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寧認為:建設超大對撞機是我國...

2020-12-03 科學網
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寧認為:建設超大對撞機是我國高能物理界的共識

 

雖自稱遠離輿論漩渦,正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的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寧一直關注著這幾日圍繞超大對撞機的爭論。

國內科學家想建的超大對撞機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CEPC怎麼做、造價多少,關於這些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論證,完成了初步概念設計報告,但據我觀察,很少有人去看,甚至一些參加討論的業內人士也沒看過。」 高原寧8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認為,在現階段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深入研究希格斯粒子,是高能物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基礎物理學因此面臨一個重要的轉折和發展機遇。」高原寧說,這就像拼圖,你已經完成一幅拼圖,要重新開始新一幅,那麼從哪裡開始?「新物理理論不是沒有,而是太多,高能物理的發展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候,需要實驗給出一個方向。」

科學家們開始討論基礎物理學將向何處發展,國際上出現了好幾個基於加速器的高能量前沿實驗裝置的設想。與此同時,中國高能物理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現有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下一步怎樣發展。高原寧說,中國物理學會下屬的高能物理分會組織過多次戰略研討,但一直沒有確定合適的方向。「當時有人說日本已經在做直線對撞機了,我們不能再做同樣的,但也不能直接做質子對撞機,那樣我們的技術和人才隊伍都跟不上。」

直到希格斯粒子的發現。「其實早在2011年底,已經有一些跡象表明希格斯粒子可能會很輕,當時我們已意識到環形對撞機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它的優勢就是大量產生希格斯粒子,精確研究這個能量區域的物理。」高原寧說。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闖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能物理分會組織的戰略研討最後形成共識,將優先發展CEPC。

「CEPC可以說是中國高能物理界的共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所長想得更長遠,提議在設計和建造CEPC的同時不要把發展超級質子對撞機(SPPC)的路堵死。」高原寧說。此後經過多次研討,特別是在2013年6月香山會議上,建造CEPC+SPPC的設想得到了國內高能物理學界的支持。

「首先,我不知道直線對撞機比環形對撞機造價低的數據從哪來,國際公認的是,ILC應該比CEPC貴得多。而CEPC和ILC哪個先得到最好的希格斯粒子測量結果正是要看哪個項目先得到批准並率先完成,這一競爭恰好說明建造希格斯粒子工廠的重要意義。」

張闖則表示,ILC與CEPC在希格斯粒子上的研究內容類似,但ILC是直線對撞機,由於新發現的希格斯粒子質量比較低,採用CEPC這樣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在造價和性能上更有優勢,並且以後還能在同一個環形隧道裡增建一臺超高能量的強子對撞機。LHC是一臺強子對撞機,對撞產生的次級粒子出來的圖像比較複雜,遠沒有電子對撞機成圖那麼清晰,CEPC作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可以對希格斯粒子的性質等進行更深入、更精確的研究。(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論爭丨高原寧:建超大對撞機是我國高能物理界的共識
    雖自稱遠離輿論漩渦,正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的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寧一直關注著這幾日圍繞超大對撞機的爭論。國內科學家想建的超大對撞機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CEPC怎麼做、造價多少,關於這些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論證,完成了初步概念設計報告,但據我觀察,很少有人去看,甚至一些參加討論的業內人士也沒看過。」
  • 寧受他人非議,楊振寧也要阻止國家耗資千億,建造超大對撞機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對正在追求科技創新發展,努力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中國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不僅有利於本國高能物理的進一步研究,也能使中國的醫療、工業、計算機、安全網絡等各方面發生巨大升級。
  • 歐洲計劃建「希格斯工廠」 將與我國超大對撞機形成競爭
    日前,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理事會公布了2020版歐洲粒子物理戰略。該戰略將引領歐洲粒子物理的未來發展,並對全球粒子物理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這份歐洲粒子物理戰略提出近期和長期的發展願景:即先建設一個正負電子對撞機作為「希格斯工廠」,未來再建設高能質子—質子對撞機。
  • 歐洲也要建「希格斯工廠」,將與我國超大對撞機形成競爭
    這份歐洲粒子物理戰略提出近期和長期的發展願景:即先建設一個正負電子對撞機作為「希格斯工廠」,未來再建設高能質子-質子對撞機。 如何看待最新版的歐洲粒子物理戰略?歐洲計劃建設的「希格斯工廠」,對我國高能物理科學家希望建設的超大對撞機有何影響?
  • 中國該不該建超大對撞機?美國諾獎獲得者觀點不一
    不久之前楊振寧、丘成桐、王貽芳關於中國是否應該建設超大對撞機的爭論,影響已經超出了中國,引起了全球物理學界關注。現在看來,這已經不再僅僅是有關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一場爭論,而是正發展為事關全球高能物理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場大爭論。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先了解一下高能物理
    早在 2016 年 8 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希望在中國秦皇島市山海關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篇報導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還掀起了一場物理界的爭辯。9 月,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發布文章,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也撰文,列舉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理由。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決心建造超級對撞機,中國進展如何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向建設100公裡長的環形超級對撞機邁出了重要一步,以推動高能物理學的前沿。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負責人王貽芳院士多年來一直為國產超級對撞機奔走。國產超級對撞機正式名稱為中國超大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簡稱&34;)。對於歐洲同事的決定,王貽芳認為是正確的方向。FCC與CEPC策略相似,都是第一期進行正負電子對撞,之後進行更高能量的質子-質子對撞。根據CERN的計劃,到2038年才開始真正建設新的100公裡正負電子對撞機。
  • 楊振寧: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
    ● ● ●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楊振寧 8月29日微信公眾號《老顧談幾何》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丘成桐:關於中國建設高能對撞機的幾點意見並回答媒體的問題》,講到他(丘)贊成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而我(楊)反對,他難相信。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先了解高能物理好吧
    9 月,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發布文章,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也撰文,列舉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理由。《楊振寧的最後一戰》一文,不過是當時論戰的回音。且不論該建不該建,大多數普通人都可以借著這次討論補習一下高能物理基礎知識。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建造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裡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麼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多少錢?第三是這個估計可靠嗎,是不是又是一個無底洞?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耗資千億建造超大對撞機
    文/格子說歷史V2019年4月29日下午,在北京雁棲湖畔,已經97歲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現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禮堂上,回答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學生的問題,再次闡明了自己反對建造超大對撞機的態度,聲明「我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還是先好好了解一下高能物理吧
    高能物理又稱之為粒子物理,是 20 世紀後半世紀最紅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觀物質,以及微觀物質在高能量下的變化。 一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又讓大型對撞機之爭呈現在公眾輿論場。
  • 阻止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楊振寧錯了嗎?
    其實國人對楊振寧有意見是因為楊在中國最需要的時候沒有回國工作,並沒有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毅然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而在95歲時突然恢復中國國籍。其實這一直是存在偏見,楊振寧研究的理論物理,對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作用不大,但在美國卻能為全人類作出貢獻。而恰恰是楊振寧在美國,才能更好的幫助中國。
  • 「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早在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之時,李政道和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教授Wolfgang K.H. Panofsky就曾向中科院時任院長周光召及高能物理所時任所長葉銘漢提出過合作建議。Toki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表達合作意願的美國人。1990年夏天,在一次召開於新加坡的高能物理大會上,鄭志鵬向世界高能物理學家介紹了北京譜儀的新進展。
  • 科學網—「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9月5日,北京譜儀物理3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曾經的力推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和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發來賀信: 「北京譜儀在τ物理、粲物理、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使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 高能物理研究和粒子對撞機那麼有用,為什麼有人反對有人贊成呢?
    近日,有關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觀點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王貽芳院士,主張通過建造對撞機來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儘快追趕上西方。另一種是不贊成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楊振寧院士,認為有關高能物理研究的盛宴已過,中國應該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其它科研領域。
  • 王貽芳:物理學正處於拐點 超大對撞機一定要建
    2012年,以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這一提議受到知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極力反對。今年9月,就這一預計將花費上千億人民幣的大項目,楊振寧和王貽芳在輿論上掀起公開論戰。預言:超大對撞機的建造,將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未來30—50年,必將產生極具價值的科研成果。
  • 港媒關注中國建超大對撞機論戰:民生與科研誰先行
    2012年至今,中國科學界尤其物理學界,激烈爭議百億甚或上千億人民幣的大型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以進一步尋找和發現新粒子的「超級對撞機」。丘成桐早前撰文表態贊成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更提到楊(振寧)先生反對高能物理須要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使人費解。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有學者稱,在1972年7月4日下午的座談會上,楊振寧在與中國科學家座談時,「舌戰群儒」,激烈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楊振寧認為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高能物理的發展前景,並不在於高能加速器能量的增加,而在於物理觀念的突破。在那次來華訪問期間,他與中國科學家多次座談,當被問到美國高能物理發展為何取得許多成績時,楊振寧特別指出,一是經費充足,二是人才眾多。