力階層內部,貂皮的成色也與貴族、官員的等級地位掛鈎。甚至在清初,一度有嚴格禁止中下級官員和一般軍民穿貂皮的「貂禁」。
貂皮的質量也有高下之分。金貂因其色黃,所以在明朝是宮廷專用;紫貂向來名貴,頗受皇室青睞。制裘的方法也依據身份等級而有所區別,例如,古人通常將貂毛制在內側,貂毛在外的大衣被稱為「出鋒裘」,有炫耀之嫌,只有皇帝能這麼穿。
不分等級地使用裘皮則是文人眼中世風日下的表現,比如明代吳中婦女戴貂皮圍在額頭上,「傭工」戴貂鼠狐皮纓帽都被視作對禮制的踐踏。
![]()
貂的稀缺,讓它變成了社會財富等級的縮影,似乎只有達官貴族才配穿。南洋富商之女「糖王」黃仲涵之女黃蕙蘭,穿著貂皮大衣,即便站在英王喬治六世的王后身邊也毫不遜色,堪稱民國時期的「帶貨女王」。
俄國人帶來的貂
在東北,真的只有權貴才能穿貂嗎?東北人愛貂真的是出於對權貴的崇拜嗎?
不是的,東北人民其實很早就穿貂了,而且還是進口的。說起貂在東北真正的流行,還是隔壁俄羅斯人帶來的。
與東北類似,處於高緯度地區的俄國人需要穿上動物皮毛禦寒,狐皮、貂皮、海狸皮都是冬季保暖的選擇。約一千年前,為了獲得動物皮毛,俄國人開始瘋狂擴張領土並加以嚴格的控制,形成由統治者、奴隸、當地獵人和皮毛動物組成的皮毛交易金字塔。
黑龍江黑河暴雪,沒有貂皮大衣也要戴頂貂皮帽子/視覺中國
彼時距離現代化貂養殖還遙遙無期,捕貂完全是靠天吃飯,貂越來越少,貂皮交易讓很多以此為生的部落走向滅絕。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西伯利亞的Kamchadals部落就流失了90%的人口。同時,常年的捕殺造成了貂皮資源的枯竭。17世紀早期,一個優秀的獵手一年可以獲得200張貂皮,而到了17世紀末,數量下降到15-20張。
儘管如此,動物原皮仍然佔據著俄國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重要位置。在俄國官方的主導下,海狸、水獺、貂等動物原皮被運到中國來換取絲綢。除了皮草,其他商品的數量微乎其微。
17世紀末,俄國開始常規性地向中國派遣官方商隊。雖然禁止私人商隊來中國,但在壟斷的60年間,一共派了17支商隊來,攜帶的皮草、鑽石、鐘錶等物品價值總額達200多萬盧布。
其中,貂皮佔據了相當的比重。以1727年為例,俄國商隊運來了5萬多張貂皮,佔商品價值總額的28.8%。1728年,中俄貿易達到小高潮。交易總額將近一千萬法郎,俄國商隊賣出一百多萬張東樹皮、十五萬張狐皮、十萬張貂皮和其他貨物。大量皮貨流入市場,毛皮價格被大大壓低。
哈爾濱靖宇街市場,賣貂皮、貉子皮、狐狸皮與狗皮等皮草帽子的攤床/視覺中國
大量來自俄國的皮草湧入東北市場,這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穿越到18世紀20年代的中國,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這種服飾。義大利傳教士Matteo Ripa曾寫下這樣的記錄:深冬的時候,他們穿上羊皮製成的馬甲,下雪的時候又拿出了毛皮大氅。此時的當鋪生意十分興隆,而且可以發現季節性的規律——一到春天人們就來典當皮衣,冬天再把他們贖回去。
為什麼俄國人這麼喜歡中國市場呢?他們甚至曾經花了兩年把皮草從北太平洋地區運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kyakhta)賣給中國人。恰克圖原是清朝時期中國商人對俄貿易重要的城市之一。
因為賺得多。拿海獺皮來說,在英國和美國皮草跨洋貿易之前,中國市場上的價格完全由俄國說了算,一張乾淨完好的原皮可以賣到120美元。18世紀末,跨洋貿易興起之後,這種壟斷情況才有所轉變,一張在莫斯科值兩三百盧布的原皮也只有20盧布(當時美元和盧布價值相同)。
白俄羅斯巴拉諾維奇外的毛皮動物養殖場/視覺中國
偶爾的商隊交易是遠遠不夠的。直到20世紀初,蘇聯人直接駐紮到中國東北來賣貂了。蘇聯大使館精準地判斷,貂皮大衣在中國是剛需,於是鼓勵了很多蘇聯皮草商來中國賣貂,合法和非法的都有。
整個1920年代,很多國際皮草商,包括蘇聯人,在當時的滿洲裡和哈爾濱開店賣皮草,幾乎就是走私。而且哈爾濱在整個交易環中,不只是一個走私倉庫,聰明的猶太難民從蘇聯一路逃出來,他們發現西伯利亞南部邊境到處是珍貴品種的黑貂和中等價位的狐皮,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不遠萬裡運到哈爾濱甚至天津,賣給中國人。當時在天津,有超過100家猶太人工廠,專門加工皮草。
上海海關查扣的走私貂皮/視覺中國
在蘇聯時期,俄羅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皮草產量,靠的就是國營養殖場。解體後,中央銀行斷了供,支付不起工人薪水,買不起飼料,數以千計的養殖貂死於營養不良誘發的疾病,水貂養殖場數量由200家驟減到50家。無以為繼,皮草加工工廠才合法地逐漸向中國和歐洲轉移。
介於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優勢,東北養貂、加工皮草當然是不錯的選擇。
再窮也要買貂
在這片黑土地上,曾流傳著「十件加拿大鵝羽絨服也比不上一件佟二堡貂」的說法,貂是東北人心中的時尚icon,就是東北人心中的「麥加」,是每個東北女人「一輩子要去一次的地方」。
這個位於遼寧省中部、山海關邊界的小鎮,20世紀80年代,還是一個散落著燈塔制線廠、針織廠的村鎮。短短十年,佟二堡迎來了轉折。
1996年,全鎮2萬人口中有1萬人從事皮裝生產和銷售相關的工作,近80萬平方米的商場面積上,坐落著數千家貂皮商戶;一個鎮的裘皮產量就佔全國總產量的35%,皮草銷量佔國內市場的45%。在她最輝煌的時候,大批客人揣著人民幣搭乘購物直達班車來到這裡,一車人創造幾十萬元的銷售額也不足為奇。
北京一貂皮商拿著國產貂皮皮草,在各個商鋪尋找出口至俄羅斯及美國的機會/視覺中國
好景不長,接連遭遇了國企改革、工人下崗、邊貿式微、人口外流,東北衰落了,佟二堡也不行了。
2013年以來,包括佟二堡在內的東北皮草生意陷入了困境。幾大商場的皮草銷量斷崖式下跌,甚至僅達往年同期的一半。「今天你開張了嗎?」成為商戶們見面時的習慣性問候。
不只是東北,整個中國的貂皮市場都呈現出了頹勢。根據世界毛皮協會2016年公布的數據,中國水貂毛皮產量較前年減少了41.2%。國產貂皮價格也連連下跌,從2013年開始,受丹麥、芬蘭、美國等進口水貂皮價格走低影響,國產貂皮大衣價格下滑了15%-20%左右。2015年,全國消費市場低迷,貂皮大衣的價格下降了30%到50%,幾乎相當於成本價。
一張水貂皮價格降幅在100元以上,如果按照一件大衣30張水貂皮計算,平均每件大衣的價格下降幅度在3000元左右。目前市場上多數貂皮大衣價位在七八千元左右,有的僅需兩三千元就可以拿下。
北京某展銷會上,顧客在挑選貂皮大衣/視覺中國
一直被看好的中國貂皮市場發生了什麼?
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2015年盧布的貶值,出口俄羅斯出不動了。在中俄交界的小山城綏芬河,僅半年時間,人口從20多萬減少到8萬多,街頭店面的租金跌了一半。
但歸根到底,還是本身東北的貂質量不夠硬,這也是一直是困擾東北皮草產業的痼疾。十幾年前,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部分商家偷工減料,甚至向紙殼上噴膠,再偽造成皮衣的樣子。如今,老商城內依然採用「代銷」的手段,質量沒有保證,品牌更無從談起。
中國國際裘皮革皮製品交易會上展示的貂皮大衣/視覺中國
幸運的是,貂皮產業的頹勢也阻擋不了東北人買貂的熱情。根據中國裘皮商會2017年發布的報告,中國最高端的皮草市場仍然坐落在東北,其中哈爾濱的消費力最強——每年擁有3萬多件的皮草消費能力和數十億元的市場吞吐力。
而且不管多窮,貂該買,還是要買。以黑龍江為例,2016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只有18145元,收入增速在全國墊底。而同時期一件貂皮大衣的平均價格在7000元左右,佔據一個黑龍江人小半年的支出。
東北人的貂,當然主要也是為女人買的。根據天貓發布的報告,在2012-2015年間搜索水貂皮草的人群中,女性佔了67%。
有錢沒錢都要為老婆買貂,或許真的是檢驗東北男人的唯一標準吧。
參考文獻
[1]李永欣. 2013~2014年中國皮草原料市場行情分析[J]. 特種經濟動植物,2013,16(12):5-8.
[2]ntra-Asian Trade and the World Market, 2006.
[3]FUR SALES BOOM-AND SO DO IMPORTS, Business Day, 1985-4-7.
[4]The return of the fur coat: a commodity chain perspective, L Skov - Current Sociology, 2005 .
[5]History of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From Modernization to Maoism.
[6]World Market Transformation: Inside the German Fur Capital Leipzig 1870 and 1939.
[7]宋偉. 東北地區歷史上的貢貂[J]. 黑河學刊(地方歷史版),1986,(04):19-20+18.
[8]李鳳飛. 貢貂制度與清代東北治策[J]. 求是學刊,2001,(05):107-111.
[9]袁豐,李丹丹. 遼寧佟二堡皮革製造集群與專業市場共同演化[J]. 地理研究,2014,33(03):546-557.
[10]徐學良. 貂貢考略[J]. 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03):99-100+107.
[11]周湘. 清代尚裘之風及其南漸[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41-45+123.
[12]姚永超. 奢華的背後:論近代東北大開發中的毛皮貿易[J]. 民國檔案,2015,(03):102-110.
[13]趙世臻. 東北紫貂今昔[J]. 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15(07):2-3.
[14]2016「貂城」退潮 看東北經濟的興衰 消費主導了潮起潮落. 雪球, 2016.
[15]佟二堡:東北皮草聖地興衰記[N]. 南方周末, 2016-3-11.
[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史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 1981.
[17]為何成為東北人的宿命. 伯通, 2014-1-16.
[18周惠泉. 論東北民族文化[J]. 北方論叢,2000,(01):14-22.
[19]Behind the $100,000 Sable Coat, a Siberian Hunter
[20]梅,呂志超,王彩燕. 俄羅斯裘皮產品市場現狀與河北省對俄貿易策略[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01):36-39.
本文來源:灣流 責任編輯:於方_NX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