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電影院依然為進口片統治,票房冠軍毫無疑問,是《猩球崛起 3:終極之戰》,儘管沒有期待中的人猿對決,但憑藉紮實的敘事,和嘆為觀止的特效,電影首周票房依然達到了 4 億元。
而另一部電影《看不見的客人》,票房表現一般,周末只有兩千多萬,但這是一部西班牙電影,受眾比較小,前期缺乏宣傳,而且上映前已經有盜版流出,這樣的成績已經不錯。而且,因為口碑不錯,電影周末三天的票房穩步上升,在各個評分網站和社交平臺也都取得了很高的評價。
大片是中國電影的未來,這是最近幾年,中國電影圈的認知,尤其是《戰狼 2》成功後,「重工業電影」這一概念更受到追捧,似乎只要掌握了「重工業」,便掌握了通往電影未來的鑰匙。
然而,中國可能需要十部《猩球崛起》,但更需要一百部《看不見的客人》。
《猩球崛起 3》符合「重工業電影」的一切標準。電影改編自經典科幻電影《人猿星球》,而且拍到了第三部,是個大 IP;電影裡有眾多的特效和爆炸場面;電影裡還使用了當下最逼真的動作捕捉技術,猩猩眼角抖動都一清二楚。
技術是《猩球崛起 3》在中國宣傳的重點。維塔工作室特效總監 Anders Langlands 來到中國給電影站臺,還舉辦大師班,交流《猩球崛起 3》裡的特效技術。整部電影裡,95%的鏡頭都是用特效完成的,特效鏡頭全部加起來,一共有 1440 個,參與項目的人,達到了 998 個。
動作捕捉技術,中國電影也有。去年郭敬明導演的《爵跡》,便是全 CG 電影,演員都以動作捕捉來出演自己的角色,但最終的效果有目共睹。
因為過於趕工,原本三年的工作被壓縮到 17 個月進行,讓特效團隊不得不放棄次要鏡頭的製作,首先需要保證主要鏡頭的製作。因此,在一些主要鏡頭上,《爵跡》表現出了不俗的水準,但非關鍵鏡頭細節缺失嚴重。
而且,郭敬明尚未能夠掌握 2D 電影拍攝,便去挑戰全 CG 的電影,這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技術固然重要,而如何使用技術更加重要,在這一點上,中國與好萊塢差距更大。《猩球崛起 3》主演安迪·瑟金斯,在動作捕捉領域已經琢磨了二十年,他的眾多經典角色——比如咕嚕、金剛和凱撒——都不露臉,但陸川說,在中國,找演員已經很難了,更不要說找好演員去演不露臉怪物。在《九層妖塔》裡,所有怪物都是陸川親自出演。
電影以視聽語言來講述故事,特效不過是視聽語言呈現的一種手段。而在中國,太多的導演不論視聽基礎還是故事能力都不過關,盲目使用最先進的工具,便仿佛三歲小孩揮舞青龍偃月刀,拍不出《猩球崛起 3》,頂多拍出來《爵跡》。
所以,為了拍出來《猩球崛起 3》,首先要多拍幾部《看不見的客人》。
電影的敘事流暢,細節處嚴絲合縫。仿佛馬爾克斯小說《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即便在開場便猜到了結局,也能夠看著片中的人物,如何一步步走進自己的命運裡。這是電影的魅力。只要有一個好故事,觀眾便願意在黑暗裡送出自己的兩個小時。
事實上,懸疑類影視作品在中國也一直頗受歡迎。當下,懸疑偵探類網劇是最火的網劇類型,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來獲得不俗的收視——現在熱播的《白夜追兇》便是明證。
拍好類型片,掌握好基本功,這不僅是為了日後拍攝大片做準備,也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完善的市場服務。
在特效大片上,中國全面落後於好萊塢,《戰狼 2》不可能每年都有,「重工業電影」更不可能保證穩定的生產,沒法成為電影市場的保障。所以,類型片才是未來最重要的方向。
在中國,不論創作者,還是消費者,都缺乏類型片的概念,因此很難支撐起一個穩定的電影市場,電影的成功與失敗,很多時候依賴偶然因素——比如王寶強離婚,讓《大鬧天竺》一躍成為春節檔熱門。
於是,很多時候,電影公司在宣發上的投入,甚至要高於製片成本,這些宣傳,很多時候與電影關聯很少。而沒有類型片成熟的製作運作經驗,我們也看到中國的電影人,更多地憑藉經驗和天賦在製作電影。
這樣的創作方式,電影好壞只能看運氣。
中國的電影人,需要從《猩球崛起 3》裡學習特效和故事結合,學習成本控制,學習製作模式和理念,也需要從《看不見的客人》裡學習電影的基礎技能——因為後者成本要低很多,因此嘗試的機會也會多很多,在幾年的嘗試之後,才有足夠的基礎,去批量生產大片。
2015 年,中國誕生了一批大片,讓人以為中國電影可以正面迎擊好萊塢,但在現在的寒冬中,中國電影是時候回來重新把基本功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