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一則關於摺紙的新聞,感嘆不已:
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受摺紙藝術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人工肌肉,可以讓機器人變成「大力士」,能提起自身重量1000倍以上的物體。
小時候折千紙鶴、寶塔、花籃、青蛙、帆船等各種簡單的小東西,那時候只曉得一步步折出來這些東西,而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東西可以這樣折出來,所以說,小時候我們的摺紙純粹是玩,因為還小,還不需要去立志。
而隨著我們長大了,在外人的眼中,玩摺紙倒成了不務正業的頑劣之舉。因為我們需要立業成家了,需要擔負社會責任了,可是,誰又告訴你的摺紙就一定會玩物喪志呢?上面那則新聞還不夠說服力麼?
19世紀,西方人開始將摺紙與自然科學結合在一起。摺紙不僅成為建築學院的教具,還發展為現代幾何學的一個分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公開課中,就有一門和摺紙息息相關的課程:《幾何摺疊算法》。它的課程介紹是這樣的:
幾何摺疊是一門學科,數學領域的一個探索方向,更是種奇妙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的摺紙,實則蘊含了深奧的幾何原理,通過對這些原理用科學法進行分析,並解開其神秘的面紗,就能創造出不可思議的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應用不只停留在理論研究層,同時也在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充分運用。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誠然,任何事情,只要肯下功夫一定會有所成就。就拿摺紙界來說,不勝枚舉。
世界公認的現代摺紙之父吉澤章,一生發明了超過五萬種新的摺紙圖樣,更重要的是,他利用線,點,箭頭創造了一種描述摺紙技術的標準語言,至今仍舊為全世界所通用。他所表述的峰折、谷折、段折等各種摺紙術語,在我這個摺紙愛好者學習過程了,發揮了莫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才使我沒有因為複雜的cp圖樣而望之卻步。
當代世界上最出色的摺紙大師之一神谷哲史,在日本屢奪摺紙冠軍。這個自兩歲便開始學習摺紙的日本人,是我開始學習摺紙的誘因之一。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他歷時數月創作出來的《龍神3.5》,瞬間使我愛上了這門藝術,同時也深深的佩服著這位異域的大師。自幼苦學不輟,終成一代大家,他的「玩」才算得上真正有價值。
還有美國摺紙大師羅伯特·朗,我曾經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堅持看完了他關於摺紙的所有講座,雖一頭霧水,但收穫也頗豐。他將數學原理與美學結合,並運用於現代摺紙藝術中,首次因為他,我對摺紙產生了新的認識,並一度後悔居然沒有在高中階段好好學習一下數學幾何原理。
另外一個令我讚不絕口的是世界級的摺紙藝術家埃裡克•喬塞爾,他利用溼折的技法,將雕塑融入到了摺紙中來給萬千摺紙人以極大的啟迪。我最欽佩的是他的小矮人系列,曾立志一定折出一套來擺在書桌前面。在中國他有一個好友,網名GT罐頭的一個大學老師。我曾經還在微博上向他討教過摺紙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很隨和的一個人,近幾年折出的東西不是被送進博物館就是作為國禮送出去了。
摺紙藝術起源於中國,卻經由日本傳向全世界,不得不令國人汗顏,除了廣東,香港一帶算是比較發達,尤其是廣東的「嘆為觀紙」,是我一直想高攀的社團組織。期與善人謀,提升自我。
幾年前諸事皆閒,想著一鼓作氣,能夠在摺紙上有所小成,後來卻不了了之,學會的東西雖不少,但諸事煩心鮮有時間靜心去折了。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通過摺紙鍛鍊出來的超凡耐心令我一直受益匪淺。
我始終堅信每一項學習都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只是價值體現的早晚而已。我也明白,事有輕重緩急,總是要先解決主要矛盾的。我當然也清楚,用心去做的事情,一定不會是玩物喪志,除非只是玩玩罷了。
很期盼,將來的某一天,能夠辦出自己的摺紙作品展覽,向自己證明,玩摺紙,並不是一場喪志的遊戲。
當然,這都是解決主要矛盾之後的後話了,也好,最起碼不是空口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