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2013年6月12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日內瓦發布公報稱,國際直線對撞機(ILC)的最新設計報告問世。
在2004年8月,這臺首次由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和加速器物理學家聯合設計的加速器便開始了其概念設計、工程設計及造價估算等工作,全球20多個國家的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10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參與了這一加速器的預研工作。
我國的科學家也參與了國際直線對撞機的核心技術研究,主要包括ILC的粒子物理研究、加速器總體設計、粒子動力學研究、阻尼環設計等部分以及納米級束團聚焦實驗、正電子源、先進束測、探測器等核心技術的預研和ILC的一些管理活動。
計劃中的國際直線對撞機是一臺超高能量的粒子對撞機,由兩臺大型超導直線加速器組成,總長約31公裡。對撞機加速器的超導腔可以在接近絕對零度條件下使粒子束流獲得巨大能量,並在對撞機的探測器中相撞。對撞機內的電子和正電子束流每秒碰撞次數可達7000次,使對撞總能量達到5000億電子伏特。對撞產生一系列新粒子,可以回答自然界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如物質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等。截止到2013年6月,這一項目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如加速器內超導射頻測試裝置已建成並成功試運行,加速腔的工序也已大幅改進。
這份最新的設計報告凝聚了有關國際直線對撞機的最新、最先進以及最為詳盡的設計,甚至連為國際直線對撞機生產其所需的16000個超導腔以及探測器的細節等也被列入其中。與此同時,這份最新的設計報告還在充分考慮國際直線對撞機的性能、風險與成本的情況下,確保與此相關的技術設計與項目實施計劃是現實可行的。
以ILC為代表的下一代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是國際高能物理發展的最前沿,在科學技術上具有重要意義。相信當它建成之後,將會與其他大型強子對撞機一起解開很多未解的宇宙科學之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技名家·裡程碑 [責任編輯: 呂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