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徐漢雄
廣東惠州的陳先生為繼承已故父親的一筆存款,需要辦理公證。為證明「我爸是我爸」,陳先生在銀行、公證處、派出所、居委會來回跑了七八次,歷時7個多月,都沒有如願。(據10月2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陳先生父親去世後,留下7萬餘元存款。陳先生拿著存單(知道父親存單密碼)去銀行取款時,由於不能通過銀行人臉識別系統,取款沒有成功。銀行工作人員告訴陳先生,可到公證機構申請辦理繼承權證明書,銀行憑此支付。公證機構要求陳先生出具親屬關係證明,才能辦理。派出所、居委會都堅持按照相關規定,不再出具此類證明。皮球就這樣踢來踢去。
最終,在國務院督查組介入後,陳先生父親原所在單位同意出具了親屬關係證明,於10月20日取出了存款。
這就是以前輿論所擔憂的情形。職能部門不再出具相關證明後,需要證明的群眾可能更難了,因為找不到部門開具證明了。因此,從根本上剷除「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滋生的土壤,讓群眾不再需要「奇葩」證明,才能為群眾真正減負。
從陳先生這個事情來說,他的戶口本上載明了與父親的親屬關係,公證機構要求出具「親屬證明」,純是節外生枝。另外要指出的是,也有銀行人臉識別系統帶來的困擾,這個也不容忽視。
以前,老人的存摺,子女可憑老人的身份證到銀行代為辦理業務,如今要人臉識別後,代辦就不可能了。畢竟,子女的臉不是老人的臉。這次的麻煩,就是子女拿著存單,被人臉識別卡住了。因此,解決類似問題,還是要銀行方面網開一面,傳統的身份證加密碼手段,可以與人臉識別手段並存,要不然,就有麻煩。
如今,隨著人臉識別技術進入各個行業,甚至是濫用,都會衍生一些新問題,對此,要有配套的解決之道才行。新技術面前,總有被遺忘的角落,技術應該是帶來方便,而不是製造阻礙。
聲 音
《南方都市報》:不是奇葩證明現象有所抬頭,而是滋生這一現象的土壤還未能剷除。
新華報業網:一些部門為民服務意識差,遇到矛盾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規避自身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