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只要養了本土物種就是好事嗎?飼養和展出就是保護了本土物種嗎?
一
2018年最後一天,寒風凜冽。雖是元旦假期,北京動物園裡的遊人並沒有太多。每次來京城,這裡是必要「打卡」的地方,然而這次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離開前,特意繞道小型哺乳動物區看了那隻黃喉貂。
它在室外籠舍的棲架上下竄來竄去,看上去很活潑的樣子。據說,最初有兩隻救助的黃喉貂,被安置在夜行動物館最昏暗的一間獸舍,終日不見光,而黃喉貂是一種多在日間活動的動物。在許多熱心網友地再三呼籲下,先被轉入一間有燈光照明的獸舍,後來終於換到了有室外的籠舍。之後,又發生了「關禁閉」的事情,又在眾多網友的不斷呼籲下「重獲自由」。
上躥下跳,又美麗又活潑的動物
可以說,如果沒有網友們的關注、沒有園方的察納雅言,它就沒有現在的生活——當然,應該有越來越豐富的生活,北京動物園可是最先引入「丰容」概念的行業領軍者。
二
我第一次看到活的黃喉貂在四川,成都一個對外開放的私人「動物園」(或稱養殖場)。這是個奇幻的存在——農家養殖院子一樣的地方,動物從鳥類、兩爬、食肉、食草、靈長類到寵物、家畜、特種養殖都涵蓋了,特別是有不少其他動物園幾乎沒有的中國本土小型獸類。
隨便放幾種動物.
黃喉貂就是其中之一,除北京動物園外,國內好像沒別的動物園有。那是一個不大的用竹子+鐵絲網做的籠子——就一個籠子、沒有室內室外之分,更沒有「後臺」。裡面竟有三隻黃喉貂,其中還有一隻白化的!(今年第二次去我發現那隻白化個體沒有了,據說是飼養員開籠子門的時候讓它跑了.)
有黃喉貂就算了,竟然連白化個體都能救助到
至於它們從哪裡來——在動物園從來就沒有形成過種群,不是人工繁殖的,毫無疑問來自野外。這動物園是成都市林業局掛牌的臨時救助中心,但救助的方式,究竟是森林公安收繳交來安置的,還是市民自發從野味販子手裡拯救的,就不得而知了。無論從生存環境、飼養管理、設施、管理人員,這裡都談不上多專業。
最右邊就是黃喉貂的籠子
這動物園在愛好者圈裡知名度很高,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都是慕名而來,一睹各種難見小獸的風採,在微博、貼吧、公眾號經常能見到分享。花老師也去了,他這篇文章的觀點和我非常一致。這地方從感情上我有些好感,但客觀的講,這些動物從野外來到這並不讓人可喜(救助原因不管有傷病、迷路還是非法捕捉和飼養等,對動物來說都是不幸經歷),這裡動物的生存情況也不太樂觀.更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園好像經常救助新動物,比如我上次去過一個多月後那裡竟然又救助到一隻金貓.
不用說這麼多物種,就衝著黃喉貂一種——中國動物園僅有的三隻黃喉貂之二,值不值得看呢?要我說,當然值得看了,這傢伙在野外都難得一見,對非野外工作者來說動物園幾乎是唯一的渠道,現在不去看,以後等它們沒了說不定就再也看不著了。
這裡有中國動物園僅有的三隻黃喉貂之二
三
關注動物園的本土動物是很好的事,很多朋友喜歡去各地動物園去看、記錄它們的影像——我個人非常佩服他們的行動。長頸鹿、河馬、袋鼠、樹懶人盡皆知,雲豹、金貓、黃喉貂、兔猻等等眾多生活在中國的動物卻鮮有人知,去拍拍照片、發微博、寫文章,讓更多人知道這種動物,這是很好的事情。
杭州動物園已經去世的金貓。在它生命最後幾年,許多愛好者專程前來看它,讓它不再「被人遺忘」
但我感覺,有時候,關注不知不覺中可能有些「變味」。我經常看到的表述,多是哪個動物園有什麼什麼動物要去看要去看。可實在的講,從個體角度,知道了這個動物園有這隻動物又有什麼用?對於它來說,有哪些好處?關注的意義,除了讓這個「動物園」多來一些慕名而來買票參觀的遊客,還能為它改變什麼?
如果這個動物,在動物園裡的「價值」,就是給動物園招攬遊客的,難道不可悲嗎?更不是這個動物的價值所在。退一步講,從這種關註裡,園方真的能意識到要給「招財物種」改善環境,對這個個體的福利固然是好的,可實際當中呢?特別是那些小動物園,動物福利有改善嗎?這可能是我覺得更需要關注的。
紹興兒童公園裡的豹貓。幾年前豹貓在動物園感覺還是一種「大咖」的存在,這兩年似乎救助到豹貓並展出的動物園變多了
值得關注的還有:這隻動物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這裡?如果是救助,為什麼沒有野外放歸?在這個動物園福利狀況差的條件下為什麼不能轉移到其他更好的機構?……如果這種「救助」,等於變相從野外獲取動物,我們的關注會不會間接變成給這種「動物園」打廣告?會不會強化某些動物園想獲取這類動物的行為?
一個極端的例子
這並不是說,我們這些普通遊客、愛好者關注這些動物是錯的,並不是,喜歡看什麼動物本身無可厚非——關鍵不在我們,而在於:動物園對待這些關注的「回應」。
四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把動物給人看,就是「展示」嗎?一個動物園,只要能給人看到這個動物、加塊牌子,就是「展示」了嗎、就能傳遞積極的信息了嗎、就是對得起這個動物出現在這裡的價值嗎?
至少,在這個小動物園裡,無法讓我與它們在野外的狀態聯想起來,倒是常常想起CCTV《致富經》《生財有道》裡的情景——雖然這也有動物的介紹標牌。
那麼,在更專業、動物福利比較好的大動物園,展示的效果怎麼樣呢?我舉重慶動物園的例子,那兒的雲豹和金貓也是讓人慕名前來的物種,我今年也慕名前來過兩次。
重慶動物園的、中國大陸動物園最後兩隻雲豹
重慶動物園的雲豹、金貓籠舍物理環境丰容做得不錯(如果跟剛建成的時候比較會更鮮明),當然一成不變不是丰容,需要不斷持續地給動物提供新鮮玩意和更多表達機會。在這不講丰容的事,就說一點:科普展牌。
重慶動物園的、全國動物園最後四隻金貓之一
我今年2月和8月各來過一次。我在雲豹這裡停留時間很長,來來往往的遊客都有所關注。大部分遊客沒覺得面前的雲豹有什麼特別、很多人看了幾秒鐘、敲了好多下玻璃最後都不知道這啥動物。「小豹子,小貓,豹子,小花老虎……」少有遊客看了一眼展牌才知道這叫雲豹。展牌雖然有、內容也很好,但展牌安放的位置、形式,對實際發揮的效果也至關重要。
雲豹金貓籠舍外景
雲豹的展牌有兩塊,一塊是常規的展牌,還有一塊「貓盟」編寫的。貓盟編的牌子內容很好,然而很不顯眼,幾乎所有遊客包括我都沒發現(我也後來才看到)。除這兩塊牌子外,還有一塊語音講解二維碼——我沒見人掃過。第二次去的時候貓盟牌子上面多了臺電視,當時放的動物園宣傳片。
貓盟編寫的展牌、二維碼牌和電視的位置
雲豹的常規展牌
展牌之所以不顯眼,是因為左起第一間籠舍空著的時候,雲豹在第二間籠舍;貓盟展牌卻在第一間籠舍的左邊。遊客一看第一間籠舍沒動物,就去關注第二間有動物的地方了,貓盟那塊就直接被忽略——普通遊客誰會注意沒動物的地方的牌子呢。另一塊牌子在雲豹、金貓兩個籠舍中間,有人還錯把「金貓」當成雲豹的。
示意圖
8月份以後我沒再去過,聽說後來有豹貓移到那邊了,我猜測,雲豹大概被調整到最左邊第一間籠舍了吧,那麼貓盟的牌子就挨著雲豹存在,這塊牌子變得「顯眼」了。要是能在玻璃展窗前面立幾個斜面的展板,那樣就更明顯了。
和上一個示意圖對比一下
另外,我在微博上看到新增了一塊宣傳牌(下圖)。動物園能意識到宣傳自己的「寶貝」是了不起的進步,「全國同時擁有」的表述沒錯,的確是咱的特色。但一定要注意,「全國同時擁有」不是值得誇耀的事,更不能體現重慶動物園的「成績」——都是偶然救助,又不是本園攻克人工繁育難關延續下來的,更不是國際合作參加了這兩個物種的保育計劃來的;以前廣布全國動物園的物種沒形成可持續種群,現在都死光了就剩咱還有而已.
圖片來自微博
其實,重慶動物園對於雲豹、金貓做出了很多成績,該誇、該宣傳的地方太多了。動物福利的顯著提高算不算?精心科學的飼養管理算不算?醫療、救助的技術保障能不能介紹?積極與「貓盟」這樣專業的社會組織在動物福利和科普方面合作該不該宣傳?全國許多動物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值不值得說?把這些都做成展板擺旁邊,讓除了網友的現場市民、遊客們也能知道咱為這兩種寶貴的動物付出了多少努力,那多好啊!只有飼養員個人和愛好者自發的傳播還是有限的啊~
結語
不管怎麼說,關心本土動物確實是好事,哪個動物園裡有什麼、有多少動物園有,都是很有價值的信息。就像豺,不知不覺越來越少,我就想,除了感到「惋惜」和「再不看就沒了」,種群管理的問題好像少有關注——當然,中國動物園在這塊起步不久、公開信息很少。某一個動物園就是再能,種群也有衰退的時候。沒有種群管理、標準規範,沒有責任感,沒有動物園行業內的合作,不管對物種延續還是保護教育,都難有好效果。
前文說到的問題,有的不是一個動物園就能改變,更不只涉及動物園這一個機構,可能需要一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內的改變。可是,公眾的關注不就是應該推動這些改變嗎?——哪怕是讓更多人知道應該有這些改變。
公眾的關注,是動物園進步的唯一動力,也是野生動物保護的強大推動。
以往文章
XX看動物園
中國的動物園千差萬別、形式各樣,記錄我所到過的動物園,留存那些與動物園有關的舊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