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8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持人何婕提到,《這就是中國》節目一直很理性,到2020年快要畫上句號的時候,如果從比較感性的角度來給這個年份設定幾個年度詞的話,會選擇哪些詞?
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選擇繼續用演講中用的「心勝」一詞,他覺得這個詞能夠比較好地概括中國這一年戰「疫」的決定性成果和中國人民的心態。張教授講,一切都在國際比較,在比較中,確實中國人獲得一種對西方模式的心勝,這太重要了。因為過去西方總是用道德制高點來給中國人上課,現在中國人看得很清楚,一些基本的中國人人都懂的價值觀,比方說生命至上,西方沒有,居然跟我們要來談人權。所以世界人權日,美國使館的網站上發布類似站起來,說出來的話,結果被中國的網民調侃得邊都沒有了,馬上就陷入網絡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張教授覺得中國人民通過這場戰「疫」之後獲得一種真的發自內心的理念上的、價值觀上的、制度上的一種心勝。
這就是比你強、比你好,中國有了一種自信。我們經常說領導人需要有戰略定力,其實我們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對「戰略定力」這四個字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本期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數字「一帶一路」中心副主任李波教授還是選擇了一個理性的詞來作為年度詞——「內循環」。內循環非常重要,我們在抗疫過程中,也看到了全球化會發生變化,我們要做底線的思維。作為底線思維一個重要的經濟的決策,就是我要以內循環為主,然後來拉動對外的循環。這實際上是把我們原來兩頭在外,叫「國際大循環」,那是上世紀80年代我們提出的一個立國大戰略,在今年做了一個調整。這個戰略提出來,說明我們領導人是敢於決策,而且是在關鍵時刻拿出這張牌。
「內循環」三個字並不是孤立的,它的完整表述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主持人何婕在節目一開始時也說,即將過去的2020年不容易,但是我們在不容易當中走出了一條希望的路,包括在經濟上的很多說法的轉型,我們慢慢開拓國內市場,注重兩個市場的連結,這也全部都是這條路很重要的內容。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