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些太陽系行星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但是,海王星和冥王星,卻是典型的西方神話故事的主角。特別是冥王星,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冥府、閻王撞了稱呼,所以冥王星就具備了獨特的神秘色彩。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特別在意名字,取個好名字對一個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冥王星,這個星體似乎真的有一點奇特。
1930年,位於亞利桑那州的羅威爾天文臺,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因為這是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因此引起了轟動,並面向全球徵集名字。年僅10歲的英國小朋友威妮夏·伯尼,對古羅馬神話非常感興趣,於是提名冥界之神「普魯託」。
雖然有三個名稱入圍最終投票,但是因為「普魯託」的頭兩個英文字母PL,與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人「帕西瓦爾·羅威爾」的首字母縮寫相同。所以,最終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定名為「普魯託」,也就是「冥王星」。
古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託,居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裡,是掌管冥府之神,看守人們死後的亡靈。這個神祇對應的古希臘神話中的冥王哈迪斯,以及中國神話中的閻王爺。不過,與中國神話中神仙們一派和氣不同,西方神話中的神仙勾心鬥角、紛爭不斷。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正如我們認為有個好名字非常重要一樣,1930年才被發現的這顆新星體,短短幾十年間波折不斷,甚至在2006年被取消了「第九行星」的身份。
冥王,不管在東方神話還是在西方神話中,都代表著亡靈和死神,都是不受歡迎的神祇。冥王星從發現到被開除出太陽系行星隊列,不過70多年就經歷了一系列紛爭,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巧合。
以太陽為中心,由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太陽系九大行星。
但是自從冥王星被發現以來,科學界一直存在著關於它是否是行星的爭議。2006年,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修改了關於行星的定義。根據新的定義,冥王星不具備成為一顆行星的條件,因此太陽系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全球教科書隨即進行了修改。
但是,即便如此,科學界也沒有停止關於它行星身份的爭論。
根據新的行星認定標準,一顆星體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成為行星。
條件一:環繞太陽(恆星)運行;
條件二: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
條件三: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冥王星,具備了條件一和條件二,但是很遺憾它不能清除自己軌道上的小天體,因此被開除出行星隊列,成為一顆「矮行星」。
冥王星被行星隊列開除以後,成為一顆矮行星。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近於圓球,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冥王星直徑約為2370米,體積僅為月球的三分之二,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
有一種說法是,太陽在星雲中誕生時,強烈的太陽風會將星雲中的物質吹離。較輕的物質吹的更遠,較重的物質則會較近。當太陽風的輻射範圍超出一定範圍時,距離越遠形成的天體就會越小。因此,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才會如此小。
冥王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個周期大約需要248年,它距離太陽較近時距離約44億公裡,而在最遠位置時距離太陽約為73億公裡。因為距離太陽非常遙遠,接收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較少,因此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大概在零下238℃左右。
事實上,從發現冥王星到現在,它在自己的公轉軌道上僅僅跑了三分之一圈,至少我們這一代人是無緣看見它跑完全程的樣子。
冥王星是由70%巖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著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黑暗部分的組成還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如託林等)或是由宇宙射線引發的光化學反應。
冥王星的大氣層極其稀薄,甚至可能只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才是氣體;在其餘的年份中,大氣層的氣體凝華成固體。
冥王星因為名字的原因,在我們心裡有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人說它是恐怖之星,有人說它是死亡之星,有人說它是鬼星。其實,它就是它,太陽系中的一顆矮行星。不過,它體積小、距離太陽遠、氣候酷寒、大氣層極其稀薄,如此嚴酷的星球環境,倒也符合它的名字所蘊含的意義。
生活很苦,所以要給自己找點樂,讓眼睛越過柴米油鹽醬醋茶,去看看與生活無關的事情。歡迎關注我,一起做個偶爾眺望星空、想像遙遠的未知、琢磨遠古過往的人。我是大輝,一個不想把眼睛只盯在腳下的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